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

时间:2021-06-17 15:02:08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观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观后感15篇

《红楼梦》观后感1

  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故事。贾宝玉是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性格有柔有刚。他的柔是因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全都是女性,掌管家族兴望的自然也是女性。他的家族发展的形式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从他们家族中一位女子被皇帝当宠妃开始的转折点。于是他们家族人便天天吟诗作乐,不理正事。而其中又有两位不同非凡的女子,那两位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难猜,多愁善感,偏偏贾宝玉喜欢上了她,她身子弱,家长看不上她,便让另一位女子薛宝钗来代替林黛玉。林黛玉知道后被气死了。当贾宝玉发现是薛宝钗时,背痛欲绝。不久,他听到林黛玉死后,更加痛不欲生。最后出了家,当了和尚。

  这部故事里的是是非非是很多很多的,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古人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的,未曾见过面就成了夫妇。而且古时候有皇帝的时候,名门贵族都争着、抢着进宫,因为这样可以使家族富贵。皇帝是昏君,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嫔妃得宠一时,却不能得宠一世。皇帝和大臣们饮酒作乐,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管事。那些反对皇帝的人在暗地里商量怎样对付,进行造反。

  《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看遍了世态炎凉。

《红楼梦》观后感2

  今年暑假又看了一遍《红楼梦》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只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观后感3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利用这个暑假,观看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纲,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要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同样是电视剧,依旧情节生动,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初秋时分探春起,海棠诗社那集。黛玉被誉为“潇湘妃子”,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充分体现出黛玉的伤感之情。在后面作出的诗中,黛玉的别有韵味,充满了深深的思乡、思人之情。反映出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不紧不慢,探春的诗没有多加点缀,但却自然地流露出她那心直口快的性格。所以那集体现出了宝玉的率真叛逆;黛玉的专情缠绵;宝钗的圆通灵巧;探春的心直口快。

  红楼梦的创作是在当时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林黛玉用她的生命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贾母在不经宝玉与黛玉的允许下,自作主张,让宝玉跟宝钗成了亲,从而导致黛玉的悲剧,贾母是个自私的人,时而想过黛玉?黛玉死的时候是多么凄凉!《红楼梦》活生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得腐败、不成体统、落后。电视荧屏上演员将每一个细节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员。

  红楼梦集集精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一览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品尝到文学殿堂中最华丽的圣餐。

《红楼梦》观后感4

  “红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了!《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此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故事。

  《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作者曹雪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家了。曹雪芹这个人,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迷题,因为关于他的身世、“字”、“号”等存在的疑点实在太多了。而他的生卒年现在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生于康熙五十四乙末,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而《红楼梦》这部著作,就是他晚年在西郊的山村里写成的。

  书中有不少地方是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的,比如书中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有一个贾母请刘姥姥吃饭的片段。当作者写众人听到刘姥姥吟的那句小令后笑的时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笑时的特点,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在正文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文中的诗词较多,在翻阅《红楼梦》时,经常能见到诗词、对联的身影,这也是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可供后人借鉴学习、运用。

  此生无悔研“红书”,

  来生愿再入“红学”!

《红楼梦》观后感5

  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境佳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党是铺路石,是指南针,是航向远方的帆,是原野上的希望之火,是温暖的摇篮,是打开中国富强的一把金钥匙。我站在阳光下,渴望沐浴温暖,张开手臂以为能拥抱太阳?

  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当中的宝贝,老祖宗最为宠爱,林黛玉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小姐,但是她的身体却弱不惊风,就因为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因为这样,林黛玉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看了他俩的真挚爱情,我为之长叹,哎...!

  我还觉得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也很精彩。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却被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甚至连死都没有墓碑。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用珍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个鲜明的对比,把故事衬托的更加精彩。

  不过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了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我转黯然泪下。

  自从看了《红楼梦》我对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人员感到悲哀与无耐。

《红楼梦》观后感6

  最近把87版《红楼梦》重温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时隔多年,再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只看出了“三角恋”,以及在争风吃醋过程中的小性子和小手段,但是这次,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衰败。每看一处,无不感叹曹雪芹是历经多少世事才能写得出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给文化宝库留下了这么一朵灿烂奇葩。

