《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05-29 15:15:06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热】《红楼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紫鹃:杜鹃在各种典籍中均是忠心赤胆的象征,最常见的便是杜宇化鹃啼血哀鸣的坚守之说。我们的紫鹃姑娘也是如此。紫色有宁静、聪慧、平和之意,正如紫鹃的善解人意,真诚待人。她对黛玉好得紧,始终与她一条心。先是“贾生”与“林莺莺”的媒人与和事老,后头黛玉屈死又铁了心地认为宝玉负心,不再与他有来往。这等真情,难怪黛玉说紫鹃妹妹比她从家里带来的人都还要亲上许多。

  黛玉:提起“黛玉”这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里黛玉初现,一字一顿地回答宝玉她的名字“林、黛、玉”,简直太灵了。黛是一种颜色,比青更深些,在国画的写意表现中常用到,国画的山水缥缈与黛玉这世外仙灵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很滥用的词“温润如玉”,许多人动不动就拿来作形容,实在欠妥。而黛玉却与这词契合无比,她是柔和的,敏感的,似一片雨云让人感到温柔、静美。玉比不得闪钻或水晶,它没有棱角,只是默默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似乎与黛玉有时表现出的孤高尖锐的抗争与嘲讽有些出入,可我不以为然。黛玉依然是幽静如玉的,只是,还魂幽草谁怜?

  麝月:《红楼梦》中最中意她的名字,是镜亦是月,每每看到就会联想起一幅图画:清冷的夜空中缀着一轮明月,静静地如水一般,散发着麝香的香气,令人着迷。文中的麝月有着袭人一般的才能,却毫无袭人的野心、计较与嫉妒。她的稳重不输于袭人,而她的机灵也可与晴雯比肩。麝月也有镜子之意,她并非主角,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NPC,目睹着发生的一切,走至终途。

  晴雯:“晴雯”给人一种霁月初开,暖阳已至的感觉,这与晴雯本人非常相符,她是那么明丽的一个少女,可惜造化弄人。“雯”是美丽的彩云,与秋纹之“纹”截然不同。云朵象征明快、高洁与自由,而“纹”却与她的主人一般呆板,老气横秋。中皇山上有种草名“晴雪”,与晴雯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阴霾中的明丽点缀。

  鸳鸯:“鸳鸯”这名儿有反语的意味。这丫头太识大局太理智了,一心忠于老太太,曾言“宁一辈子不嫁人,太太死了跟着去”。“鸳鸯拒偶”与“巧遇真鸳鸯”的对比更让人感到惋惜。这独立坚强,削发以明志的刚烈女子,却始终以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眷侣生活无缘。此外,鸳鸯姓金,还真是姓对了。真金不怕火炼,再煎熬的环境也不会有一丝屈服与妥协。好一个金鸳鸯!

《红楼梦》读后感2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能读出一千种《红楼梦》。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这部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例如,即使是作者最偏爱的主要人物,其人也不会十全十美,作者会有意刻画其缺陷,并不掩饰。

  比如男主角贾宝玉,虽然在书中他比绝大多数男人更尊重女性,但他所尊重的女性也是有范围限定的。年轻未婚美貌的女孩子,才是他欣赏的核心目标。

  当今舆论中,“家暴”是个大污点。而贾宝玉对女人就有暴力行为。丫鬟来为他开门晚了,他就怒了,用脚狠狠踹她,导致袭人被踹得咳血,肋上青了碗大的一块。

  贾宝玉发现对方是袭人,才有点后悔,但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大错,还笑着与袭人打趣。如果他踢的不是袭人,而是哪个小丫鬟,那就更是连一点后悔都不会有。

  又比如女主角林黛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还说要为惜春作画起了个名字叫“携蝗大嚼图”。这虽是玩笑话,但也有些刻薄了。

  上面说这些,不是意在“黑”男主和女主。在《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都是可爱的人物,是能引起读者同情和怜惜的。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未能“十全十美”。

  《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虽然喜爱、怜惜笔下这些人物,却也不会避开他们的缺陷。甚至可以说,主人公们无论再如何令人同情,都是有“原罪”的。

  书中极力描写贾府、大观园的繁华盛景,以及主人公们的吃穿用度之奢华精致,并不是为了炫富(对比一下,现在太多小说是为了炫富而炫富,作者以夸耀心态在写主角多么有权有钱),而意在刻画当时的贫富差距之大。

