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1-16 13:20:01 古诗 我要投稿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

  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

  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译文

  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没有来,只是阴雨连绵,一片幽暗。院中一个角落的栏杆处,聚集着一堆落花;落花飘飘零零,标志着春天已经迟暮。

  挥泪告别东风,用酒来祭纷纷扬扬的飞絮。传说柳絮杨花飞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飞向天涯去。

  注释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此调始于苏轼。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阴阴:形容阴暗的样子。

  阑(lán)干:栏杆。

  落华:即落花。

  弹泪:掉泪,流着眼泪。

  东风:春风。这里借指春天。

  飞絮(xù):飞舞的柳絮。

  化了浮萍(fú píng):古人以为柳絮落水化为浮萍。

  莫:不如。

  赏析:

  愁苦之写,后来居上。这除了艺术的成熟及积累诸因素外,重要的`是感受的深化,而感受的深化又表现着才士境遇困顿的现象的加剧。所以,沿流溯讨“士”的发自心底的哀叹,能清晰地了解封建社会日益衰朽而心灵压抑愈烈的轨迹。此词所表现的衰世漂泊的凄苦,具有浓重的世纪末情调。警策之句是“化了浮萍也是愁”,这表达的是一种窘迫无路、无法解脱痛苦的极致语。作者心头的凄苦能得化解则尚存生机,还有转机。无以化解,即使转化了仍是愁境甚或更见愁苦,那就不能有什么生趣。结局是一段无异,也不必继续飘泊天涯了。这末两句有回环之势寓于平易语中:飞絮是愁,浮萍是愁,飘荡或衰落,形态虽异,终端一致。在作者看来,飘泊多苦,前途无望,际遇难免,迟“化”不如早“化”,早“化”或还略胜迟“化”,可省却跋涉、遭人摆布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卷五说得准确:“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卜算子》云云,何其凄怨如此!”

  创作背景

  词中的意象“阴阴雨”、“落花”、“飞絮”、“浮萍”暗示了词人没落的情怀,而这种黯淡情绪又是咸丰兵事的折光。太平军所向披靡,癸丑年定鼎天京,这对清廷的打击极其沉重,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也由此产生了没落、迷惘之情。从词的意蕴看,《卜算子》恐亦是癸丑年作。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卜算子》云云,何其凄怨若此![9]

  现代学者黄瑞云《词苑英华》:虽是咏杨花,无疑渗透词人抑郁的心绪。

  作者简介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幼时即才名远播,屡应科举而不第,仅为两淮盐曹等地方小官十余年。母去世后辞官,生活窘迫,忧时感世,自沉于吴江垂虹桥。春霖早年工诗,中年始致力于词,因慕纳兰性德《饮水词》及项鸿祚《忆云词》,晚年自定词集时,遂名为《水云楼词》。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卜算子》原文赏析04-19

《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09-01

卜算子·兰原文及赏析08-16

《卜算子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9-27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9-27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及赏析03-07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11-04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12-29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原文赏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