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4-12 10:43:10 杜甫 我要投稿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唐朝, 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③坼(chè):分裂,裂开。④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⑤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⑦戎马:指战争。⑧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⑨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⑩涕泗(si):眼泪。

  《登岳阳楼》杜甫拼音解读

  dēng yuè yáng lóu

  dù fǔ 〔táng dài 〕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qīn péng wú yī zì ,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 ,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

  相关翻译

  昔日就听说过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今日总算登上了闻名遐迩 的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亲朋故友全无一点儿音信,年老体弱的我漂泊在一叶孤舟上。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我不禁老泪横流。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菱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

  颌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晴,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

  【章法点评】

  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情感,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郁深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颔联的壮景既反衬了颈联中凄苦无助、孤寂穷愁的处境,也与尾联表现的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遥相呼应,情与景和谐统一。

  【鉴赏】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五十七岁,离开夔州出蜀,三月抵达荆州,北上遇阻,南移公安、石首一带,又遇阻,过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乱离生活。冬天,经洞庭到达岳阳写了有名的《泊岳阳楼下》和《登岳阳楼》等诗。

  此诗是诗人登楼眺望而感慨抒怀之作。

  起从抒情主人的见闻和行止着笔。号称八百里的洞庭,列我国五大名湖之首,岳阳楼为四大名楼之一,谚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久已闻名的巴陵胜状,洞庭一湖,今日得以登临。诗人用楼湖互文、今昔对举之笔,跨越广远的时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领起以下千古壮观的描绘和感慨淋漓的抒怀。

  颔联用如椽大笔,突现洞庭的浩瀚雄浑,由昔日所思转化为眼前所见,实际上是抒写诗人面对洞庭的一种观感和浩叹。上句云:名不虚传的“天下水”啊!辽阔强大的吴楚古国大地像是在这里东南割裂开来。既以横扫之势,极言湖面之开阔,水势之浩大,又从纵的方面括过吴楚这古老的历史来加强这种浩瀚与深远。下句从上下方位就登临观感加以完善:整个世界、日月乾坤,日日夜夜好像都浮在水面,浮现眼前。洞庭之包罗万象、负载乾坤之雄伟深厚已突现无馀。黄生云:“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西清诗话》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几云梦也”。然而,字里行间提供给我们的浩瀚雄浑并不是纯然的完美,一个“坼”(chè)字,给人以裂损崩折的感觉,一个“浮”字亦让人感到动荡、飘泊。故为颈联的陡然跌落和末联的涕泗滂沱暗作铺垫。

  颈联承接“今上岳阳楼”之“今”字,抒写诗人今日之飘流沦落,老病孤身。多年辗转漂泊,心力已经交瘁,处境极为凄凉,和亲朋没有来往,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是沉痛的写实。“老病”二字包含了更凄楚的内容:迟暮之年,原就患有肺病和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流落夔州后,右臂偏枯,左耳失聪,牙齿一半脱落,病情不断加深。衰老多病之身,孤舟一叶,异地飘零,境况可谓凄绝。在这种景壮情悲的对比中,读者领略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气氛与诗人飘泊寥落的生平。黄生又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对此作出解释:“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景愈空”。(《读杜心解》)。这种阔狭起落,反映了诗人的胸怀与境遇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集中表现与内在原因。

  尾联由个人身世转出时局动乱、国势安危以及诗人自身的悲慨。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十万寇灵武和邠州,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之,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京师戒严,故“戎马关山北”亦为写实。“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怀君国的诗人,面对苍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个人处境联852系国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难,凭栏无力,五内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

  全诗前四句写景阔大,后四句抒情悲切。个人身世的凄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交织,用广阔无垠的湖光衬托登名楼、临大湖、遥望北国,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黄白山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今日读来,总感湖光和诗人胸衿相映生辉,诗歌给湖光壮色。(陶先淮)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5-15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08-31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02-23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03-31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02-17

唐诗三百首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10-18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翻译赏析09-05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1-24

《蜀相》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