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时间:2023-07-11 18:06:44 玉华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唐朝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李白和杜甫两人同在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人似乎很喜欢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好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一)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昔日三人梁园狩猎,晚上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的好友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杜甫做了什么呢?诗歌记载,杜甫写给李白多篇同情的诗篇,高适没有,反而销毁了以前与李白的诗篇。高适可能是怕沾了李白的晦气,牵连自己,似乎有情可原?但是,关系很好的杜甫写完《梦李十二》给李白,李白为什么没有回信呢?从此断了联系,是因为高适作祟还是杜甫也白高适劝说,认为李白狂妄不羁不值得做朋友呢?

  李白第三任妻子宗煜曾经登门拜访高适,高适不见躲开,李白记恨高适此举吗?那么,杜甫呢?李白流放夜郎回来后一直收到杜甫的书信,而李白因什么没有给杜甫联系?是因为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从军半路患病(腐肋疾)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病重期间游历南陵、宣称来看,似乎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么李白为什么就没有给杜甫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千古之谜不可解密?

  (二)

  唐代诗歌鼎盛,杰出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闪亮的明星诗人更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为我们所熟悉和敬仰。

  比如,潇洒浪漫的李白、沉郁老练的杜甫、雄健奔放的高适,各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李白、杜甫和高适也曾有过一段文人之间真诚又惺惺相惜的友情。

  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落寞地离开了朝思暮想却又伤透心的长安,开始了漫游之旅。

  途中,遇到了32岁的杜甫,结交了40岁的高适,三人一拍即合,同样热爱诗歌和文学,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三个当即结为伙伴,同游梁宋(现在的河南),踏上漫游之旅。

  据戴建业老师描述,怀揣成仙梦想的李白带着杜甫和高适这两个好朋友一起走上寻道之旅:采仙草、找仙人,炼仙丹……

  玩得不亦乐乎,时而饮酒作乐,时而对诗相和,在诗中酒里路上都建立了一段深刻的革命友情。

  再浪漫奔放的旅行也有终点,后来这三个好友各奔前程,这段友情也慢慢变淡了。

  三个人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白,结束梁宋漫游后在山东获得了道士学位,成为了一个道人。再后来,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军队,成为了安史之乱中永王的幕僚,最后锒铛入狱面临腰斩的极刑。

  杜甫,历经坎坷实现了做官的愿望——做了一个芝麻官,刚上任不久就遇到安史之乱,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是三人中混得最惨的一个。

  而高适,是三人中仕途最为顺利的一个。从拜左拾遗,到出任节度使,步步高升,在安史之乱中成功立下战功,升官发财。

  李白获罪,杜甫穷困,而混得最好的高适跟他们的关系有何不同呢?

  根据史料记载,杜甫从甘肃辗转流亡到成都的时候,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常常缺衣少食。当时高适正好在成都做官,便处处周济杜甫,还帮杜甫在浣花溪边建立了草堂,让杜甫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温暖处所。

  杜甫在杜甫草堂居住了四年左右,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在这里度过了为数不多的安稳时光。其中,不乏高适的帮助和功劳。

  作为朋友,高适对杜甫可谓是仁义有加了。

  可是,高适怎么对待李白的呢?

  李白获罪被囚禁时,曾托人给高适送信,希望这位昔日好友能搭救自己一把。当时高适是平定永王军队的节度使,掌握李白的生杀大权。

  昔日好友的情分,岂能不念及?李白抱着这样的想法给高适写诗求救。那时就连远方的杜甫听到消息就着急不已,写了很多诗歌对李白的遭遇表示同情。

  结果,高适对李白的求救无动于衷。在李白的妻子宗氏上门请求高适搭救李白时,高适也避而不见,甚至烧掉了之前和李白的书信往来。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也就从此断绝。

  李白、高适、杜甫“三兄弟”与成都的不解之缘:

  大家知道,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是好朋友。不一定像乔峰、虚竹、段誉那样结拜兄弟,但关系也是很好的。尤其是李杜,还一起大被同眠,多次在同一张床上睡过觉。

