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

时间:2023-03-14 18:10:12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典故都不陌生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1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总叙:

  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叙:

  二、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①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故事】孝子的反哺之爱

  2004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的一位家喻户晓的孝子。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

  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作为家里的长子,这位孝子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在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为换台吵闹!”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这位孝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易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孟母断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故事】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入则孝:

  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故事】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

  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故事】蔡老师孝母

  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①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后来,在大陆各地蔡老师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讲演。2004年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高度肯定,众人纷纷感觉到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必学课程。

  蔡老师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讲解《弟子规》,但他在忙碌之中还时刻惦念着自己的母亲,每周同母亲约定好在固定时间必打一次电话,以免母亲牵挂。有一天,有位老师参加蔡老师讲《弟子规》的学习班回去后,给蔡老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认为《弟子规》有糟粕。”蔡老师很平和地问他,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说:“‘晨省昏定’是糟粕,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太麻烦了。”蔡老师就对他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一天思念几次,无时无刻。母活100岁,常忧80儿。有一个老师说,在春秋季节,孩子蹬被子,母亲的被子盖得很薄,为的是冻醒后给孩子把蹬的被子盖上,然后才能睡安稳。父母连睡觉都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天睡的好吗?’,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很高兴、很放心,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心更快乐的事情;晚上放学回来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度过一天,父母也很放心,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那个老师听完蔡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话锋一转,便指责蔡老师说:“你就没有做到‘晨省昏定’。”其实,我们学习圣贤经典不能学死,因此蔡老师笑着回答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不高兴地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费很贵吗?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时一定要顺乎亲意。”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安心,如果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孝的本质背道而驰。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一天打三次、五次电话,而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们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尽孝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应该通权达变。

  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蔡老师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回家,他的母亲在那个时间,听到电话铃响就知道是儿子打来的。有时候蔡老师太想母亲了,才过三天就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本质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这种魅力。

  不仅要对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孝心和恭敬之心,与此同时对我们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都应如此。因为我们的大家族就是一棵大树,我们的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是家族的根,夫妻是树干,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是树的枝叶花果。要想家族这棵树的枝叶花果悉皆繁茂,一定要用慈悲的爱,浇灌我们家族的根,也就是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一切长辈。只有这样,这棵大树的根才能根深蒂固,同时也

  就枝繁叶茂,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将得到的一定是累累硕果。因此,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能够丰收,你只要这样去耕耘,那就在你眼前。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易解】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故事】聂政养母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他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因为有母亲在,所以遇有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

  一次,一位朋友要他替自己去刺杀仇人,聂政告诉那人说:“现在有母亲在,不能出去,以后再说吧。”几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他安葬了母亲,就离开家为朋友报仇去了。这次出门后,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刺杀了朋友的仇敌后也死在了当场。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聂政孝母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当今社会,我们为了求学或生存,不可能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但我们的心不能离开父母,要时刻惦念着父母,常常和父母保持联系,以免父母为我们牵肠挂肚。

  【故事】生命的代价沉痛的教训

  临近暑假,某小学老师通知学生第二天下午放半天假,并要求学生告知家长。却有两名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通知家长,擅自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游泳,落入深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由于他们两个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以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照顾,直到晚上家长不见孩子回家才发现出事了,但为时已晚!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年都有发生,小朋友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还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天色已晚,父母认为他在在学校没回来,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师告诉几点下课,应该到家里了,母亲听后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寻找这个孩子。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到孩子的房间里一看,正在网络天地“畅游”。孩子没有“反必面”出现了上述状况,也许有的父母将孩子狠狠地打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孩子引导过来,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性在哪里,告诉他:“如果父母没有到你的房间里去看,就急急忙忙出去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很容易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父母急出病来;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如果心脏不好,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上述无论哪一种状况出现,你将是终生的遗憾,同时你也是一个不孝子孙!”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小孩是很受教的。另外我们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入则孝:

