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注释赏析

时间:2023-03-20 14:21:35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注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注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注释赏析

  游龙门奉先寺①

  创作年代:唐代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已从招提游②,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③,月林散清影。

  天象纬逼④,云卧衣裳冷⑤。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①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

  ②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③虚籁:指风声。

  ④天窥:即窥天。窥一作阙。象纬:天上星象错列,如经纬一般。

  ⑤这两句都是形容高寒。

  赏析:

  王嗣奭《杜臆》卷一评此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余谓老杜闻道,而此其入道之机倪也。”这一论述,是有见之言。令我们感到饶有兴味的是,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这是否能够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呢?诚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观打鱼歌》,“可当一篇戒杀文”(《杜诗详注》卷十一引钟惺语),《白小》对“天然二寸鱼”的悲悯,也见出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老杜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表现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反映,而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这首诗“不用禅语而得禅理”,仍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深沉宏亮的钟声更被赋予“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独特含义,高大的钟楼也为名刹古寺增加了神圣庄严。寺院的钟依照用途分为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华鲸、华钟等等,多为青铜制造,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用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吊在佛堂一角,用来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又叫做行事钟。寺院召集僧人上殿诵经,乃至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无不以钟声为号。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要抓紧时间修持,别再放逸贪睡;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为修行人启蒙发昧。寺院一天的作息,始于钟声,终于钟声。

  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士人广泛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老杜并非佛教信徒,然而对于佛教思想领悟既深,下笔虽然不用禅语,却得禅理。

  《游龙门奉先寺》作品介绍

  《游龙门奉先寺》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4首。这首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读杜诗,一般都是从《游龙门奉先寺》开始。这应和杜诗通行本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书籍的选择排列有关。杜甫早年与僧人有所交往,多少懂点佛事,且涉世日深,偶有厌世高蹈思想,作此文。

  古诗名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就是出自《游龙门奉先寺》这首诗,这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

  《游龙门奉先寺》解读

  读杜诗,一般都是从《游龙门奉先寺》开始。这应和杜诗通行本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书籍的选择排列有关。先将《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敲录如下: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诗读过很多次,只是一直以为这诗读起来很平淡,虽然王嗣奭《杜臆》曾论“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唯因本人并不参禅,也不好佛家思维,所以禅理也就无从体会了。

  虚籁清影,闻钟发省,欲觉不觉,一夜境静矣。此为禅理?应是。再读此诗,方感觉日游“招提”只是看景,夜宿“招提”才是入境。看起来,这所谓的禅理便来自这个“宿”字。“招提”是梵语“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的讹误,有释为寺院十方住持的,也有释为寺院的,但不管是寺院还是住持,“已”游只是景,“更”宿才得境。金圣叹读此诗说:“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闹,“境”字静;“景”字近,“境”字远;“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此语解得真好。

  人很多时候都是在喧闹中,受尘世牵绊,真性埋没,难以入“境”。即便是出游,是零距离地拥抱大自然,实际也很难得寻找到一种与自然完全契合的“焦点”,原因就是我们多处于“景”中。“景”只需看就足矣,为视觉效果,“境”却是瞬间的脱胎换骨,真性再现,为心理过程。要获取这一瞬间的真灵性,恐怕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了:“天时”为生成之虚籁,似有非有;“地利”为月下之清影,似无非无;而“人和”就需要自己的感悟了,欲睡不睡,将醒不醒……方能入“境”。呵呵。

  《游龙门奉先寺》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全诗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剑门》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狂夫》全诗注释赏析11-27

杜甫《暮归》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佳人》全诗注释及翻译赏析04-15

杜甫《发秦州》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08-20

杜甫《后游》全诗翻译赏析11-09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翻译赏析03-26

《诸官游招隐寺》全诗注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