  李白(701年)是大哥,高适(704年)是二哥,杜甫(712年)是三弟。他们三人,和四川及成都,都有莫大渊源。

  简单说,李白是最有名的四川人,年轻时从四川跑出来,在世时就天下成名,作为翰林供奉,曾和唐玄宗、杨贵妃三人,一起玩了三年,还让高力士给自己穿鞋。

  高适是河北人,人到中年才中进士,却只得了县尉,因为安史之乱,追上唐玄宗一起跑四川成都,得到重用,从此发迹,做到成都市市长(成都尹)和四川省省长(剑南节度使)。

  河南人杜甫就比较惨,科举落第,在长安混了十年,只得到一个县尉,嫌官小。安史之乱后,投奔唐肃宗,做了左拾遗,只一年不到被贬,然后弃官逃难到甘肃天水,再到成都,过上安定日子,晚年在成都写下大量丽句名篇。

  李白是怎么出蜀的?

  李白家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县级市青莲乡,所以叫自己青莲居士。又会读书,又会玩剑,还学道。年少时就去玩过成都。听说朝廷官员李邕做了重庆市市长(渝州刺史),特意跑过去毛遂自荐。

  写了这么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太年少,又太狂,李邕没把他当回事。他又回家了。又学习苦读了一些年,到了二十四岁,他觉得是时候出蜀,成就一番事业了。

  那是724年秋。他顺道又去玩了成都,然后到峨眉山。玩了峨眉山,从青衣江坐船出发时,写了这么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出蜀,是走成都到峨眉山,然后坐船从青衣江到乐山,入岷江,到宜宾,转长江,到重庆。然后再从重庆沿江而下,到湖北湖南,到江苏浙江,到处玩。

  看得出很有钱。玩了三年时间,回到湖北武汉(江夏)附近的安陆,在那娶了前宰相许圉师之孙许氏。不过宰相许圉师早就去世了,你也别以为他有多大的靠山。然后寄居在武汉周边,又玩了三年。三十而立,开始跑去长安求取功名。

  也是混了好多年,眼看没戏了,给贺知章看了一下他写的《蜀道难》,一时惊为谪仙,称他是太白星下凡。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厓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贺知章是唐朝状元,是元老重臣,加上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举荐,唐玄宗就点了李白为翰林,从此成为玄宗和杨贵妃跟前的大红人,连高力士都要给他穿鞋。

  不过也是因为得罪了高力士,再加上李白越来越狂,连皇上要见他他都不去,说喝醉了在睡觉,高力士就说李白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不是在夸娘娘,而是在讽刺娘娘,估计杨贵妃一生气,那么一哭一闹,唐玄宗就把李白罢免送走了。

  但还是给了一些黄金,叫“赐金放还”。李白拿着这些金银,去了洛阳,遇到杜甫,和杜甫一起玩。不过瘾,秋天又相约去玩河南、河北,又遇到高适,那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次年,李白、杜甫又去玩山东。

  总之皇上给的钱,肯定玩光了。那是唐朝最鼎盛的时代。

  杜甫比大哥李白小十一岁。玩过之后,也跑去长安求取功名,可惜科举落第,又没有李白那样的好运,整了好多年,只得了个县尉。另一厢,高适却在长安中了进士,虽然中了进士,也只给了他一个县尉小官。

  杜甫没考中进士得到却嫌弃的小官,高适没嫌弃,一步步跑去边塞从军了,成为边塞诗人,入了哥舒翰幕府,获得哥舒翰的赏识,推荐给玄宗,做了左拾遗。

  三人的命运都在安史之乱发生扭转

  755年底,唐玄宗宠爱的另一个大红人安禄山,在北京(范阳)起兵造反。次年,唐玄宗从长安出逃,赐死了杨国忠、杨贵妃兄妹,逃到成都。

  玄宗走的应该是陈仓道,大概40天到成都。高适本来跟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立即追上玄宗,一起跟到了成都,在成都升为谏议大夫。

  此时,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高适奉命送玉玺给唐肃宗,又受到唐肃宗重用。

  杜甫也跑去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但因为卷入朝廷斗争,站错了队,只不到一年就被贬了。