  三、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故事】刘备教子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故事】一个玩笑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易解】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①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②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注释】①侃:kǎn。②腌:yān,用盐等浸渍食品。

  【故事】苹果的教训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这位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苹果,我跟你道歉,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马上付给你。”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这种举动,我们相信孩子的惭愧之心一定会被唤醒,从而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可是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先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入则孝:

  四、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易解】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故事】孝的真谛

  有一位许老师听蔡老师讲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她说:“听了三个月的课,觉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我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圣贤的智慧,也让故乡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蔡老师听后很高兴,马上拿了很多本《弟子规》、《德育课本》之类的教材送给她,同时把教学经验介绍给她,截至2004年11月许老师在故乡已经讲八个月了。

  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也让爸爸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行为很认同,而且我们相信她的父亲也有造福社会的志向。当子女继承父母的志向做回馈社会的时候,能真正让父母心生欢喜、心生慰藉。

  许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经文之前,她非常用心,首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故乡去。回去之后她教导这一句教诲时,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入则孝’,要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重、尊敬。”又解释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做到。”讲完之后,就让这些孩子拿着她自己买来的荔枝到整个乡里去送给长辈们。就这样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孩子们送来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整个乡里,这种敬老爱幼的风气在那一天实在达到了顶点。

  第二天,父亲又打来电话给女儿,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说,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特别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安慰。买一件新衣服给父亲可能让他快乐一时,而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感到欣慰,可以欢喜一辈子。

  所以为人子女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一定要从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养父母之身,就是对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中记载,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家在晚年容易觉得孤独,而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像在季节交替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用。这次电话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老人的身体,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你身为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母亲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养父母之志,《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说,用自己的德行才能去奉献社会,才能扬名于后世,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人有这样的成就,能为社会作出如此的贡献,也是他父母教育的成果,这就在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最后要养父母之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

  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里想有一千万、想有两千万。有一千万了,再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

  孔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这个“得”字说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自己却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引导他们对这些贪念要懂得放下。

  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还不就一日三餐;广厦千间,每天夜眠只需床六尺。可以给他们讲个小故事:春秋时,有一天,孔子带学生们去泰山游玩,半路上看见一位穿着破烂的老人坐在路边自弹自唱,显得非常快乐。孔子问他:“你这么贫穷,怎么还这样高兴呢?”他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一是天地间以人为最尊贵,而我有幸是个人;二是许多人早早地就去世了,而我活到了九十岁,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他真是位明白事理的人啊!”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你父母能够把一些贪念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这样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如果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话,那我们的孝道就做得圆满了,孝的真谛也就找到了。

  【故事】善体亲心

  有一位老师教导学生应该知道,每个人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同学们过生日时不应该只想去“麦当劳”,要一大堆礼物,而是应该想到母亲养育的辛劳,要懂得知恩报恩。因此他们班的学生过生日的这一天,不是去要求父母给自己买礼物,而是自己主动帮母亲干家务活。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过生日的那一天,炒菜给妈妈吃,但身高不够,她就自己搬来凳子站上去炒菜。拿起铲子把油倒下去,不料油溅起来,她又找了一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等把带着水的黄瓜放进油锅,油溅得更高了,她灵机一动,把爸爸的安全帽找来戴在头上,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菜炒好了,小心翼翼地端出来给妈妈吃。通过自己动手,她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了。相信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吃菜不会再挑三拣四了。

  让孩子做家务的好处很多:1.从小他能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谓习劳知感恩。2.婚后家庭会和睦,会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3.在集体中,他会是个很勤劳的人,人际关系非常好。否则在公共场合,大家都在打扫卫生,他不干,东西放的又没有秩序,会很让人讨厌的。

