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

时间:2020-09-03 19:04:10 答谢中书书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他的诗《答谢中书书》大家了解?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备注: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一)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物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7、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二)回答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备注:段意第一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第二段:"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详细叙述了山川之美的具体内容。第三段:"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回答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答案

  1.辞官。只。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作者人物轶事:辞官归隐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勑: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练习11-17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

《答谢中书书》练习10-25

答谢中书书阅读06-07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10-26

《答谢中书书 》阅读练习题与答案10-25

《答谢中书书》相关练习11-15

答谢中书书练习答案10-25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