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8-05 20:48:22 古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的五言抒情诗,他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它的艺术特色显著的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景交融、借事寄情的技巧;意蕴深长的比兴手法;深衷浅貌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叠字艺术。它们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被后世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比兴语言叠字

  汉代文坛,名气最大的是辞赋,成就最高的是散文,相对冷落的是诗坛。但是,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素有“风余诗母”[1]之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震荡、政治混乱之际,主要反映下层知识分子漂泊蹉跎、游宦无门的境遇和生活感受,并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恨等世俗情怀,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大抵是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失意之士。它形式短小,皆为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和称赞。诗论家们往往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楚辞》相提并论,王世懋《艺圃撷余》称它为“五言诗经”,钟嵘的《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也”[3]。《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感时伤世、相思离别”的思想内容与主题情感,还在于它那温婉含蓄、平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下面,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

  《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4]古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意彷徨,却写“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又如《凛凛岁云暮》(之十六)一首描写一个思妇怀念良人,梦醒后惆怅伤感的情绪。这是一个蝼蛄悲鸣、凉风凄厉的冬夜,诗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觉。她想到天气已寒,而游子还没有寒衣,想到寄锦衾,路途又是如此遥远。想来想去,忽然笃念旧好的良人枉驾来迎,她喜出望外地想,从此携手同归,长相亲爱,这是多么快乐啊!岂料那良人“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竟自无情地走了。心里十分懊恼,原来却是一梦。她当时恨不得飞到良人那边。引领遥望,好像良人还走的不远。此时这位女主人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只觉得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潮水般的眼泪直涌出来,沾湿了双扉。写道这里,一个孤独无聊的思妇形象就如在目前。这样抒情叙事双管齐下的写法还很多,《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篇都是如此。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由民间走向文人自觉创作的标志,《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善用比兴,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惯用的“比兴”手法,衬映烘托,比兴兼用,着墨不多,言近旨远,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

  《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多达23处。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

  其中,《冉冉孤生竹》是成功运用比喻的诗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全诗十六句,纯用比喻的六句,结合比喻的四句,只有“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和末尾两句直接叙事抒情。可见,利用比喻表情达意,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前二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图景:一株纤细柔弱的竹子,孤零零地生长在大山的曲坳处。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诗中女主人公暗示自己本无兄弟姊妹,生长深闺,尚在未嫁,有如孤竹之隐于山坳。下面又用兔丝、女萝有蔓而密,缠绵不解之意,比喻男女之情难舍难分,缠绵固结。诗人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用双起单承的办法,连贯而下,再用兔丝之生长有时,既比喻女子正值青春盛颜,又兴起夫妇生活无比和谐。以上四句,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往往天差地远。女子和千里之外的人缔结婚姻,相隔甚远,相见实难。下面“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选用了与其命运十分相似的蕙兰花作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使之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含英扬光辉”,是花的颜色,也是人的丰采;是花的“时”,也是人的“时”。“过时而不采”,应“轩车来何迟”;“将随秋草萎”,就是“思君令人老”的意思。这套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不可遏制地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青春的生活气息,抒发了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它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了。

  如果说《冉冉孤生竹》里大都是比喻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则是通篇作比。诗中借助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诗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着力刻画了织女隔着银河而不能与爱人相会的愁苦。勤劳的织女与心爱的人儿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阻碍这对夫妇团聚的恶势力的憎恨。这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天上的故事,而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非常真切的反映。《迢迢牵牛星》与同类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全篇作比的方法,使这首短诗产生了巨大的容量,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

  《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都能巧妙的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发情感。而且,《古诗十九首》中的“兴”是比较复杂的,并非单纯的“起兴”,有的是在开头“起兴”,如《青青陵上柏》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起兴,见出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引发人生短促的处世感慨;《明月皎夜光》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明月何皎皎》使用“月”这一意象起兴发端,引发诗人的忧愁不寐的思绪;《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用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起兴。但也有的在中间“起兴”,如《行行重行行》以思妇自叙口吻倾诉别离相思之苦,在料想疑虑丈夫心情时,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起兴,“胡马”“越鸟”皆不忘本,由此衬托出“游子不顾返”的不是,集中体现她压抑不住的内心痛苦。有的是“比中有兴”或“兴中有比”,如“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用“孤竹”兴起下文顾影自怜、闺中寂寞的新婚少妇,这是两句含蓄的比兴语,但同时又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还有的是“兴中有兴”,如《冉冉孤生竹》首句用“孤竹”起兴,而下文以“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比喻女子的青春盛颜,以“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比喻青春逝去,又兴起美人迟暮的意思。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兴”和“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使用,形成了兴而比的特征。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古诗十九首》永远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三、语言平易,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在语言方面,古代诗论家有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5]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6]明代的谢榛也认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7]《古诗十九首》诗中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词句,外貌看似平淡,但仔细咀嚼斟酌,就知道这些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犹如顺口说来。浅近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似乎从肺腑中自然流淌出来,十分自然。

