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2-11-20 15:28:22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1分)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2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古诗词鉴赏2

  【原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古诗词鉴赏3

  作品原文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作品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人。

  ⑵抟(tuán)摇:乘风。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沧溟:大海。

  ⑸恒:常常。殊调:特殊论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闻:一作“见”。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⑼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

  作品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如元人萧士赟说:“此篇似非太白之作。”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作品鉴赏

  此诗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在此诗中,他以“抟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对李邕直言不讳的批评。“世人”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和“大言”,就是不同凡响的言论,也就是李白在后来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的那一套。但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尽管如此,李白仍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由此可见李白傲岸不屈性格之一斑。“宣父犹能畏后生”,李白把孔夫子提出来,作为识拔青年后进的榜样,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青年李白心中的地位。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点评

  朱谏《李诗辨疑》:按李邕于李白为先辈,邕有文名,时推重,自至京师,必与相见。自必不敢以敌体之礼自居,当从后进之列。今玩诗意,如语平交,且辞义浅薄而夸,又非所以谒大官见长者待师儒之礼也。白虽不羁,其赠崔侍御、韦秘书、张卫尉、孟浩然等作,辞皆谨重而无亵慢之意,次及徐安宜、卢主簿、王瑕丘、韦参军、何判官,虽有尊卑之殊,各尽欢洽之情,无有谩词,矧李邕乎?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这诗不妨作如是观,但解作是李白对李邕诉说衷肠、慨叹自己不为世俗大人先生所重,也未尝不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诗词鉴赏4

  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奈恣西东。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

  《柳絮》译文

  像转蓬一样纷飞而起的柳絮,在摇曳、飘荡之间,婀娜、轻柔之态已半减;离别赠柳时,平添一番无可奈何的愁绪,只得任马儿各奔东西。

  花絮漫舞,一片片广袤的沙原宛如盖上了洁白的春雪;柳絮轻飞,一条条宽阔的街道整日风吹不息。

  北斗城墙,崔巍高耸,唯见蠛蠓蔽天;甘泉宫内,树木茂密,满目青葱一片。

  汉家旧苑的柳树呵,该已睡足,是否发现那万缕千丝的枝条上,金黄的柳花已随风飞尽?

  《柳絮》注释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班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恣:没有拘束。

  蠛蠓(miè měnɡ):古书上指蠓。

  《柳絮》赏析

  此诗首联伊始,紧扣诗题,以设喻形式出之,颇为生动:“半减依依学转蓬,斑骓无奈恣西东。”柳絮轻盈,不由自主,你看它被风吹起,像蓬草飞扬一样,飘摇不定,又宛如野马奔驰,各往西东,令人无可奈何。上句用一“学”字,以拟人手法,借转蓬喻柳絮,突出其摇曳不定,把春与秋联系起来,颇见佳妙。下句用“恣”字,以奔马喻柳絮,表现其狂放不羁,和杜甫“颠狂柳絮”之说相似。这两句通过细致地描绘,新颖地比喻,写出了柳絮的特点,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迷蒙迟暮之意绪。

  颔联承上而生发,仍用比喻,写柳絮飘摇之广阔,“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晋代才女谢道韫咏雪,有“莫若柳絮因风起”之名句,而刘筠则反转用之,以春雪喻柳絮,这两句既有想像又有夸张,实中带虚,极尽描写之能事。

  颈联继续深化,从另一角度写之多:“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汉代杨雄《甘泉赋》中曾有“浮蠛蠓而蔽天”、“翠玉树之青葱”之句,此联即由此化出,这一联化用成句自然巧妙,含蓄蕴藉,虽属极力夸张,却也合乎常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底。

  尾联以典故结束全诗,借物抒情,极有韵致:“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据《三辅旧事》载:“汉宫苑有柳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唐人李商隐在他的《江之嫣赋》中说:“岂如河畔牛星,隔岁只闻一过;不及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侯鲭录》所引)。刘筠等西昆体作家,以学李商隐为主,乐用李所推重的典故,这里的一个“空”字,与首联的“转蓬”相呼应,表现了事物多变、时光易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

古诗词鉴赏5

  原文: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原题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译文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

  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

  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注释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上林:汉代宫苑名。也指皇宫园林。

  (3)凭高:登高。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何限:无限。

  赏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后人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古诗词鉴赏6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

  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3]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古诗词鉴赏7

  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

  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作品诗意:

  春来潮涨,鱼儿浮起,潮水拍打着柳桥。墨云行雨,起色如鸠,在江水之上,给郊外带来了春的消息。我闲坐在屋内,沏一杯风团茶,想提一提神。看燕子飞来飞去重新筑着巢,日头升起,又看到了花的影子,每天空对着春光,时光白白流失。