  鸿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但个个都栩栩如生,足以说明作者塑造人物之丰富饱满。有些人物看起来平平无奇,毫无棱角,但是她所经历的一件事就能凸出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比如鸳鸯,虽然是史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是她最信任的人,但是在我们看来,她可能就是中规中矩,性情温顺,做事利落的`勤快丫鬟。直到后面大老爷贾赫要纳她为妾,她宁愿剪发明志也不愿屈服权威,足以看出其性格刚烈有主见。

  回顾《红楼梦》,其中几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其一是元妃省亲,场面声势浩大,穷尽奢华,但是也难掩她内心的苦楚。因为礼节繁多,元妃到家时天都黑了,老老小小等了一天。刚见家人就不禁泪流满面,站着跟家人说几句话都被婢女提醒回到座位。时时要谨记这些繁文缛节,生怕越了界。到最后,匆匆忙忙只待几个小时就要离开,分别场景真是难以言说,元妃几乎从头哭到尾,一颦一蹙放佛都在述说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其二是探春远嫁。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小姐,从小被抱给王夫人抚养。尽管如此,毕竟是庶出,少不了丫鬟老妈子的冷嘲热讽。尽管身处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探春却有着区别于常人的精明能干、敢作敢为、有远见与抱负的性格特点。还曾记得,诗社就是由她提起创办的。她想摆脱,想证明自己,但是,她的生母找姨娘和弟弟的所作所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她的出身不好,甚至嘲讽她攀高枝儿。贾府日渐式微,探春治家之时,想要大刀阔斧改革力挽狂澜,奈何是女儿身,又受制于客观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南安太妃的到来,难逃厄运,最终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离别那一幕,只有赵姨娘哭的跟个泪人样,也不知探春心里有没有后悔过那样对待她。

  其三是最后刘姥姥探望王熙凤。得知贾府出事,刘姥姥第一时间去探望王熙凤,得知巧儿被卖后,她保证就算变卖家产也要把巧儿找回来,可见其有情有义。都说王熙凤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儿就是好好对待了刘姥姥,在我看来,刘姥姥也要知好,才有后面的替王熙凤找巧儿。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虽是小人物,却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豁达通透。贾府被抄,素日交好的王公贵族都避而远之,刘姥姥却上赶着去帮忙。曹公借由刘姥姥,中和了《红楼梦》一概锦衣玉食、金贵人物的刻画,使得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了一席之地,借机表达出人无贵贱之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智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部经典影视作品尚且让我如痴如醉,可见《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都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着《红楼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接棒者关注中国文学,关注红学,关注《红楼梦》。这样一部璀璨瑰宝,定会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红楼梦》观后感7

  《红楼梦》似梦非梦?是梦,一个奇妙的旅程,为我插上翅膀,带我穿越了这个世界,领悟乐趣。非梦,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一笔一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把每个人物都雕得天衣无缝,跃然纸上。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每每读来,让我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信服,作者用笔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批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封建礼数的人生戏剧。他对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等都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这场戏,假戏真做,人生一目了然。我快乐,不仅能欣赏到一个个色彩斑斓、血肉丰富的角色,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让我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禁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我记忆犹新的是“玉”,它象征了爱情的美丽,还有人性的纯洁,勾画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玉”的痕迹,深深刻在了书上。贾宝玉、林黛玉,还有那个泪眼模糊的神话,以及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就此展开了,直到丢失了宝石后,这又是一个起点,一个家族兴盛的结束,衰败的开始。

  每读上一句,我的内心,犹如翻腾的浪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拍打着心岸。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叛逆、鄙视功名利禄、不走封建仕途、敢于批击国贼、大胆质疑文学、向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挑战的人,这便是宝玉。

  读到这里,林黛玉也就出场了。林黛玉,我用心去读,慢慢捉摸她细腻又敏感的内心世界。她像一块清澈晶透的水晶,捧在手心,安静地端详。在我看来,她是作者深爱的一个角色,她的喜和悲,哭与笑,都扣人心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他们二人生命的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彼此曾走进了对方的世界,爱过,气过,闹过,痛过,最后的反叛还是躲不过悲剧的收场。

  一个又一个,亮相登场,有反抗精神的晴雯;弯腰的身影——刘姥姥,一代见识短艰苦的农民形象,不禁令我鼻头一酸;封建保卫者,薛宝钗;尖酸的王熙凤;干练的探春;善良的平儿……这些都构成了百味的人生。

