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古诗翻译赏析

时间:2023-03-06 14:35:03 方宇 古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古诗翻译赏析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景仁。其古诗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前言】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首杂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慨叹,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句是经典名句。

  【注释】

  ①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②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③薄幸:对女子负心

  ④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翻译】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杂感》是诗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诗人二十岁,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诗人业师邵齐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屡加劝诫,诗人深感师恩,却不能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古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古诗翻译赏析09-11

临江仙探梅古诗翻译及赏析02-23

《鹊桥仙》古诗赏析08-02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古诗翻译及赏析09-04

鹊桥仙秦观古诗赏析10-29

鹊桥仙秦观翻译及赏析11-20

秦观鹊桥仙赏析翻译10-29

秦观《鹊桥仙》原文翻译赏析12-06

秦观鹊桥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