  现在高中、大学学生回家给父母的见面礼物是一大堆脏衣服。还有一个现象,暑假结束,学生把自己的脏衣服丢到垃圾箱里,把用的盆、牙刷都踹碎泄气,床单也丢了。他们说,高兴,庆祝。多么浪费啊!孩子浪费到这种程度是一种败迹,你能够替他攒多少钱都不够他挥霍啊!这些现象都是从小没有习劳,不知道父母抚养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一位先生,跟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到法院起诉,他获得胜诉。这位妻子在学业上可以说是很有成就的一位女性。她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许多人羡慕。但是人生绝对不是单一方面努力而已,人生应该是全面的学习,全面的圆满。这位女性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她对婚后的家庭、生活方面的做人做事却一无所知。不知道女性应该具备“四德”,不知道“兄友弟恭”,在家中不会干家务,不会与家人相处等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就会出现相当多的麻烦。他的丈夫同她是大学同学,在婚后生活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非常苦恼和无奈,最后终于走上了法庭。

  一个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女大学生被丈夫抛弃了,乍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让我们看看她的`成长过程,很容易得出答案。在这段婚姻挣扎当中,女方的父母很无奈,常常打

  电话劝诫她的女儿,告诉她应该怎样做妻子,但女儿都不听。母亲说:“女儿从小上学时,都是父亲中午带饭给她吃,然后晚上父亲开车又把她接回来。从小到大都没有让她拖过一次地,我们对她这么样照顾。”她的母亲掉着眼泪又说:“我对她还不够好吗?她怎么还会这样对待我。”很可怜的是,到了这种地步她的母亲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就错在母亲对女儿太溺爱了,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她服务一切,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心里只有自己,不知道还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不知道还要劳动,只有一个概念,只要学习好了,就是人生的全部,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惯子如杀父”,这个女儿被父母惯坏了,父母本想让女儿将来幸福快乐并出人头地,然而却适得其反,女儿现在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根本不懂对父母应该尽“孝道”,更不懂得父母对她的挂念和担心,这就是一个爱之足以害之的事实,不仅父母身受其害,由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她扎好德行的根基,使孩子长大后偏离了德行的大路,难道作为父母不应该好好深思吗?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人生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因为人生像一盘棋,假如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常常都会举棋不定。假如我们在下棋过程当中,能够先看到三四步,甚至能够先看到五六步,这样的人生才会走得从容不迫。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让孩子们具备这些正确的态度时,那他往后的人生一定很不错。

  以上的故事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采取哪一种培养他们成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很了解,但却很少有孩子知道父母的需求。父母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把孩子当“小皇帝”,否则你将来就要当“奴隶”。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后,无论父母和子女都要依据圣贤的教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要以身作则。子女要做到“首孝弟”,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指出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自己应该要立刻改正过来,努力把自己德行的根基扎好,把自己的学业学好,让父母能得到欢心。如果能时时刻刻体贴父母,父母一定感觉很欣慰,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善体亲心。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易解】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故事】董卓的恶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①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

  【故事】中国人的味道

  一个十六岁的儿子和爸爸开车去郊游,到了一个风景区,儿子要给车加油,父子俩约好下午四点在这里再见面。儿子到加油站加完油后,发现还有一段时间,心想看完电影后再去接父亲也不迟,于是就到附近的电影院看了电影。电影结束后一看时间已经晚了,心里面也很着急。这个孩子也没学过《弟子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他匆匆地

  回去后就跟父亲说:“车子坏了去修理,所以回来晚了。”父亲说:“你怎么可以骗我,我已经给加油站打过电话了,加油站的人说你的车子整个下午都在加油站停着,根本没有离开过。”儿子一听很惭愧地说:“爸爸,你不要生气。”父亲接着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不是对你,而是对我自己生气,对我自己难过。因为我养育了16年的儿子居然来骗我,这说明我教育失败,我要好好检讨这么多年来对你的教育,今天我要走回家去。”父亲坚持一步一步在前面走,边走边反省;儿子开着车一步一步在后面跟着,边跟着边惭愧。风景区离他们家有18英里的路,走回去都半夜了。父亲的行为对儿子内心是一次非常大的震撼,儿子会对这件事终生难忘的。相信这次旅途是儿子一生最长的旅途,也是父亲给他最成功的一次教诲。因此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活出做人的味道,否则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蒙羞。