  而这个时候李白在哪里呢?李白本来在江西庐山。肃宗的弟弟李璘被封在江陵,本来是抵抗叛军的,他却拥兵自重。李白跑去投奔了李璘的幕府,不想李璘造反。

  李璘造反给高适带来飞黄腾达机会,肃宗命他为淮南节度使,去镇压李璘。李璘很快兵败被杀,李白作为李璘的人,做了死囚,本来要杀的,因为名气大,郭子仪说了话,才免了死罪,改为流放贵州。

  运气好,才到重庆,遇到天下大赦,不用去贵州了,自由了,立即坐船从重庆奉节,回湖北的家,太开心了,写下了那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长安收服后,唐玄宗回到长安,只做了太上皇。中原战乱依然不休。杜甫辞官隐退,跟着难民一起去甘肃天水(秦州)。

  这年杜甫48岁。他一生可谓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到甘肃天水,只是为了一口饭吃。在天水呆了三个月,又走祁山道,去陇南的同谷(成县)。

  在成县呆了一个月,开始去成都。因为成都市市长(成都尹)严武,与他有故。此外,好友高适,被贬到了四川,现在是成都旁边的彭州市市长。

  杜甫一家入蜀,走的是祁山古道。他一边走,一边写诗,所以这一路,都写得很清楚。

  反过来,这也是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出蜀攻打曹魏的路线。所以杜甫是把诸葛亮走的路,反过来走一遍。

  如今这一路上,都有诸葛亮和杜甫的遗迹。

  西安走路到天水,可能十多天。天水到成县,实际上也只要十来天,但杜甫的马在渡河时骨折了,走了一个月。从成县到汉中,再到成都,走了二十多天。

  玄宗从西安到成都,花了40天。杜甫到成都,如果去掉在天水和成县呆的时间,那么花了两个月时间。

  玄宗从成都回长安,只花了20多天时间。

  所以正常情况下,走路从成都到西安,也就一个月左右。

  有五条道,杜甫走的是最绕的那一条。

  最后终于抵达成都,见到了成都市市长。第二年春,就在浣花溪边盖了一套房子,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过上了安定的晚年生活。

  严武帮他向朝廷要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杜甫又叫杜工部。

  有官衔,有俸禄,市长又是自己的好朋友,旁边还有个好朋友高适是崇州市长(高适改崇州刺史)。高适一度代替严武,做了成都市市长,以及四川省省长(剑南节度使)。所以这几年,日子一下好过多了,心情好多了,在成都写下了大量丽句。

  其中最有名的几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

  是不是好多孩童都会背啊?

  去成都玩,一定不要错过杜甫草堂。李白、高适、杜甫“三兄弟”就是这样的与四川、成都,有不解之缘。一个是从出蜀的四川人,一个是入蜀做了成都市市长,一个是入蜀写了大量流传至今的诗篇,和名胜古迹杜甫草堂。

  李白、杜甫、高适,三个人一台戏:

  在盛唐诗的江湖中,最耀眼的当属李白和杜甫,堪称诗歌界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

  但如果要说哪个诗派最能代表盛唐气象,那得属于大气磅礴、雄浑万丈的边塞诗派。而代表诗人就是高适。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诗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却不知他们也曾有过不少跨越时间的感情、不为人知的友谊。

  尤其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可以说是三个男人,好戏连台。

  共同的理想,成就了三人的相逢

  盛唐可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

  是王维笔下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盛唐就是这样生命力的张扬,是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彻底的自信,是将审美置于生死之上的浪漫。

  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具有更为强烈的进取精神,而其人生愿望也更加雅正,都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期待。少年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他们年少时都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强烈的人生抱负。

  李白的身上永远充满着少年感,留给人们一个仗剑的侠客形象。事实上他为人也是浪漫,富有情怀的。偶像是战国时期大侠鲁仲连。虽说崇拜侠客,但是这些都只是手段,他想靠这些积攒名声,进入朝廷,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宰相,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帝王,济苍生,安社稷,这可是一个活脱脱的儒家理想。

  如果说李白的气质永远是少年的话,那杜甫在人们心目中,则是一个整日忧心忡忡、苦大仇深的中老年人形象了。

  其实杜甫可是比李白、高适都要年轻的,杜甫比李白小11岁,比高适小8岁。与李白不同,李白出生在中亚,其祖上据说是被流放到那里的,而杜甫不一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衷科举功名。他的理想,和李白差不多,都是立志要做宰相一类的重臣,时时有匡扶社稷之心。