  刘姥姥就算出,大观园里姑娘们摆一场螃蟹宴,花的钱就相当于当时农村人一家一年的花销。

  而客观来看,主人公们真的能在道德上安然享受这些富贵吗?恐怕不能。

  古代诗文的一个典型讽刺传统,就是用权贵富豪的奢华生活,来反衬出贫富差距之大的不合理。为什么《红楼梦》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而不可能是花好月圆的喜剧?原因就在这里:作者对这些钟鸣鼎食、锦绣荣华的富贵或许有留恋、有惋惜,但心底却也明白,这是有原罪的,所以最后结局只能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就连《金瓶梅》这种被现代读者当成“黄书”的,也一定要把男主西门庆写成死于中年的纵欲,死后家业衰亡,子女都绝了后。反而是西门庆的妻妾们,有些最后还出路不错。

《红楼梦》读后感3

  曹雪芹的终身是悲惨剧的,晴雯亦然。晴雯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她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凭仗理性活着的人。她既不是一件礼品也不是一件东西。她有血有肉,不肯被人区别对待。即便她身份卑微,在贵寓也不过是个下人的身份,但她所做的种种举动却在标明,她的心里并没有视自己为下人,她的每一次从容不迫都让人对她越加敬服。

  在她的行为中似有一种风骨在的,恰似文人。她的骨子里淌的是反奴性的血。简而言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曹雪芹的心绪,宝黛的百般无奈,荣国府的兴衰荣败,而晴雯这反奴性而招惹的是是非非的悲惨剧形象,正是在暗喻自己在面临封建实力时也曾有过抵挡,然结局也相同苍凉,故著晴雯一角聊表余志。

  研讨红学的学者们一向分为两派并苦苦争辩,一为“喜晴派”,一为“厌晴派”。当我看到宝玉私见晴雯,晴雯剪去指甲赠与宝玉并说下那一席话后当夜死去的那一段时,一会儿就站在了“喜晴派”中。由于我注意到一

  个细节——晴雯剪指甲。一方面,晴雯作为下人,是需求常常做粗活的,所以下人通常是不被答应留指甲的,另一方面,长指甲在古代是被王爷娘娘之类的身份显赫的人用以夸耀身份尊贵的。

  而晴雯作为一个下人,她的指甲则显示了她的抵挡精力。且“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晴雯的指甲送给了身份显赫的宝玉,也提醒了她的抵挡精力。无疑,晴雯的终身尽管崎岖且时间短,然而其“真性情的人”的身份,必定是《红楼梦》最光芒也最漆黑的一笔。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部红楼,每个人都是一段传奇,或跌宕起伏,或平平淡淡。”我倒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晴雯,或温柔,或怪癖,或妩媚动人,”晴雯,你虽死在书里却入了我的梦里,活在了我的心里。

  有时真的分不清实际与幻景,到底是我入了书里,仍是晴雯活在了我的梦里?如果是我入了书,我倒甘愿活在书中的国际里,说着晴雯的故事,流着观者的泪,不甚欢欣,不甚爽快。

  一曲离愁,道不尽儿女情长,原以为韶光未老,不曾想流年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怎么办物是人非事事休,臆想当年,却只道其时是寻常。绛珠之所以美,由于还有神瑛,他对社会制度的恨,对宦途经济的恨,对一切女儿的爱,都是绛珠愿意为他美的原因,所以把终身的泪都给他,仅仅尘俗的牵绊让他们失掉里永久在一起的时机,只要存亡两相望了。

《红楼梦》读后感4

  还记得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人放暑假在家无事可做,便开始读《红楼梦》。但那个时候字还没认识几个,写作文是我最最头疼的事情,因此看《红楼梦》这样的书简直如同嚼蜡。每每躺在凉席上看一会儿就昏昏睡去,最后大概只读了十几回便扔在一边,实在是有点对不起曹公。

  说来惭愧,这一扔就是十几年。直到病了,闲下来了,才有时间和欲望去读一读那些经典,补一补功课。其中首先要读的自然还是《红楼梦》。中国近代的文人志士,似乎没有一个不推崇《红楼梦》的`。王蒙最爱读的就是《红楼梦》,说《红楼梦》是需要反复读的。张爱玲称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就是“曹本红楼恨不全”。

  于是春节前先是细细读了周汝昌精校的八十回本《红楼梦》,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找同事借来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几日才总算是全部看完。

  对于《红楼梦》,已有无数大家撰文评论,更有大批的红学家在为之毕生研究,我实在不敢妄加点评。不过谈点自己的感受也未为不可。

  首先一点,《红楼梦》确实是值得一读,不,值得反复读的一部好书。这有些废话了,但的确如此。曹公的语言精美且到位,把每个人物都塑造的惟妙惟肖。比较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发现曹公笔下人物的语言都个性十足,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得格外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写凤姐出场那段。而高鹗续的则显得文字太过平实,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和差异。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楹联。单从语言上来讲,《红楼梦》就值得好好地读。