  如果我们的身体有损伤,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的。有一个孩子写日记:今天我感冒,心里很难受,不是因为感冒很难受,而因为感冒是不孝。因为《孝经》中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么对于身体首先要经常活动,“活动”这两个字,是你活着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下去了。其次还要注意睡眠,睡眠的时间一般为:小孩每天睡8—9小时,小孩长内脏,而睡觉会让他成长得好,睡觉会让他的免疫系统提升得很快;中年人每天睡6.5—7小时;老人每天睡5.5—6小时。另外,人类最强的解毒系统是肝胆,而胆的整个血气的行走是在夜里11点—凌晨1点;肝脏是凌晨1点—3点,所以这四个小时最好都能睡觉。中国黄河流域,这些地方天气都比较冷,天气一冷,早睡早起,这是道法自然。很多人都有睡午觉的习惯,但吃饱饭应该先走一走,帮助消化,再睡20分钟到30分钟,将身体缓和一下,再爬起来,做起事来特别有劲。当一个人中午的时候,如果吃完饭,不运动就一睡1.5—2小时,他睡起来的时候,会很没精神,而且会觉得头痛痛的,为什么?缺氧,血液循环到中午的时候是最高点,你的新陈代谢在最高点的时候,这一睡就1—2小时,它马上从最高点瞬间降下来,所以这个就不是道法自然了。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在最累的时候,让它休息一下,这样效果最好。对于睡觉,也要掌握适度,不要因为睡了太长时间,把我们的人生大半时间都耗掉了,这个也是不明智的。熬夜不好,我们说熬一天夜要几天才能补回来?有的人三天三夜不睡觉,“身有伤,贻亲忧”,年轻时候逞强斗胜,把身体都搞坏了,到最后会追悔莫及的。所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孝养父母的一个必备条件。

  我们不仅在身体和德行上不能让父母担心和蒙羞,更不能在道德品质上让祖国蒙羞。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三则报道:

  1.巴黎圣母殿门口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

  2.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到此”。

  3.在泰国的皇宫厕所里也是用中文写着“便后请冲厕”。

  不言而喻,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还有一个朋友从英国旅游回来说,英国的草坪上也用中文写着“不要踏入草坪”,而我们出国的人员中却偏偏有人到草坪里面,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躺在草坪上照相;有一个很洁净完美的雕塑供大家欣赏,有的人在雕塑附近很得体地照相留影,而我们出国的人中,却有的要爬到雕塑上面,搂着、并且脸部还要紧贴在雕塑上照相,这哪是照相,这不是到国外去出中国人的“洋相”吗?

  作为中国人就要活出做中国人的味道,中国人老祖宗教导我们:成就人格,首重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仁”的含义: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为基础,处事待人,心存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恤民疾,不惹烦恼。“义”的含义:言行举止,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礼”的含义: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智”的含义:随顺不染,明白事理,不可感情用事,不瞋不怒,平心静气,临事不乱。“信”的含义:民无

  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此五常,是成就人格之本。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处世都是遵循道义、谦恭有礼、要有智慧、处处能通权达变,言出必行很讲信用,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别人会从内心喜欢你,打从心里升起对你的一种崇敬之意,这才是真正做人的味道。一个人要活出做人的味道一定要把根基扎好,当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一生能够真正活出做人的尊严,就要把“仁、义、理、智、信”扎根在他心里,让孩子从小应该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学之有序: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孩子从小懂得这些圣贤的教诲,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自己的德行为祖国争光。不让祖国蒙羞,才不愧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称号。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易解】当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