  而高适又和李白杜甫不一样了,他的身上多了不少军人气质。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受家族影响,他要追求仕途,同时也志在兼济天下。

  正因为三人的理想相同,才华又是如此的出众,都有强烈的求官之心,唐玄宗天宝三年,三人一块儿游览粱宋(今开封、商丘),成就了千古佳话。

  共游粱宋,三人友谊的起点

  天宝三年,刚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的李白,心情郁闷,就到处游览散心。此时他遇见了杜甫。

  彼此,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只是一个新人。杜甫看见李白,眼光闪闪发亮,那是一个粉丝看偶像的心情。而李白看见杜甫,也是印象不错。虽说李白在政治上眼光不行,但是诗歌上,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杜甫的才能已经让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约定一块儿游览祖国山河。

  杜甫是河南人,粱地(开封)和宋地(商丘)也算他的地盘,说出发就出发,两人一起骑马打猎,切磋诗文,纵马狂歌。

  当时的高适还是一介布衣,因为家道中落,就在宋地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好几年。李白是谁,在当时可是属于超级巨星一类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岂能不惹人注意?高适空怀壮志,在宋地晃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熟悉的,由他来当向导,再适合不过了。

  于是,一个微型旅游打猎团就成形了。走在前面的是高适,接着是李白,再次是李白的迷弟杜甫。当时这里有个湿地,动物很多,没走多久就弯弓射箭,跃马扬鞭,好不热闹。

  三人打猎完毕,烧起一堆火,煮上小酒开怀畅饮。酒肉下肚,三人就聊开了,一面开怀畅饮,一面叙谈友情,一面抒愁解闷,一起凭吊古迹,追忆梁孝王奖励文士的往事,追想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壮举。

  他们文思泉涌,吟诵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的感慨。他们又相互切磋诗文,既自负其才,又相互欣赏。一路上见他们喜形于色,听他们朗朗笑声,通宵忘归。

  安史之乱:斩不断命运的羁绊

  安史之乱,腰斩了盛唐的繁华,之前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后就是“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时代的浪潮同样裹挟着微小的个人,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面对北方频繁的战乱,李白选择避难南方,后来听到永王李璘起兵,准备荡平天下,平定叛乱。李白很是兴奋,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人生理想了。而永王李璘也需要借助大名士的背书,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双方一拍即合。

  李白写出了《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永王的业绩。其实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位王爷已经被安上了叛乱者的头衔,而李白也由于跟着永王,坐实了叛党的罪名。在古代,反叛当朝皇帝可是大罪。从这里看出,我们的诗仙,看人着实有点不准,尤其在政治上。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又是怎样的处境呢?他一路追随着落魄的唐肃宗,可能他的名声太小了,唐肃宗虽然被他的精神感动,但只授予杜甫一个小小的左拾遗。后来又因为上书,给一个触怒皇帝的官员求情。本来官职就不高的杜甫又被贬。

  杜甫想着:哎!这叫什么事儿啊,干脆我啊,辞官得了。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和人情冷暖,听着那夜雨断肠声,小杜终于变成了大伙儿熟悉中的老杜。

  高适在这三人中,命运是最好的,他在战乱中,跟了名将哥舒翰,五十多岁开始飞黄腾达,他以诗人为戎帅领军一方,做到了相当于今天军区司令的级别,后来他又领兵平定永王叛乱,被封为渤海县侯,实现了很多诗人的理想——建功封侯。

  有人问了,既然你说的那么热闹,那这三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啊?你怎么还没说到这三个人的联系呢?

  别着急,下面我们一一说明。

  首先说高适和李白。这两人在晚年可是闹翻了的。当李白跟着永王跟的热闹的时候,皇帝下诏大臣领兵平乱,这领兵收拾叛党的就是好朋友高适。永王兵败,死于乱军之中。而李白成为了阶下囚。说好的一起放飞,一起实现理想呢?而现实,一个身处庙堂,一个身陷囹圄。

  让好友决裂的就是李白被抓后给高适写信求救,高适置之不理。李白就怒了:好你个高适啊,现在你飞黄腾达了,就把我看成累赘了,那成,我们绝交,我李白死就死,爷不靠你!