  其次,曹公的写作手法耐人回味。文中处处设伏,前后呼应。后人云,全书没有一处闲笔,皆有蕴意。书中又用谐音做了很多“假笔”,例如用所谓的“贾雨村言”借指“假语村言”,由此虚实结合,既使艺术升华,又针砭了世事。

  再次,曹公在书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例如,秦可卿的身世和死因,宝黛二人的年龄,薛宝琴所作十个灯谜的谜底,等等。而最大的疑问就是最后贾府的兴衰以及宝黛钗三人的结局。这些疑问引得后人不断地研究、考证、争论,这也是《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难怪张爱玲会恨曹本红楼不全。不过,残缺的《红楼梦》大概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才变得更美。

  以上便是自己初读《红楼梦》的一点感受,在此欢迎大家拍砖。

《红楼梦》读后感5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读后感6

  读完《红楼梦》,不是味道,似有少许感受。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异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体现在杂乱而

  又调和的结构,布局上。前奏摆开,进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感染的胭脂味仍是挺浓的,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女性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对立男尊女卑,乃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表扬歌颂,天然生成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残余浊沫罢了。

  《红楼梦》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宦途的、宗族的,仍是爱情的。这在喜聚不喜散、喜好大团圆的中国传统中是不行多见,当然也应是不行或缺的。萧史弄玉、相如文君、张生莺莺等等,俱是文人配佳人,但宝黛钗的三角恋却是以悲惨剧收场。我不得不感谢高鹗,虽然他在许多方面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应说是谢世或登仙,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

  关于她来说,死是她一切悲惨剧的总结,是她的摆脱,是她的完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觅出路,不得不说,她是美好的。不是我天然生成残暴看悲惨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因祸得福,焉知非福?物极必反,苦尽甘来?

  黛玉这大观园里的出水莲,逆和孤僻,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花前痴读西厢豪无避忌,言随心至,一向执着着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中,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潇湘馆前,哀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面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讨工作一向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识——红学。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文人佳人看到了纠缠,革命家看到了排满,谣言家

  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点我却是信任的,却是那种说现代科技、文明,各式各样,都蕴藏在《红楼梦》中,就实难苟同。原本薄薄的一本书却硬要把大千国际都塞进其间,未免太不沉着了,莫非咱们会因此而获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不断、永久地嚼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7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8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低吟着的这悲凉诗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诵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惨结局,以及其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为清代的曹雪芹所著,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族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作者曹雪芹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把事件描绘的淋漓尽致;对情节把握的炉火纯青,令我钦佩不已。

  记得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怀着一种压抑的情绪,对它的兴趣也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王熙风的心狠手辣都使我厌烦,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可通过最近的细细阅读,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有了更深远的寓意,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这本书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有豁达大度、雄心勃勃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也有心直口快、开朗豪放的史湘云,其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贾宝玉。他善良正直,拥有一颗主仆平等之心;他平易近人,对待别人友好和善;他自由不羁,敢于挑战封建社会的制度。

  这本书的故事件件耐人寻味。从《宝玉摔玉》中,表现出他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黛玉的痴情。从《黛玉葬花》中,揭示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如履薄冰的生活;以及像落花般漂泊无依的命运。从《宝钗扑蝶》中,说明了她栽赃嫁祸的恶毒;追求爱情的勇气;遇事不乱的冷静。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深刻的思想,透散着醉人的感伤。不禁让我想起冰心的那句名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9

  翻阅《红楼梦》就不觉的感到这是女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就不得不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这也是女人的悲剧。这种悲剧是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的。书主要是围绕宝黛的爱情来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就已预示了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里写了两个人: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引子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誓。“预示了他们三个的未来。不只是大观园中的十二钗,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晴雯也都被预示了结果。似乎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她们跳不出命运的圈子,被压迫着,演绎着这悲伤的《红楼梦》。

  这里有着太多的美,有遗憾的,也有伤感的。倘若林黛玉听了赖头和尚的话不去贾府不流泪,那么红楼梦的故事又怎么会有,倘若宝钗进宫金玉良缘,木石前誓又怎么会引出来,大观园中也就少了这样的有才之人。或许故事正是由许多的一不小心组成的。你看黛玉葬花很美,宝钗扑蝶很美,湘云醉卧芍药丛很美,晴雯撕扇很美。

