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演讲稿

时间:2023-03-12 10:00:44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的演讲稿(15篇)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的演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的演讲稿(15篇)

弟子规的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时,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

弟子规的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粮《弟子规》。

  《弟子规》以简洁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我们概括出来的精神财富,它教导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宝贵的时光。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话语了吧。没错,就是"朝起早、眠迟、易至、惜此时。""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这句话是歌德说的,他说得没错,如果我们不珍惜时光,就浪费了我们生命中的大好时光,大家千万别忘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呐。

  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母把床被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吗?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个"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试想想,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受过《弟子规》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习气来成长,长大以后,这个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一个孩子啊!他会影响身边所有的人,甚至是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学好这本美好的`精神食粮——《弟子规》。

  《弟子规》中讲诉了太多的道理,让我们再慢慢品味,从实际行动中验证吧!

  人人都学《弟子规》,如果我们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那么,我们的校园该是多么的快乐、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安定、和谐,让我们为做过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

弟子规的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福建省柘荣县城关小学的。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读弟子规,做文明人》。

  我记得有这样一段话:“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我觉得《弟子规》就是一部播撒种子的中华典籍,一部中华礼仪美德的范本。

  《弟子规》,顾名思义,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是中国古代圣贤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它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进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张,不要畏难;“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讲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弟子规》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让中国传统美德再放异彩!

弟子规的演讲稿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第一次拜读《弟子规》一书,是在单位工作时间,当时现场给每人都发了这本金色的小书,当时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却是书上写着的"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我和同事谈笑道:"小学生读本,是要带回家给孩子看的么?……"直到一个休息日,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这本小书看了起来。但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是如此精彩。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一篇,按弟子规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短短的几句话,以三字韵文形成,却让我惭愧万分。原以为为父母买几件衣服,做几件家务就是对父母是"孝",现在才发现什么是"孝"我一点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对自己才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平时在家里,父母为了喊自己吃饭的时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应付中,让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机或者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每次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但没有听从父母的教诲,总有自己说不完的委屈,道不尽的借口,和父母强词夺理,谈何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则弟"也是告诉我们在外面的时候要尊师重长,要学礼、懂礼。还有"谨"、"信"、"泛众爱"、"亲仁"、余力学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诠释的意义,组成了这本小小的金色小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读完这《弟子规》我不再笑它是小学生读本,它将是我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当代人都应该细细品读的一本好书,通过它,你会发现自己习以为常或者自己认为都是对的'言行,原来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存在着。

  在古时,《弟子规》是蒙学的课本,也许让我们现代人也读《弟子规》并不难,但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是,能将《弟子规》实践到我们的当代现实生活中,一直传承下去!

弟子规的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巍巍章山脚下,悠悠石亭江畔,矗立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什邡市实验小学,她是我的母校。五年前,我读一年级,一踏入校园,最醒目的就是学校教学楼的根根石柱,上面刻满的字,我好奇的瞅着,只认识其中的几个字。从那时起,每天沐浴着清晨缕缕的阳光,我们就开始咿咿呀呀的吟诵那些柱子上三字一顿的《弟子规》了。

  一晃五年过去了,那些柱子上的句子早已倒背如流,铭刻于心。我爷爷是个喜欢读书的老人,鹤发童颜,髯白且长。他常常让我和他背诵接龙《弟子规》。我们背得那样顺畅,背完后,爷爷总会和我说很久的话。有的.话至今我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意思。爷爷说:"《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闲暇之余,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细读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体味那也许需要一生去体味的意蕴。渐渐地,我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予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予我们

  衣食的人、感恩给予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我知道,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有人曾这样说过: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弟子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弟子规的演讲稿6

  如果有人问我,《弟子规》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弟子规》就像这个春天的一条路,一路上有沁人心脾的鲜花可以采摘,每次读《弟子规》,都会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人生之旅。

  曾几何时,我们都站在十字路口,望着千年,心中仿佛茫然。现在我们踏上这条精神之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字——“先孝”。一切美德,孝为先,我们中国人讲孝最多。所以,我们对孝道的解读古往今来都是极其深刻的:我们知道“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父母不候”,我们更知道“但多少爱有寸长草,赏三春光”。然而,这和“孝”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丧”,却像灰姑娘一样,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遗忘在角落里

  并发症有哪些?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谊,以及与朋友的友谊,尊老爱幼。所以,是爱,是爱,是爱,是关于人性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古人视孝等于“孝”,古人通过行动形象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为了兄弟姐妹放弃生命和幸福。所以成为了那个时代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和品质。人们仰望她,追求她,想尽办法得到她。她就像一朵吸取日月精华的仙园花,开了很久。

  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这个琼花已经没落,被物欲与贞洁的激烈斗争所黯然失色。它在人们心中的美丽正在淡化她的'颜色和香味。

  对于父母来说,古人是“父母的命不该耽误”,今天的人更多的是“孩子的命不该耽误”;对于教师,古人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为师,鲁豫望之”;对朋友来说,古人是“兄弟,何必骨肉”,而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同学,争论不休”。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本性是不是不如古人?其实在我看来,这不是人性的改变,而是对传统美德的漠视。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关注,稍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一”的种子就会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当我们看到老师时,不妨深深鞠一躬,说声“老师好”;和同学相处时,不妨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多一些体谅;万一和朋友发生矛盾,我们不妨少点挑剔,大方点。更要小心的是,当我们匆匆忙忙却看到别人提着重物上楼时,我们不妨有意识地打开一条通道;饿的时候排队吃饭的时候,不妨耐心等待,不要胡思乱想;熄灯休息后,住在楼上的同学不妨体谅一下住在楼下的同学,自觉放开自己的脚步。

  听着,这些真的很容易吗?但是容易的意思是平凡吗?也不是!你知道吗,每一小步都是你自己进步的一大步,但是每个人迈出的这一小步却可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不难,只要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个小细节,尝试新的举措!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天空变蓝了,大地变宽了,周围的人变友善了,朋友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少,周围的废墟已经悄然生出了生命的芬芳。

  同学们,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的温度去呵护它。相信明年春天花开了,小树发芽了,我们就真的长大了!希望我们能在《弟子规》这条遍地鲜花的路上越走越远,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弟子规》漫长人生中的过客,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客!