  此后双方相互拉黑,李白诗中再无高适的名字,高适诗中再无李白的名字。

  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高适,李白犯的可不是一般的罪,而且高适在朝中也是有政敌的。如果高适明面上向皇帝求情,救李白,那就会让政敌抓着不放,这样更不利于李白,还不如不救,省得有人把李白揪出来当反面典型,杀鸡儆猴,那时候李白才是死的透透的。

  不过李白是不管这些的,总之,此事一过,李白和高适友谊的小船就算翻了。

  而高适对杜甫的友情,可谓情深意切。面对生日日益困窘的杜甫,高适始终保持了朋友的关怀与帮助。

  杜甫在成都时,面临断炊的绝境,此时他想到了好朋友高适。高适没有无视杜甫,而是时不时地接济他。对此,杜甫也是甚为感激,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由于高适和严武等友人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后来,高适到了另一个地方担任刺史,想念远在成都的杜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时,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近五十。从青年时的壮游,到暮年的扶持,他们共同见证了盛唐的繁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虽然境遇不同、地位各异,但对于家国天下和个人命运的愁思确是如出一辙。

  之后的三人,再也没了交集。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因涉及永王李璘案,李白被流放,虽中途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安徽宣城。高适第二个去世,公元765年,高适卒,追赠礼部尚书。杜甫在听闻李白、高适去世后,都吟诗纪念,之后他离开成都,漂泊湖南,病死在湘江舟上。

  三人年少时的经天纬地之志,后来时代的捉弄,性格造就不同的命运,令人叹息,由此看来,实现了少年时兼济天下之梦的,或许只有高适了吧。

  看了上面的文字,或许有人觉得高适就是个“心机婊”吧,还真不是,有一首诗可以作证,就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写作的对象,可不是什么显贵,而是一位琴师。据说这里的董大,就跟李白诗歌里的《赠汪伦》一样,都是凭借名诗人的大作,流传千古的,诗里面的后两句,也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成为赠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那这首诗究竟是诗人高适在怎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呢?有人说《别董大》一首诗,与其他清婉的赠别诗都不一样,究竟怎样个不一样呢?它所表现出的美是怎样一种美呢?这些都在今天的诗词课中。

  李白、杜甫、高适真的只是表面兄弟吗?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阔过,南北朝的霸主高欢就亲自到渤海高氏,请求认祖归宗。他的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属于威风赫赫的唐朝六大军区司令之一,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这使得他和李白杜甫有了明显不同的际遇。高适可以很分明地把公务和私事分开。如果单纯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回到那段落魄岁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此时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庐山,每天望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封信,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之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李白兴冲冲地去了,两个月后却失败被捕。

  高适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直到公元752 年才入了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了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将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作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 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得很有水平:“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身体病得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五六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在捣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唐玄宗实在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可是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都忘记了?高适站出来说:“这不行啊。”没多久,永王李璘果然造反了。现实给了唐玄宗当头棒喝。当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知道高适素有谋略,于是找他来商量。高适断言:“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领导的心坎里去,这样的人不火实在没天理。“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高适还没到江南,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十二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天上地下。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

  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亮,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地唱一首《铁窗泪》。偶然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李白顿时精神焕发。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高司令你好厉害啊,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又一举荡平贼寇,我给你手动点赞。其实我也没什么委屈的,只想抱着你哭一场。字里行间,流露着“拉兄弟一把”的意思。李白等了一天又一天,监狱的墙上刻满了“正”字,也没有等到高适伸出温暖的大手。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赶上大赦,估计一辈子就交代到那里了。高适没有帮李白,这可以理解。李白的罪名是附逆作乱,这种罪名基本是谁碰谁死,李白能活下来,简直是走了狗屎运,而高适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狗屎运,多年的务实经历告诉他:“这个忙不能帮。”高适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不确定的结果做无畏的努力,而且还有可能搭上自己的事业和性命。这就是务实之人的冷酷无情——别和我谈什么交情,如果敢挡路的话,别怪我六亲不认。而朋友之间也有另一种感情。如果实在不能救朋友的性命,至少可以留下有用之身,为他操办后事,也可以照顾他的妻子儿女。这又何尝不是“拉兄弟一把”?只是这种感情不能明说,只能默默地做。高适对于李白的感情,很可能两种都有。兄弟,我实在无能为力,不过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养之。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