  注释: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凤团:一种名茶。

  鉴赏:

  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以下五字渲染之。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鱼天一辞,妙不可言。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过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课后问题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古诗词鉴赏8

  1.江南古诗全文

  江南(汉乐府①)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②,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 这是一首汉乐(yuè)府民歌。

  ②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注解】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乐府解题》云:“《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古代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宋朝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

  【作者小传】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2.请问小学语文《江南》,想像一下江南的景色怎么写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 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古诗词鉴赏9

  《南乡子》

  (清: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

  (1)淬(cuì):浸染,此处犹言“血染”。吴钩:兵器,形似于刀,古时吴地以善于铸造这种锋利的兵器闻名,诗词中常以“吴钩”泛指锐利的兵器,犹言“宝刀”、“宝剑”;

  (2)龙战地:比喻群雄逐鹿天下的战场;

  (3)废丘:废弃的坟丘。

  赏析:

  此为边塞词。上片写景,由荒凉凄冷的塞外之景联想到当年此处正是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时的“龙战地”曾是何等喧嚣、何等豪迈。歇拍又跌入“塞草霜风”的荒凉现实。下片抒情,转入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过片“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两句,道出词人真实内心:青丝会被时间染成白发,英雄壮志会被岁月磨灭,当年横戈跃马、气冲斗牛的豪情最后只能变成英雄末路的老迈。“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大好的年华、短暂的人生,不能在追名逐利中虚度。拜相封侯,那都不过是表面的辉煌。君不见,多少功业彪炳一时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也只是一座座废弃的坟丘。如果说少年时期性德亦曾有过横戈跃马、建功立业的壮志,那么侍卫生涯的身不由己让性德渐生厌倦,年华老大,昔年壮志却无一实现,从雄心勃勃的少年壮志,到升任侍卫、丧失自由后的怀疑与茫然,官场的历练并没有让性德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用牺牲自我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仕途显达,对于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么的虚幻。性德曾对朋友如此感叹:“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与严绳孙书》)可为此词作注。

古诗词鉴赏10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释:

  ①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号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曾降闯、降清,为贰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长期寓居南京、宜兴,陈维崧与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颇多。康熙中叶乃卒。吴阊:即苏州。苏州为春秋时吴国都会,有阊门,故称。②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③雪:指柳絮。晋时才女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此处是反用。④葵肌:指葵花。⑤欹(qī):倾斜。⑥吾徒:我辈,我们。⑦索索:风声。

  赏析:

  迦陵小令词多奇作,这首词尤其是奇中之奇。词开篇异常平淡,从分手时暮春的柳絮说到秋日里葵花盛开,都是闲闲而道。上片四句,其实只说了自春徂秋,韶华流逝这样一层意思。在以精悍见长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费笔墨了。

  可是气势已经蓄足,下片话音一转,即由时间的流动写到时事的变迁。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还在固守着一种落寞、一种失意。这是很难堪、很悲凉的,这是第二层意思。情绪依然平淡,但已渐渐显出峥嵘头角,为末二句的奇幻之笔作铺垫。先生招饮,两个落魄之人能谈些甚么,那就说说英雄失路之事罢。但就在此时,凉飙骤发,索索有声,此二句不仅自身造境奇幻,同时也令小词通体振起,由极平淡化为极奇崛,情貌焕然一新。前人说:“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其实此种章法,前人颇有之。李白《越中览古》之“越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极繁华化为极荒凉;辛弃疾《破阵子》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将极豪迈化为极萧瑟,都是经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词,可与前贤竞妙。

古诗词鉴赏11

  古诗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解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诗文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古诗词鉴赏12

  原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译文:

  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1)客心:客居者之心。(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3)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4)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5)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6)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古诗词鉴赏13

  作品原文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品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品简析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最终死于宜州贬所。

古诗词鉴赏14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诗词鉴赏15

  1.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2.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3.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4.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杨凌《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7.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8.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9.弹指东风太浅情。——晏几道《减字木兰花·留春不住》

  10.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11.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12.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曲》

  13.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16.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17.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18.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洪异《长生殿·禊游》

  19.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20.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买花》

  21.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

  22.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

  23.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2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25.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春红》

  26.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玉楼春》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鉴赏古诗词11-26

古诗词鉴赏11-18

经典古诗词鉴赏11-20

经典古诗词的鉴赏10-08

关于古诗词的鉴赏11-24

登高古诗词鉴赏11-26

古诗词鉴赏:出塞11-27

古诗词鉴赏述怀11-26

《登高》古诗词鉴赏11-28

古诗词《咏柳》鉴赏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