  当然这里的红颜薄命是最多的。首先想到的便是秦可卿,她既有林黛玉的婀娜也有宝钗的丰韵。她可以说是十二金钗中最美的一位女子了,却在第十三回中就去世了。其次是尤二姐,她也是很美的,她嫁给贾琏,被逼迫,只好吞金而死,这也不免符合了她的个性。说到迎春只能感伤,提到她的丈夫也只能是气愤可想而知她的结局。黛玉是最熟悉的。她们都凝结了太多的悲哀,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每当读到史湘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也许是她带着的欢乐很多吧!可是她也是很苦的一个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失去了父母,她寄人篱下,她的舅舅为了减少开支居然把所有的手工活都交给她做,而她每天也要做到三更。她是很乐观的一个人。我觉得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能够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很喜欢《红楼梦》,我只能用我的见解去看这本书,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会有感想,这便是我的感想。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的梦,让那花开千年,在那花开的背后……谁穿过了他们的梦?手起,琴响。一曲《枉凝眉》。

  ——题记

  读罢那本厚厚的《红楼梦》,掩卷沉思,心中没有多少成就感,更多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黛玉的葬花,宝玉的出家,还有那句:“宝玉宝玉,你好……”都扑朔迷离,让人在迷雾中追逐着追逐着,却永远看不到尽头。花开花落,最终零落成泥。

  书中最令人心痛的便是黛玉了,她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却没想到她葬花的多情,最终葬送了自己。

  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黛玉的身影?她虽是多愁善感,见了落花都要流泪的人儿,在感情面前,却是如此的执着,“你懂不懂我的心”便是她的痴情。不管是什么结局,她都要执着的坚守,哪怕最终落了个香消玉损。

  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徘徊和他微锁的眉梢?怜爱?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坚守?他努力地坚守自己的那一份纯真的感情。哪怕是面对宝钗的贤淑、封建家庭的施压、权势的诱惑……他却永远爱着自己心爱的林妹妹。最终看破红尘,出了家。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

  在花开的背后,黛玉曾小性过、尖刻过,宝玉也曾放荡过、痴迷过。但他们却共同用生命和心血坚守着一份纯真的爱,这爱,涤荡了封建的礼教、冲破了世俗的牢笼;这爱,寄托了后来人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世间自有真情在。真是这爱,才使“红楼”花开千年!

  书声,花语。一卷厚厚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醇香,在唇齿之间游弋。《红楼梦》如花儿一样,使人醉了,梦醉了,在半醉半醒之时,我想到了在花开的背后是:

  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花开的背后是曹雪芹的痴,花开的背后便就是他一把把的辛酸泪,他把毕生的心血抛洒在《红楼梦》中,说“痴“?说“痴”。

  花开的背后,是宝黛的坚守,是红楼的辉煌,是作者的心血。在那花开的背后……

《红楼梦》读后感11

  中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我要说的,正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早年家境富裕,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因经历生活的巨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知。他凭借自己的经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鄂续写。

  鲁迅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众多评论家、文学家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有名有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由盛到衰的过程暗线。作者选词都很谨慎,预示着其未来的结果,如“贾史王薛”,代表着“血亡家史”。

  主要人物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衔着女娲所炼那块补天的石头所化的通灵宝玉降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我觉得这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他见的那些男人,每个都是阿谀奉承,看的是他家的是势力,他反而觉得他身边那些姐姐妹妹们、丫鬟们对他倒是真心。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每天浇灌她,所以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灌溉之情。到后来由于贾宝玉失玉导致痴傻,贾家就趁机令他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并不知情,以为贾宝玉违背了他们的海誓山盟,在哭泣中把那些代表自己青春、爱情的诗稿全部烧毁。这也是全书最悲情的地方。薛宝钗在与贾宝玉成家不久后,贾宝玉出家,留下她一个人“守活寡”,孤苦终生,也成了这些封建大家族交易的牺牲品。

  曹雪芹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前六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这一段印象很深。

  刚刚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离开父亲,只身北上,投靠外祖母。虽说外祖母是因为心疼黛玉,才执意接她入贾府照顾,但对当时的黛玉而言,外祖母是陌生的亲人,从未谋面,只在母亲口中听到些只言片语,心中自然十分忐忑,谨小慎微。

  “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小心谨慎地打量着一路所见,后与外祖母及舅母、众姐妹、嫂子相见,“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也体现了黛玉的谨慎。

  后与宝玉相见时,宝玉见黛玉也没有玉,只自己有,生气要摔玉,众人忙哄劝住,读到这里,我就在想,一路小心谨慎的黛玉该有多自责啊。

  果然下文写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听蒋勋老师讲解才知道,林黛玉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就又佩服起她来。