  他们分别之后,杜甫来到长安闯荡,好不容易能参加科举,又由于李林甫导演了“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

  从此以后,杜甫客居长安多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杜甫不愿意做河西尉而去管理兵器仓库,导致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他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的官职,却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公元759年,仕途失意和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对官场失去兴趣,不过就是小官而已,不干了。他带着全家来到成都。正是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离成都只有五十公里,骑马很快就能到,而高适官居刺史,杜甫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高适对于杜甫是尽力帮助。他经常买米和油,再搭配点零花钱,然后派人送给杜甫,属于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杜甫在回信中感激涕零,充满深情地写下“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一句话,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啊。但救济粮稍微晚点到,杜甫就要写诗吐槽:“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果关系不是很深的话,根本不可能说这种话。你会要求陌生人关心自己吗?不会的。这只能说明高适和杜甫的关系很好,并且在救济的过程中再次加深。所以,杜甫的吐槽,怎么看都像是撒娇。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却对杜甫如此好呢?原因只有一个:李白落难时,务实冷酷的性格不允许高适以身犯险,而杜甫和高适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尽情地对他好。

  高适的硬核与柔情

  他没有文青的优柔寡断,也从来不会矫情,他做事的一切原则都从实际出发。他不是诗人出身的军人,反而是军人出身的诗人,刚毅凌厉,犹如一支军队。

  经历世事的男人,不可能和只有利益的人交朋友,而经历世事的女人,不可能和没有利益的人交朋友。

  这句话说的,就是高适。他喜谈王霸大略,一辈子都活得很务实,交朋友做事都会从实际出发,绝对不会和李白一样空想,和杜甫一样伤春悲秋。但是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唐朝诗人中,比高适有才的人很多,比高适名气大的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高适混得好。他们嘴上说要成就功名大业,却一个比一个惨,唯有高适能够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这些成就,和他务实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

  高适这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利益,但做事前一定会衡量。他可以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除非机缘巧合,别人很难走入他的世界。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能力,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他们之间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盛唐三人行:李白、杜甫和高适虽为挚友,三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盛唐年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间的友谊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李白心怀大志,一生追求仕途,想做个类似于宰辅之臣,然而只当了个翰林待诏,说白了就是每天写写诗词歌赋供皇上高兴,这也确实受到了皇上的喜爱,同时也招来了皇帝身边佞巨权贵的嫉妒和诽谤,才有了后来的赐金放还。杜甫比李白小11岁,那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心忙于考试,结果落榜了,于是到处旅游排解内心的抑郁。

  李白和杜甫虽然年龄相差11岁,但是因为彼此的遭遇和抱负一见如故,成为了挚友,两人便相约去梁宋之地游玩,在路上看到美景就写诗,休息下来就喝酒,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世人只记得李白杜甫是好友,其实当时还有一人与他们同行,这个人就是高适。

  高适虽出身于败落的官宦世家,但是立志要在官场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科举之路上一次次碰壁,每次都挂科,高适自暴自弃的放弃了考试,跑到边疆去和胡人打仗,还成为了边塞诗人的代表之一,特别是他写的那首《别董大》更是十分出名。

  三人在梁宋之地相遇,由高适做东,喝酒写诗,高兴了还在孟诸野泽狩猎,三人笑谈天下大势,十分快意潇洒。据传闻说,三人还去了王屋山,这个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里的那座名山,李白的一位道士朋友司马承祯就是奉唐玄宗之命在山上的阳台观修行,李白想去拜访这位朋友,就带着杜甫和高适去了王屋山,谁知司马承祯几年前就去世了,李白得知友人去世,内心充满惆怅,便观赏起司马承祯的山水画,以此回忆朋友,李白受到司马承祯这幅画的感染,只觉得山涧丘壑,高耸峻拔,极为壮观,于是便挥笔写下25字的草书: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幅草书现在成了北京博物馆的“国宝”级遗产,并且也证明了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的旅行。三人结束了梁宋之旅,各自为前程奔波,然而三人谁也想不到这一次的离别,等待他们的竟是这种结局。

