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杜甫如何反思国民性

时间:2023-04-05 21:25:38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看杜甫如何反思国民性

  杜甫晚年所写《复愁》组诗十二首的第六首:

看杜甫如何反思国民性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古人一般认为这组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所作。这年杜甫已经五十六岁,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还有三年就要告别这个尘世了。

  顺便说一句,站在中国诗歌史最高峰上的三个人——王维、李白、杜甫,寿命十分接近,都是六十岁左右。这在当时虽算不上高寿,但已经是中规中矩的寿命了。我们大听说过很多次文学天才容易长命或者短命的话。同时王维性格宁静内敛,李白自由奔放,杜甫沉郁顿挫,我们也听说过很多次,哪种性格最适宜养生,最有可能长寿。但这三个人的寿命似乎在对我们说:这些全是假的。一切都是天命。

  总之,杜甫这时已经走到了风烛残年。他的诗歌也越来越不拘格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再像早年诗歌一样每首都重视整齐的章法(尽管代表杜诗章法“极致”的秋兴八首也作于这一时期)。但是心中的郁勃不平之气,却似乎越老越浓重了。这有点像尼采从早年向晚年的变化。尼采早年的《悲剧的诞生》,虽然已经颇有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但是总体上还是“温润而泽”的,让人觉得他是个蛮可爱的人。而到了晚年的《偶像的黄昏》,很多地方已经是一个精神崩溃者的歇斯底里。你要么崇拜他,要么远离他,总之不会觉得他可爱。当然这只是尼采。中国文化里的杜甫并不会这样,他始终是可爱的。

  回到杜甫的这首诗。组诗的题目“复愁”,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题目,十分随心所欲。两个字的意思是“我又发愁了”。这首诗译成白话是:

  胡人哪里有那么强盛?可是中国的战争还是停不下来。我听到巷陌里的这些小孩子,一个个都在笑着说自己有一天要建立军功封侯呢。

  当时的唐代颇有边患。另外安禄山本人是少数民族,所以把安史之乱说成是胡人侵犯中原而不仅仅是地方叛乱,也是唐代人统一的口风。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了好几年,但是中央朝廷的威望却远远没能重建,很多地方各自为政,经常会有战事。杜甫看着满眼疮痍的河山,明明待重新建设,可是偏偏不停地在打仗。他便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战争停不下来?我们以前都说是安禄山这个胡人包藏祸心,或者是西方的哪个民族想来侵犯中国。可是现在中国战乱的原因明明不是这些啊!都说胡人强盛所以中原涂炭,可是胡人真的有那么强盛吗?我看中原涂炭的原因恐怕不是什么胡人,而是我们国人自己喜欢争斗吧!

  他还有另一首诗,就作于安史之乱刚被平息的那一年,意思和这个有些接近。《有感五首》其三:

  寇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这里是在说:贼寇明明都已经平息了,但是中国怎么还是安定不下来呢?还不是因为中国的这些将领自己不安分守己,不知道报效朝廷,只知道扩张自己的势力!可是这首《复愁》已经不再去埋怨这些将领了。杜甫说“干戈不肯休”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后面的“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则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他说:

  想知道中国为什么不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吧!我在街头巷尾看见那些少年们在一起玩闹,都在笑着说自己以后要带兵打仗、建功立业,还说自己要封王封侯呢。

  杜甫的这个认识,不仅仅是比自己几年前的那首《有感》深刻了许多,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人。唐代人锐意进取,喜欢说自己要带兵打仗、建立军功并且以此封侯。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连李贺这么内向型的人,都说自己不愿意做书生,想带兵去开疆拓土。现代人对唐代人的这种精神,一般也是称赞的态度。然而杜甫却说,现在国人从小就热衷于争斗,这才是天下的动乱之源。天下动乱的原因不再是某几个将领不知道报效朝廷,而是深入到整个国民精神之中,其根源就在于巷陌中那些少年的谈笑。这真有点像鲁迅当年“反思国民性”的做法了。

  这样的思想,在唐诗之中是全新的。但放在整个历史上,却有其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素来重视人心教化,在儒家看来,社会的问题往往不是什么制度问题或者经济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孔子说,一个君子,一个大善人,如果在一个国家执政一百年,那大就可以“胜残去杀”了吧!“胜残去杀”,意思就是战胜和消除国民心中的残忍杀之气。所以为政之本,在于治理人心。当时的国家规模不大,没有多少人口。但一个君子去治理,仍然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就可见“胜残去杀”有多难了。

  我们这代人读到这首诗,似乎应该汗流背。因为杜甫描述的这种现象,一千多年来似乎并没有改变,并且还一度有急速加重之势。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谁小的时候没有玩过一些武器玩具呢?玩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杀人工具的模型。谁没有崇拜过几个战争英雄呢?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和平时期对战争英雄的集体崇拜,恰恰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失去和平的原因。想想几十年前,我们国家还曾经在一个和平时期莫名出现了一个动乱的局面,当时我们又何尝不是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某些遥远的国家?当时又有谁能像杜甫一样在诗里写道,中国动乱不是因为某些外国人亡我之心不死,而因为我们自己人的心中不和呢!如今国家昌盛,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争斗,却并没有因此消弭,整个社会,还是被很多戾气笼罩。制度建设,经济建设,对这些固然都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然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杜甫一样,到巷陌中的少年谈笑那里去找找原因呢?

  作者简介:张鉴水,原名张晓伟,1987年生,山东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北大中文系诗词社团“北社”社长。现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

【看杜甫如何反思国民性】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06-26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11-01

杜甫《客至》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04-14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09-23

从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看其女性观05-12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6篇)12-21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6篇)12-22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6篇12-21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通用10篇)03-21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