弟子规的演讲稿7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弟子规的演讲稿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道德于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弟子规的演讲稿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弟子规的演讲稿10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弟子规》,那时候的我就像顺口溜那样一下子就背出来了,但里面的意思,我却不懂。上小学了,老师教我们背《弟子规》,还耐心的给我们讲意思,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级了,我自己钻研《弟子规》,这时的我,不仅背得熟,还懂得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众所认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就有永恒价值的精品。书可以让我们陶制性情,涵养气质,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儿童,变得知道尊敬长辈,老师,关爱小朋友……

  《弟子规》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使我受益匪浅。而感受最善的则是出则悌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给我的感受最深。原来,我经常和弟弟抢电视,抢零食,抢玩具,经常闹得不可开交。而读了《弟子规》后,我就做什么事都让着弟弟,而弟弟也对我十分尊重。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弟弟又哭又闹的说他要看动画片,我不想给他,为什么都要让着他呢?可转念一想,《弟子规》里面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于是,我说:"给,你看吧!"弟弟兴高采烈地拿着遥控器,脸上突然从阴转晴了。还巴结的说:"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来谦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让我得到了家人们的夸奖和赞赏,也让我养成了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原来我不管是吃饭还是做别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规》后,我在做各种事的时候,都让这长辈,和小辈,它们都夸我懂事了,长大了,成为了一个懂得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大女孩儿了。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弟子规》这本书正是证实了这句话。让人类的品性在道德中升华,让生命变得更具有价值!

弟子规的演讲稿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的"书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书。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经典作品。如:《三字经》、《百家姓》、《水浒传》、《西游记》……我都非常喜欢看。但我感触最深、最喜欢的书,还是《弟子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还得从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我只知道《三字经》,不知道《弟子规》。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经》书背后有许多同系列的经典书籍。当我看到《弟子规》的时候,就很好奇地问爸爸:"‘弟子规’是什么意思啊?"爸爸说:"它和《三字经》一样,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古时候的学生就称为"弟子","规"就是‘规范、规矩’的意思。"

  后来我就去书店买了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告诉我必须要劳逸结合,不能死读书。否则是不会有成果的。还有"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诉我读书要用心去想,仔细去看,专心去读。又如:"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让我明白了借用别人的东西,应先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能不说先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典作品让我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明白了许多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阅读更多的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弟子规的演讲稿1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弟子规》中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说:在家中,父母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许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就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地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弟子规》中又讲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就是说: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点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弟子规》中还讲到: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意思是说:事情虽然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诉父母和老师;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大人偷偷地藏起来,《弟子规》这些规矩看起来很简单,看似平常无奇,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从这个月开始,我校将开展《践行〈弟子规〉,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节能环保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集体的好习惯、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将对优秀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同学们,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去践行《弟子规》,修养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弟子规的演讲稿1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谈到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总不会忘记强调,是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可贵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忘了赋予我们生命,无私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爱与关心,是因为他们的悉心照顾,我们才能够在一个优异的环境下茁壮长大。

  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书房里的《弟子规》拿来翻了翻。当我看到"入则孝"的时候,我心里涌起了阵阵好奇与疑惑。"入则孝"说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顺父母吗?我好奇地查了查资料,果然就是这个意思。在孔夫子那个年代就开始讲究孝道,对于受到父母的爱越来越浓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了。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就是冬天要让父母亲穿的暖和,夏天要让父母凉爽。早上要问安,晚上要向父母亲请安。出门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业不随便改变。同学们你做到了吗?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其次,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要文明,不乱骂人,做事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一个人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结合我的生活,我发觉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够,当妈妈爸爸批评我的时候,有时我明知道不对也要反驳;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我会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通过了解此句的真正含义,我明白这是对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弟子规的演讲稿1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丽景学校参加语文老师让我们去的冬令营。

  我们如期地来到了丽景学校。

  这的老师素质非常高,有的还是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与大学生呢。他们都是北京大学儒行社的,所以他们教我们的也都是与儒家有关联的东西了。他们可个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呀!

  在这里的课程大多都是有关《弟子规》的。也有与历史有关的东西。

  最让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因为我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对弟弟十分不友好,经常对他凶巴巴的,这也因为他太讨厌了,但是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明白了对待兄弟就要恭敬,这样他也会对你好,就因为学了《弟子规》所以我和弟弟已经三个月都没有发生争吵了。

  在丽景学校的这7天中,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规》给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让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识。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学经典!他还让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弟子规的演讲稿1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及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

  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人人发了一本《弟子规》,听老师说,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教诲而编成了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自从老师发下这本书,我就天天读,读完以后,妈妈说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为我在路上看见垃圾就会自觉捡起来,看见有人摔倒了,我会把他扶起来;在家里,妈妈让我帮忙拿东西,我就会赶快去拿,以前我没学《弟子规》的时候,在路上见到垃圾我踢来踢去,也不听妈妈的话,我现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错了。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的缺点,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