  杜甫是继续求取功名,再一次的进京赶考,偏偏运气不好,遇到了奸相李林甫上贺表,对玄宗说:“民间已经没有人才了,该有的人才已在朝中,”唐玄宗听信了李林甫的话,于是这一次考试大家全部落榜,包括杜甫。

  考试又失败,杜甫内心郁郁寡欢,关键是还穷得吃不饱饭,杜甫也不回老家,就这么在京城混了10年,当上了一个小官,每天负责看管兵器,其实说白了就是个门卫。熬了10年杜甫才回家,这才知道小儿子早已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杜甫心里待了10年的大唐。

  另一面,高适和杜甫截然不同。高适受到宋州刺史的推荐,参加了专门针对隐士的“有道科”,已经年满50的高适终于有了个正经的官职—封丘尉,高适高兴疯了,还专门写了《留上李右相》以此赞颂当朝宰相李林甫是一位治国能臣,不过这官没当多久就给辞了,跑到河西做了哥舒翰的入幕之宾,第二年李林甫就被杨国忠诬告谋反,李林甫一家被抄家流放。

  高适和杜甫不一样的是学会了如何在这沼泽般的朝廷生存。等到李亨上位,唐玄宗也没有了权力,高适转身就去抱唐肃宗的大腿。同时间杜甫就没有这么好运,反而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所幸是因为杜甫官太小,安史叛军没把杜甫放在眼里,于是趁乱杜甫逃了出去,在路上险象环生,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也不吝啬,一来就封了杜甫为左拾遗,照理说杜甫的前途一片光明了,可偏偏老天爱开玩笑,杜甫认识了一个唐肃宗欲除之而后快的人,这个人就是唐玄宗在位时候的宰相房琯,杜甫和房琯都喜欢文学,于是两人成了普通朋友。

  一次,唐肃宗找到机会要贬房琯,免得房琯妨碍自己,可是杜甫不懂这其中的含义,一脸正义的上书唐肃宗:“罪细,不宜免大臣。”这让唐肃宗如何不恼怒,立马就把杜甫也给贬了,让他回家,从此杜甫过上了穷苦生活。

  那么李白又在做什么呢,李白自从赐金放还后,便一直一蹶不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带着家人隐居躲避战乱,这时永王邀请李白出山帮忙,李白哪里知道永王是唐肃宗的隐患,只是想着终于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便加入了永王的帐下,并且经常写诗为永王加油打气,而唐肃宗早就把永王判定为叛逆,果不其然李白也跟着遭殃,永王被杀,李白也被抓进浔阳狱中,李白想起自己的好友高适,便写了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赞美高适,请求他救出自己,当年的好友,如今早已变了样,无视了李白的求救,拉黑了对方,所幸李白大难不死,被流放夜郎,虽身未死,但李白早已心灰意冷,只得到处寄人篱下,最后在当涂的族人家中病逝。

  高适不救李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两人立场不同,一个是永王帐下的人,一个是唐肃宗的臣子,救了李白自己也得跟着遭殃,但是高适和杜甫的关系没有改变,在高适成为哥舒翰的入幕之宾时候,杜甫就经常写诗给高适,不仅很欣慰高适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还鼓励他继续加油,信中毫无嫉妒意思,这也让高适很感动。于是在杜甫生活贫困潦倒之际,高适伸出了援手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但两人再也没见过面,只能偶尔以书信的方式沟通。

  曾经那么要好的三人,最后的结局却是这样。

  拓展: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古诗: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9、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3、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6、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7、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8、小寒食舟中作

  唐代: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19、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0、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21、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2、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2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24、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5、醉后赠张九旭

  唐代: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26、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代: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27、夜别韦司士

  唐代: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28、听张立本女吟

  唐代: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29、蓟中作

  唐代: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30、入昌松东界山行

  唐代: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相关文章:

李白杜甫高适绝交的原因11-08

高适与岑参11-09

岑参与高适12-02

有关高适的古诗汇总11-03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12-27

高适唐诗燕歌行·并序08-20

高适《燕歌行》唐诗鉴赏10-14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10-27

李白与杜甫以及高适的决裂内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