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1-09 10:19:59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此诗作于763年,是诗人准备离蜀东行时,寄给故交李剑州的诗作。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李剑州,真诚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并为他不受重用而鸣不平。诗的后半部分叙写作者的身世之悲和离别之情,意境更大,感慨更深。全诗由感叹故人境遇落墨,继而写到诗人自己,再由离别之情,写到对未来的预测,脉络清晰,一气贯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 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释:

  ①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③李广:西汉名将。

  ④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⑤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有人说颈联中的数字运用精妙传神,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赏析。(4分)

  (2)请对颔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示例一:“双”修饰“蓬鬓”,双鬓如蓬,写出了诗人漂泊的艰难,(2分)与下一句“一”相呼应,音节上具有照应美,突出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独寂寞。(2分)

  示例二:“一”修饰“钓舟”,表明诗人孑然一身,(2分)孑然一身的诗人和烟波浩渺的江汉两相对照,更让人觉得诗人漂泊的孤独寂寞。(2分)

  (2)答:用文翁在四川建功立业的典故赞美李剑州坐镇剑州三年的功劳,用李广虽劳苦功高但未能封侯的典故表达对李剑州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感叹。(2分)在借典故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译文: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赏析:

  此诗作于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名家点评

  《杜诗详注》:上四,寄李剑州;下四,将赴荆南。“能化蜀”,承剑州,此引太守事;“未封侯”,承流落,此用同姓人。申涵光曰:”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王、李七子,全学此等句法。

  《唐诗别裁》:与古并驱(首二句下)。预道赴荆南之景,炼句字(“路经滟滪”二句下)。切荆南(末句下)。

  《读杜心解》:通体响亮,入后更胜。

  《杜诗镜铨》:写得景色苍茫(“天入沧浪”句下)。前半寄李剑州,先代为伤慰。五、六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昭昧詹言》:起只叙述点题,而语意文势,跌宕历落。三、四妙切,犹明七子所能。五、六造语奇警,则义山,放翁且难之,胜《送韩十四》五、六多矣。结句回转跌宕不穷。滟滪、沧浪,皆自夔入荆之路。

  《岘佣说诗》:“路经滟颀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全学此种。

  《唐宋诗举要》:范曰:以“驱”字呼出“坐”字,见久而不起也。吴曰:代为不平而语转豁达(“使君高义”四句下)。吴曰:每于收束,极力萦回,以取风韵。又曰:章法、句法皆臻绝妙(“戌马相逢”二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诗词《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的诗意赏析09-14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诗鉴赏10-30

唐诗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试题及答案12-03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15

《荆南别贾制书东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12-28

《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2-25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2-23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1-27

杜甫《孤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