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解析

时间:2020-11-06 10:45:19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的师说解析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动。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百工:各种手艺。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4.复:恢复。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这类。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解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教育很重要,那么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老师,到底有多重要呢?答案是非常重要!荀子曾云:“君师者,治之本也。”君王和老师,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将老师的地位拔高到与君王持平,可为至尊之极。这位大儒又说道:“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老师教育,不学习法度,如果聪明有智慧,则必会成为江洋大盗,因为他不辩善恶;如果这个人很勇猛,必定会成为天下的祸害,比如西晋周处,在没受教育之前,勇力过人,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结果呢,天天仗势欺负乡邻,成了当地仅次于猛虎和蛟龙之外的第三害,最后周处拜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为师,才成了一代名臣。

  如果一个人不接受教育,却很有才能,必定让天下大乱,国家遭殃;如果他眼光独特,能洞察一切,必定满嘴奇谈怪论,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如果这个人有辩论天赋,那么必定胡说八道,荒诞不堪。可见,有一位好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实在是太重要了,既不让英才埋没,还可以为国家社会减少祸害。

  优秀的老师是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良好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拙劣的老师是一种瘟疫,其恶劣影响会摧残孩子的一生。那么,在古代,合格的教师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呢?荀子最先制定了以下标准:“师术有四:尊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当老师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有威严,能够让学生敬畏,可以为师;过了知命之年或者耳顺之年,又有威信,可以为师;能够诵读和解说所传授的知识,并且不违反礼法,可以为师;懂得细微之处的道理又能讲解清楚,可以为师。

  在春秋时代孔子办学的时候,他和弟子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很少有谈及师道尊严的言论,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很宽松。但是,到了后世,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尊师重道越来越被强化,因此《学记》里说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为何必须让老师居于尊崇的地位呢?因为老师是“道”的化身和代言人,尊重老师,就是尊重“道”,尊重“道”,民众们才能专心求学。

  上面道理都很对,但是尊敬老师这件事,做起来其实挺难的。因此,在漫长的古代,一直将“尊师重道”的理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一直持续到了魏晋时期。在魏晋时代,“尊师重道”的思想遭遇到了重大挑战!主要原因是从东汉末年至西晋,经过近百年的战乱,有名的大儒们或者在北方战乱中死于非命,或者在接连而至的瘟疫中丧命。

  比如魏文帝曹丕曾经给朋友兼谋臣吴质写过一封信,就是流传至今的《魏文帝与吴质书》,信中说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文中的徐、陈、应、刘,指的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场瘟疫,就让建安七子死了四个,可谓人间惨剧。这些人都是富有才华的儒生,本来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结果都英年早逝。

  除了瘟疫之外,多年战争让民众痛苦不堪,在西汉武帝时代被打压的黄老学说,重新流行起来,魏晋进入了空谈玄学的时代。加上佛教乘机兴起,与黄老学说双面夹击,让儒家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

  隋唐两代,虽然仍旧将儒学当作正统学问,但是远远不能与汉代相比。儒学的没落,也影响了尊师重道的传统,使得老师的地位每况愈下。到了中唐时期,竟然发展到人人耻为老师的地步。求学的人,遇见问题不想找老师解惑,因为怕被人耻笑;被请教的人,也将“老师”这个词视为洪水猛兽,生怕玷污了自己的身份,坚决不愿意被称为老师。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儒学距离关门大吉已经不远了。

  在这种危难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吹响了重振儒学的号角,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认为,振兴儒学,首先要扭转“人人耻为老师”的社会歪风,所以,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同时代的柳宗元也是复兴儒学的旗手,写道:“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没有人当老师,修身治国大道到底由谁来传承?

  韩愈几乎以一人之力,重新振兴了儒学,同时掀起了古文运动,涤荡了文坛,功莫大焉。到了北宋时期,儒学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学问与核心思想。

【韩愈的师说解析】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散文解析11-09

师说韩愈02-07

韩愈的师说赏析02-03

师说韩愈的翻译02-01

韩愈师说的意思01-28

韩愈师说的赏析01-27

韩愈的师说主旨01-26

韩愈师说的论点01-20

韩愈《师说》的意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