  到贾家这样规矩森严的大家族,礼仪、言谈没出半点错,着实厉害。

  十二三岁的我还是抗拒走亲戚,不知道要说什么,老是躲在妈妈身后的扭捏害羞的小孩子,对比之下实在佩服黛玉。

  后文中讲林姑娘经常暗自落泪,自己看时觉得确实让人觉得厌烦,但想到她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不免心疼。

  记得我上高一时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开学前两周特别兴奋,新环境,新朋友,到第三周开始疯狂想家,白天上课,同学说说笑笑,不觉得。到晚上睡觉时,就从枕头底下拿出全家福,默默流泪。

  想黛玉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到全然陌生的环境,着实令人心疼。再看黛玉常常暗自落泪就多了些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13

  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爱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己寻找不快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显得不够大方,而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起,这样的悲剧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是注定的悲剧,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但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红楼梦》读后感14

  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列。他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阵光透过我的眼睛,仿佛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我了解到坚固的高塔也会倾斜,有人为了一个圆不惜生命,还有封建道德的悲剧……

  它将我的思维引向它,在它里面积蓄着,准备一次壮丽的爆发。这位老者便是书籍。而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我们更能品得别味的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影响极其深远。它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虚伪,罪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情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指出了这样的家族必然会崩溃与死亡,也暗示了这样的社会必然崩溃与死亡。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不解。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是说贾宝玉做的一个梦,梦见神游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以人间风月之事对宝玉进行警醒,她提出了“意淫”,这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尊重、理解前提下爱慕之情,它没有性别歧视,尊卑等级。宝玉做的这个梦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它相当于全书的总纲。作者用了大量笔墨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如:“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看似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指袭人)“可叹停机德,堪伶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学里埋。”(指林黛玉,薛宝钗)。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则是对贾府兴衰后的总括,饱含了悲剧意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时间久了,假的就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为了假的。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真实。贾宝玉明白了做人的真正含义后,要做一个返璞归真的人时,甄宝玉便不如他了,这时甄宝玉反倒成了一块不值钱的破玉。

《红楼梦》读后感15

  最近,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书中“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说的都是林黛玉。林黛玉才貌双全,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却很多心,整日想不开。有一次周瑞家的给贾府的姐妹们送花,由于顺路,周瑞家的先把花送给了其他人,最后才把剩下的两朵给了林黛玉。而林黛玉却觉得是别人挑拣后不要的才给她。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竟如此自卑。林黛玉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往不好的那一方面来想,结果就是天天吃不好睡不好,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湘云,她为人直率,大大咧咧,做事基本不思考。虽然史湘云有很多缺点,但是她活着很快乐。何必像林黛玉那样自卑自怜呢?

  有一次,贾母和大伙去看戏。贾母看完了戏,很可怜一个戏子,就多赏了她一些钱,转头对众人说这个戏子很像一个孩子。众人都点头,但谁都不敢说出口。唯有史湘云笑着直接说了出来,是像林姐姐。林黛玉认为别人是在嘲笑自己像戏子一样卑微,回去大哭了一场。当时众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实话实说,没有别的深意。林黛玉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想不开。

  我想起班上我的好朋友小林。话说我们班的女同学都很手巧,编绳还会编花样。于是我就去学了一套,然后兴致勃勃地要去教小林了。可是小林天生手指笨拙,编出来的绳子,要么是打节,要么就是缠住了自己。我们都笑他。可他也无所谓,和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就这样大家都很喜欢和他玩。像这样豁达的人,活得就很轻松自在。

  班上还有另一个同学小黄。因为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太好,说出来的词句闹出了一些语病。大家觉得很有趣,就忍不住笑出声了。他会怒发冲冠,眼睛里布满血丝,呲牙咧嘴,拿起自己的铁铅笔盒装出要砸人的样子。看他这副模样,全班立刻收住了笑声,接着他就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同学们都哭笑不得,忙去安慰他。只要有人笑,他便觉得是在嘲笑他,这样谁还敢和他谈笑?

  从林黛玉身上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当别人说自己好话的时候,应该谨慎谦虚,不能骄傲狂妄。当别人和自己开玩笑,一笑而过就罢了。如果真有人恶意说自己,你狠狠还击过后就可以了。活得阳光快乐,不要沉浸在别人的评价里。整天猜想别人是不是在嘲笑自己,这种生活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热】《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热】05-25

【热】红楼梦读后感05-23

【热】《红楼梦》读书心得11-09

《红楼梦》读书心得【热】10-18

红楼梦读书心得【热】10-12

【热】红楼梦读书心得09-27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热】12-29

【热】红楼梦的读书心得12-28

【热】红楼梦读书笔记10-29

《红楼梦》读书笔记【热】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