  书中“福善祸淫”简单四字,清晰地揭示正途、邪路。每个人都在这座牌楼下,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善”这种生活里的人们,过的是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向外,有一道半掩的门,那是“淫”的世界,人们浑浑噩噩过日子。他们看到的,却只有一丝又一丝快被黑暗吞没的门缝,他们的人生已成一个祸,不能造福百姓,安分守己,却沦落到玩世不恭,甚至祸害他人。在这里,站满了徘徊不定的人。转眼看了看自己,抬头张望了世界。

  虽然,许多的封建礼节都已消失,但封建的方式还在继续上演着,这些都是深藏在社会基层的问题——“假语存”“真事隐”;在社会上,存在不公是正常的,我们更多的是去适应,在逆境中生存。

  每个人,本应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存放在本性上,就看自己是否想去付出汗水与努力,浇灌它,使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也许不会像梦那么美好,顺人意,但稍不留神,就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己,所以要时刻心存善念,乐观生活,它们将会成为我们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剑。

《红楼梦》观后感8

  新版红楼梦已经在非星频道上映了,通过各种渠道,正看到第四集,感言颇多~

  先来谈谈整体感觉吧,一句话,非常李少红,氛围阴森森的,着实诡异,不过,配上这玄妙的故事反倒是有种虚幻的感觉,不知大家伙如何感觉,我倒是十分喜欢的。

  二者,再说说背景音乐,时不时冒出来的女腔昆曲,依依呀呀地,把个诡异的调调更加了,呵呵,我这里是非常喜欢昆曲的水磨腔的,酥酥麻麻,很是享受,所以这个背景音乐倒是很合我的胃口。唯一不喜的,就是旁白,这个中年男子总是在我投入情绪的时候,冒出声来提醒我,这是在看戏,唉,心情全没了。不过,有些事情无法用影像来表述,这个旁白就十分必要了,只是不要这么频繁才好,适当添加些注解是有助于观赏者理解的。

  再来说说人物的装扮,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额上的贴片,也就是“铜钱妆”,很有戏曲的味道,整个装扮是非常叶锦添的,美轮美奂。对于这个铜钱,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只是有点不明白。一直以为这个贴片是身份年龄的象征。府里所有的丫鬟婢女都是没有这个装扮的,只是小姐、奶奶、太太们有,然而开头几集里林黛玉却没有这个装扮。原著里分明有说,黛玉进府后,与家里的姊妹一同待遇,同小姐是一样的。可是迎春、探春、惜春都有这个铜钱,黛玉却没有。又想,是不是因为黛玉未成年,所以不能有这个装扮?但是,所有一干姊妹都未成年啊,宝钗亦未成年,却也有这么个贴片。我甚是不解,难不成是有孝在身?

  说完装扮,再说说演技吧。一帮子演员,除了老太太、太太、老爷等都是老戏骨,演技我是没资格去评论滴,单说说这几个小辈吧。林黛玉的形象是与老版有较大差别的,老版的黛玉着实柔弱,且演起来把个黛玉的小性儿完全表露;新版的黛玉略略婴儿肥了点,比老版的是漂亮了些,虽说演技尚待磨炼,但是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小演员的,眉目间迷蒙的眼神很是柔柔弱弱,言语尖刻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小女孩的使性子,反而可爱起来,真是让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我知道,大家心目中都是喜欢老版的陈晓旭,觉得她是无可替代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年轻的演员敢来接演林黛玉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大家还是对她和善些,鼓励多些,抨击少些,善良些还是好的。

  宝玉这个小演员真是演的好,没什么好说的,呵呵,演的不错。

  少年的宝钗给我的印象不深刻,好些人都说,她比黛玉漂亮,照我说,漂亮不漂亮不重要,演出宝钗的气质才叫难。一句话,我觉得,少年宝钗没有那种大户人家小姐的感觉,倒像是个丫鬟了。也许刚刚看到第四集,没看到实在的表演吧。演技尚待磨练,期待中~~~~