  【故事】虞舜至孝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故事】许效舜的故事

  台湾有一位艺人叫许效舜,他在“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到南投的山区去拍飞鼠外景。当地向导带他们爬到山上去,平时那个地方是飞鼠出没最多的地方,结果他去拍的时候一只也没拍到,当地人一看不对劲赶快下山。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地震就来了。“九·二一”大地震倒了很多房子,死了两千多人,地震摇晃的时候就好像一阵巨响“轰轰轰”地传递过来,当时在场的人想起都会打哆嗦。同行的朋友都遇难了,许效舜却安然无恙。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个传奇人物。后来有一次他在接受访问时,说:“我这一生假如有一杯水喝,就保证我母亲一定有一碗白米饭吃。”这时人们才得到准确的答案,终于明白他还活着的原因———孝感动天。他在讲的时候非常真诚,可以直接感受到他那份孝心不是言语上可以表达的,而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的孝心孝行化解了这次的灾难。所以行孝、行善不能等,我们既然知道善这么重要就要赶快起而行之,绝对不是明天才开始做。什么时候开始?当下。

  大地震要来的时候只有一种动物不知道,那就是“人”。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人在这个天地之间却这么不敏锐呢?因为人已经被欲望等一大堆的东西,把自己本有的那种能力都闭塞住了。动物没啥欲望,它每天能吃饱就好了,不会想要去害人,即使是老虎在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身边,它都不去侵犯。所以动物内心很清澈,地震还没发生以前,能量已经传递出来,它马上有感觉到就赶快行动,所以大地震以前很多的蚯蚓都搬家,很多很多动物都有异象出现。

  从以上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有所警觉,一定要用自己的至诚心去孝顺父母,要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入则孝:

  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2

  【故事】兰姐善谏

  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中了进士。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易解】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故事】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故事】李世民谏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平定天下。有一次父亲作出一个决定:连夜拔

  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这样劝了三次,他的父亲仍不采纳他的建议。

  眼见明天父亲带领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李世民已经看出这种做法相当的危险。他的父亲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我非常地伤心,非常地难过,就在这里哭泣。”李世民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劝解。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分析的道理又这么中肯,就及时停止这次军事行动。后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终于平定各地的反王,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入则孝:

  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易解】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故事】汉文帝侍母

  西汉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故事】蔡老师照顾陈伯伯

  蔡老师在澳洲净宗学院修学期间,遇到了同修陈伯伯。陈伯伯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曾带领不同国籍的人去工作,每当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不让别人下去,自己先下去,确定没有危险了,他才让工人们下去。当这些工人经济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解囊相助。他虽然是劳动阶级,但学问很好,写一手很漂亮的小篆①。

  有一天,陈伯伯突然胃出血,当蔡老师看到陈伯伯吐完血,脸色苍白地走到学院时,就立刻联系学院有关部门,将陈伯伯及时送到医院,幸好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需要静养,必须从像几个月婴儿吃的那种麦粥开始吃起。蔡老师由于从小就没有照顾过病人,但《弟子规》云:“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还有“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所以差不多二三个小时就煮一次麦粥给陈伯伯吃。蔡老师虽然刚到学院想多听各位法师讲经,但是他认为实际行动更重要,所以这么好的机会蔡老师也欢欢喜喜接受了,非常细心地照顾陈伯伯,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许多成就都是要经过历事练心的过程。

  我们要向蔡老师学习对待陈伯伯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我们应该对照一下自己,对父母如何呢?当我们用真心在照顾父母的时候,内心就感觉到很充实。因为一个人在报恩的时候,跟自性非常相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珍惜替父母付出的机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相关文章:

弟子规讲解11-30

弟子规的典故11-06

弟子规全文讲解04-27

《弟子规》全文讲解08-05

《弟子规》里的典故09-25

有关弟子规的著名典故09-15

讲述亲情的寓言故事12-10

讲述寓言故事的成语10-26

钱文忠先生讲解《弟子规》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