  如:《行行重行行》(之一)中,前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简单的文字,平浅的句子,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细心分析,就会发现写得思绪千里,柔肠百转。首句“行行”动词重叠,使得诗歌形象处在连续的动态之中,暗示路途漫长,再一重复,“行行”、“行行”表示路途更加漫长而遥远,有走不尽的意思。说明“生别离”的缘由;表明相去之远、相别之久;暗示游宦或游学的无果而终;预示了会面的虚无和缥缈。“与君生别离”的“生”字,表明不应当别离而生生别离,这对于女主人公心灵上的伤痕,深锐刺痛,不难想见。最后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愁闷,只得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而给以恋人贴切的安慰和深长的祝愿,自然流露出这种相亲相爱、始终不渝的真挚情感。

  再如《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全诗都用质朴自然的文字从容地写来,短短十句,就给我们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拿中间的写景来说,除了“白杨”两句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其余全用白描,其新旧之感、肃杀之气,全从客观物象中自然流露出来。日月随波,世事不常,以倏忽有限之生命竟有无法摆脱之羁绊,虽欲回归故里得享天伦,奈何“欲归道无因”。最后一句,平平静静,但感情之复杂,心情之沉痛,直使人惨然变色。

  平易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亲切、明朗、纯朴的感觉。说到语言的平易清新、一字千金,《十九首》中处处可见,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句子,不掺杂任何扭捏做作,完全用一种清新简练的叙事口吻,好像诗人跟读者面对面谈话。而且,诗人的感情表露的那么坦率、单纯、明朗,完全没有装模作样,藏头露尾的形貌。

  其他诗中,《青青陵上柏》(之三)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辰会》(之四)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生年不满百》(之十五)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驱车上东门》(之十三)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等,来形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贴切形象,用语精警。《凛凛岁云暮》中的“眄睐”、“引领”;《明月何皎皎》中的“徘徊”、“彷徨”等词语,不仅描绘出人物外部动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感伤与失落,这样的抒情,用平易浅析、自然流畅的语言道出极深厚含蓄的感情,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四、巧用叠词,准确和谐,生动传神。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叠词的运用。《文心雕龙》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8]顾炎武说“诗用叠字最难”,但《古诗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叠字三十一处,共用了二十一個叠字。分别如下:

  行行——副词,形容行走不止的样子;

  青青——形容词,形容草木葱茏;

  郁郁——形容词,形容草木茂盛;

  盈盈——形容词,同“嬴”,美好的样子;

  皎皎——形容词,明亮之意;

  娥娥——形容词,古代秦、晋形容美貌之词;

  纤纤——形容词,纤细美丽的样子;

  磊磊——形容词,层层叠叠的样子;

  戚戚——形容词,忧愁悲哀的样子;

  浩浩——形容词,水流一般;

  历历——形容词,远远分布的样子;

  冉冉——形容词,柔弱垂下的样子;

  悠悠——形容词,远远的、悠远的样子;

  迢迢——形容词,远貌;

  札札——摹声词,机杼声以及类似的声音;

  脉脉——形容词,含情相望的样子;

  茫茫——形容词,草木弥远、茂盛的样子;

  萧萧——摹声词,风声或风吹树叶的声音;

  杳杳——形容词,幽暗的样子;

  凛凛——形容词,寒冷的样子;

  区区——名词,表达爱意。

  《古诗十九首》用叠字状声的只有三处,状色、状情的各有五处,状貌的最多有十八处,使用叠字最集中也最成功的是《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全诗十句,开始就连用六个叠词,贴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欣欣向荣的环境,刻画了少妇的风姿神态。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极具音韵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誉为“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令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当不以此论也。”“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茂盛,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全身整体的赞美,“纤纤”是身体细部的刻划。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子尽善尽美的形象。正是因为五言诗人们对生活有着深切的体察和感受,词汇的提炼和选择才显得如此精当、贴切,不见雕琢之痕。

  六个叠字的音调谐和动听,富于自然美、变化美。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使诗作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生动传神,出神入化的描绘出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此外,《迢迢牵牛星》(之十)在叠字的运用上也不遑少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是星的距离,特别遥远,“皎皎”是星的颜色,明亮清新,“纤纤”是手的形状,修长细嫩,“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清盈透彻,“脉脉”是人的神情。词性不同,用法各异,但其自然生动,不可移易,使感情表达得更真切、深刻。音节铿锵和谐,具有悠扬的音乐美,鲜明的形象性和充沛的感染力。《青青陵上柏》(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也是一佳例,自然生动,松柏之青葱可人,涧石之层层叠叠可见。这些叠字运用得非常高超,毫不给人呆板造作之感,自然妥帖,轻松流利,复而不厌。

  东汉末年的动乱时局,成就了震撼人心的《古诗十九首》。它是我国由“言志”(叙事)向“缘情”(抒情)转变的伊始;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手法,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作家模拟的典范;它让五言诗走向成熟,成为主流文学,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注释:

  [1]陆时雍.《古时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页.

  [2]钟嵘.《诗品·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3]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4]刘跃进.《赋到沧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

  [6][7]谢榛.《四溟诗话》.见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8]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出处同[2].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邓乔彬.《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美学思想》.见《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2期

  3、赵昌平.《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见《江淮论坛》.1984年第3期.

  4、赵敏俐.《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特征》.见《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

  5、王建华.《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见《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6、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见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古诗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艺术特色古诗赏析06-15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11-08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04-26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04-24

《雨巷》的艺术特色11-25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08-24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2-01

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09-14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