  最最期待的就是王熙凤了,可惜啊,这个演员没有把琏二奶奶的味道给带出来,只知道一味地笑,难道凤辣子就是一直要笑吗?而且台词也说不清楚,时常听不清她在讲什么,真是一大败笔了。如果她将语速放慢,架子再稍微端着点,不要总是痴笑,可能味道会更浓些。不知道以后的剧情中,遇到大场面的事情,这个版本的王熙凤会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同样期待中~~~~

《红楼梦》观后感9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历史家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并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是历史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涓涓细流一般倾入我心感,令我难以自拔。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沉浸在《红楼梦》里,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而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正是心清如水的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曾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的内心世界难以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生病。表面上是这样,其实内心却仍是挂念着他,借此去看他。“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红楼梦》观后感10

  一个石头 一颗兰花

  两个老道

  假是真时真亦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

  热闹的大观园

  凤姐:精明能干一生,

  到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倾倾性命

  宝钗:知书达礼

  黛玉:多愁善感,喜欢写诗

  宝玉:柔情,同时脱离食宿

  平儿:虽跟在凤姐身旁,到底也心底善良

  鸳鸯:一生陪在贾母旁边,最后贾母去世,也悬梁自尽。

  袭人:一生服侍宝玉,宝玉出家,最后嫁给宝玉的兄弟

  迎春: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服侍宝玉

  尤三姐:性情刚烈,精致可人,敢爱敢恨,最后为柳湘链,自杀在其鸳鸯剑下

  尤二姐:嫁给贾链做妾,被凤姐口是心非,最后到底是孤苦零丁,最后吞金而死!

  贾母:看到了贾府的盛衰!最后把自己的嫁妆也飞了

  元春:虽为贵妃,却也免不了深锁清宫,最后却早逝

  一个出家当尼姑,一个嫁入他府,却也受尽欺凌,最后也英年走了…………

  曾经每天金银流水的贾府到底也避免不了衰败

  应怜~从小被骗子拐卖,最后嫁给薛潘,却也被好生欺辱,幸而宝钗的善良,虽然多被欺辱,却到底还有一个追求作诗的梦

  秦钟~~和宝玉一样精致的,却英年早逝

  (文/雨馨)

《红楼梦》观后感11

  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晦气,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谋;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部分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

《红楼梦》观后感12

  最近在读红楼梦,很多人都在研究这部名著,而我绝不是在研究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很有意思,记录下来。增添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中,男人都是很好色的,尤其是宝玉更是个小色鬼。特别喜欢吃人嘴上的胭脂,用句不太好听的话说,这个举动至少应该遭致那么两三个人的反感,可实际上呢,似乎他周围的女子都喜欢他这样的。

  的女子是被人占了便宜不言不语,只有王熙凤是使招惩治了好色之徒。结果的时候又出现面镜子,被怪罪投入火中,还在哭喊,早告诉你不要看正面,你非要看背面何苦烧我。让我不禁想起了黄金,人家好好的灿烂闪耀,可以当首饰不易褪色。可是人们却把他当做财富的代表,每每争抢的你死我活,黄金要是能哭,也会这样哭了。

  接着就是在红楼梦里,有很明显的男性之前恋情的描写,全部都是双性恋。很不幸,没出现一个纯粹的同志。让人读来,觉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知道当时是世风如此,还是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刻意为之?让人有些不解。

  继续往下看,继续偶尔闲聊几句。

《红楼梦》观后感13

  新版红楼梦中的女人们,虽然在年龄的选取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总是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总觉得王夫人和尤氏是一辈人似的,但总体上女人们倒也还算说得过去,比起男人们来说那算是大巫见小巫,刚出场的甄士隐看上去还算马马虎虎,有点乡宦士绅的样子,贾雨村出场就是比较累人了,一是年纪偏大,刚出场时应当是和年轻的书生,但看上去却是三四十岁的感觉,虽然说此人的王莽之类的奸雄,但看着他在月地下吟诵那首诗的时候,还是感觉不伦不类的。林妹妹的父亲,堂堂的扬州盐政林如海,又是书香门第,又是世代乡宦的,居然是一副胖乎乎满脑肥肠的嘴脸,人常说,有其女必有其父,林如海这副尊容真真是抹煞了可怜的黛玉了。下来是贾雨村在酒店里遇见了冷子兴,开始演说荣国府,扮演冷子兴的又是个胖子英达,叽里咕噜的说了半天,很烦人,其实很想看贾雨村被罢黜后安顿了家小,一个人袖月担风的时候进入智通寺,先是见到门口的那副对联什么“身后有余忘缩手”,然后进去后碰见那个又老又聋老和尚的,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来表现,可惜没有。

  比及进到贾府以后,酷爱读书的工部主事贾政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世袭三品威烈将军并且兼着贾府族长的家珍也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两个人像哥俩儿,看上去像一辈人,全没有一点诗书礼仪之邦,钟鸣鼎食之大家的风范和气质,贾政身上浑身的衰老之气,贾珍则更多的世俗气息,像个杀猪卖肉的,不禁要叹气了,单单从这个两个贾府的主要男演员身上,新版红楼梦就大大输给老版了。下来的男人更可笑,贾瑞一副嬉皮笑脸的,像个跳梁小丑,全然没有一点气质,此君被凤姐捉弄了一通,被祖父打了板子,跪在雪地里念书,居然一瘸一拐的扭着又跑到凤姐那里去了,看上非常的滑稽可笑。相比较起年长的来说,年轻的一辈的男人似乎还好些,贾琏的扮相一般,贾蓉和贾蔷的扮相似乎还可以,秦钟的表演也算是马马虎虎,比较有新意的是新版电视剧描写了秦钟和智能儿之间的爱情,看着秦氏一家三口接二连三的死去,真是想起刘心武关于秦学的探疑来了。

  说道男人,不能不提到北静王爷水溶,此人出场那叫一个雷人,一副猥琐的嘴脸,全然没有王爷应该有的高贵气质和谈吐,呕吐呕吐,惊起一滩鸥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元春的出场,个人觉得新版红楼梦里关于元妃省亲一场可圈可点,也许是被那些丑陋的男人吓坏了,看到元妃出场的时候,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场面很宏大,元妃比老版的更加端庄高贵,看上去赏心悦目。只是这段场景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妥,尤其是大家彼此正式见过面后,都换了日常的便装后,贾母还和元妃整个“外男未宣不敢擅入”,贾政更可笑,拉着元妃的手来那段“臣本鸠寒鸦雀之属,其意征得凤鸾”,看上去不伦不类的。再说新版红楼梦的服装,可谓是清朝、明朝和唐朝的大杂烩,清朝的显然是从《橘子红了》延伸出来的,贾府中上了年纪的女性,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和尤氏,一点的李少红的做派都没改,秦可卿出殡的时候,贾珍花三千两银子现捐了个五品龙禁卫,马上换上官服,仔细一看居然是明朝的服装,和《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差不多,元妃省亲的时候。

《红楼梦》观后感14

  美人何处——阅《红楼梦》有感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緑水悠悠。——《红豆曲》

  去年初夏,初读红楼,只觉心中一丝隐痛,倾慕于黛玉之才华,绝代之美貌。更为她惨美的一生而流泪。但我仍不喜欢她,作为一个红楼的女子,她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泪,也许是为宝玉前世的灌溉之恩,但且问一句“春恨秋悲且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是谁?试问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她含泪吟出的无调的歌,曾几何时,黛玉在我眼中仅是一个深锁闺中、多愁善感的绝代美人,仅是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孤傲小姐,仅是一个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抑郁之人。他在心中悄悄嘀咕的一句“何等眼熟到此”,宝玉脱口而出的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注定了一段千古绝唱,可惜最后宝玉的新娘不是她,恋情不了了之。我曾质疑过本性“喜散不喜聚”的黛玉值得宝玉如此长情吗?她终究脆弱,易伤。今年,随着聒噪的蝉声,我重读了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重读了那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也许是心境不同,我渐渐理解了她。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她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谨守处事规则,红楼中这样写“她步步留意,时时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没有勇气如湘云醉卧芍药丛中,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被子”也许是她缺乏安全感吧;她更无心像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闲情,却只想着“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高雅如兰,汲取了文化艺术之精华,有着异于一般女子的灵慧秀气,她沉醉于诗文翰墨,有着恢弘的诗情。可以说黛玉的才华是与世无争的,可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才情飞扬的压卷之作只能屈于人下,“可叹停机德,堪称咏絮才。”钗黛,一个重德,一个重才。德可拢人,而才人多不识散发着“美人香草”韵味的她却被宝钗责为“移了性情,不做分内的事”也难怪那些洁身自好,多情诗意的女子在那钟鸣鼎食,温柔富贵的大家族中时时处处感到了“风刀霜创严相逼”她与宝玉,一个是良苑仙疤,一个是美玉无瑕。木石前盟怎比不过那金玉良缘?像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能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纵宝玉“终不忘世外姝寂寞林”,黛玉还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了,回到了世外的“太虚幻境”,欠泪的,泪已还,她继续做自己纯洁的绛珠仙子,正如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泥陷渠沟。她焚稿断痴情,静静地死去,“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却是生死离别,哭声震天,“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初入贾府,她那“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之态早已不复。

  其实细想,若初,黛玉未亡,面对贾府被抄的人间惨剧,岂不是要把泪流尽,以她脆弱敏感的心,如何承受这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若是被抓,被打,甚至被辱,以以她高傲纯洁的天性,怎样面对这样污浊的世界呢?红楼中,美人何处,美人何在?“一种相思,两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楼梦》观后感15

  提起《红楼梦》,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一个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一个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投生,两个人为还情来于世间。

  小说素材来源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活,曹公可能为了避闲,把人物故事“神化”了。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岂不知,“红楼一梦”的那些事与现实之理是相通的。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这林黛玉,她的一生夙命何尝不是她多愁善感、悲观的“小性格”引起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老夫人幺女贾敏的独生女,荣府贾政的亲外甥女,“巡盐御史”林如海的闺女。也可谓是含着金子出生的。林黛玉小的时候,林如海夫妇相继去世,然后被疼爱她的外祖母贾老夫人接进荣国府大观园,在大观园里遇见了神瑛侍者投生的贾宝玉,然后完成她还情贾宝玉的一生。

  林黛玉一出生下来便身带宿疾,药罐子。通篇《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林姑娘好咳嗽,容易失眠,懒动、喜欢没事歪在床上,春秋时节特别好犯病,且脾气不好,经常好与她在一起玩的湘云、宝玉、宝钏甚至小丫鬟生气。且通过《红楼梦》中曹公曹中医的中药调理,好了一阵,然后又因为自已控制不住的“小心情”使病情再进一步恶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人作家,也是一位水平不低的中医。小说中有多处描写太医所开药方便能说明曹公的中医水平。其中,贾宝玉给晴雯改的外受风寒内滞药方,前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有枳实、麻黄。估计当今的一些中医也没有这个水平开出这样的药方来。更何况“宝玉”还会看药方,知麻黄、枳实为虎狼之药,体虚之人不得久用,便换了太医来,改了药方麻黄、枳实为当归、白芍、陈皮等养血行气之药。其它的如秦可卿的药方、薛宝钏的药方、贾宝玉的药方、益气养荣丸的药方、冷香丸的药方等都能说明曹公既是位文人,也是位水平不低的中医,不亚于当今的一些“专家”医生。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病情,林姑娘本只是体弱多病,不致于一二十岁暴病身亡。通篇《红楼梦》,黛玉似乎一直在咳嗽,既便使用现代的CT医学检查器材可能并不能检查出黛玉有什么病,但久咳则肺虚,肺虚则耗气,耗气则血虚,血虚则阴虚,阴虚则阳虚,阳虚则易使全身郁滞,郁滞则易生“不治之症”。所以,当林黛玉一次次不听别人的劝说,任由自已的小脾气发展,多愁善感、悲观生气,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病情一步步恶化,无药可治,不可挽回,死路一条。

  由林黛玉英年旱逝的故事,我们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人也是如此性格,体弱多病,难以治愈。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情智不佳的病人,本来只是体质差,易患风寒感冒,最后,因为经常不克制自已的“小性子”,任由自已发火、生气、熬夜、不运动,而慢慢使身体生起不治之病来。

  所以,要想使自已好好苟活于世,身体健康很重要;要想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心情很重要;要想使心情好,不多愁善感,不生气、不发火很重要。

【《红楼梦》观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名著红楼梦观后感

2.红楼梦87年观后感

3.红楼梦观后感(12篇)

4.红楼梦观后感(13篇)

5.《红楼梦》观后感13篇

6.红楼梦观后感13篇

7.红楼梦观后感12篇

8.《红楼梦》观后感(9篇)

9.《红楼梦》观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