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时间:2024-04-01 15:34:09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1

  作品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品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作品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作品鉴赏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取景考究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是扬州人,无可争议。然而,对《春江花月夜》诗的取景地点,却有不同的说法。

  至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法是曲江,一种说法是大桥,一种说法是瓜洲。

  曲江说

  在众多对《春江花月夜》的介绍中,认为是写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就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曲江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奇观,当年潮涌上溯至广陵城南曲江江段时,因水道曲折,又受江心沙洲牵绊,形成怒涛奔涌之势。其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也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如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现今学者一般认为,广陵潮完全消失在公元766到779年唐代大历年间。

  “张若虚生活的时代,广陵潮还没有完全消失,他依然能看到潮起潮涌的景象。”韦明铧说,比他略小的诗人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曾留下了‘便睹广陵潮’之句。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序中也曾说到:“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以后潮信不通。李欣诗‘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

  “在月圆之夜,诗人站在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作了这首‘春江花月夜’。”韦明铧说,全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刻画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炉,充满幽美邈远、惝恍迷离、五彩炫目、气通苍穹的夜景。

  瓜洲说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千古传诵,让天下人皆知瓜洲。诗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赞咏了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和邈远的人生感悟。”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说,瓜洲自古素有“长江运河第一古镇”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座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古镇。历史上的瓜洲,既是商旅要津,又是兵家要冲,还是人文要地。李白曾过瓜洲古渡,作《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白居易诗《长相思》中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之句。

  据了解,瓜洲正在打造“春江花月夜”景区,以扬州诗人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巅峰之作《春江花月夜》为主题,完美展示瓜洲的古镇风貌和独特风情。在体现“春”之韵、“江”之景、“花”之美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月”文化、发展“夜”经济,扮靓古镇的“诗情画意、浪漫情怀”。

  大桥说

  “‘春、花、月、夜’四景随处皆有,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景象,就发生在大桥镇的南部扬子江江畔。”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唐代扬州的海岸线在今泰州与江都接壤的中间部位,也就是今大桥镇的东部边缘。站在大桥镇的南部扬子江江畔,既可看江,又可望海,加上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就能觅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其次,晚唐诗人罗隐在开元寺写了《广陵开元寺阁上作》一诗。他在诗中描写所见景观时有这样两句:“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罗隐与张若虚相距的年代只有百数十年,应该说张若虚所描写的“江”、“海”地理位置变化不大,证明了大桥镇一带是当时的长江入海口,只有在大桥镇的江畔才能取得描写《春》诗里“江”和“海”的美景。

  顾仁说,大桥镇的古地名与诗中的诗句也完全吻合。古时大桥名白沙,诗人在诗句中写道:“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就是说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水边平地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了。这正是古镇名称和当时实景被诗人炼成了诗句,而诗人的诗句复又印证了古镇名称和江畔的地貌。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赏析2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张若虚一生仅留的两首诗之一,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也凭此诗而获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美誉!《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但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诗人因此名垂后世。若要问此诗究竟好在哪里?且听我娓娓道来

  放眼此诗,仅是题目就用“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人无限遐想,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细读全诗,我大致分为几个层次:第1-8句,主写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写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写月下之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全诗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结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发,由此看出,那皎洁的“月”才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一开篇,诗人就直应诗题,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边,仿佛就要和大海连在一起了,气势如此恢宏!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水从连海之处缓缓升起,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鲜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辽阔,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着,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此番描绘,点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异之花。诗人通过对月光的细微的'观察让我们知道: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运用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表现手法,使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看着这银白纯净的安谧世界,诗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产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诗人对万物由来的深层思考,也是涌动在他心间的无限感慨与迷惘的生动写照。但纵使心中充满了迷惘,诗人张若虚并没有沮丧消沉,而是认识到人生的荣辱是自有天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他懂得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于是他写下了乐观向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诗句。此时的诗人已经跳出了个人的狭小角度,放眼全人类,看到了“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笔者以为这是全诗一个绝妙之处,它升华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承上启下。一轮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但却不能如愿,只能看着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江水。诗人自然地把笔墨由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转到写人生姿态,引出下文的游子与闺妇的相思愁怨。

  悠悠飘去的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了笔墨,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余地。“徘徊”赋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心生怜悯,不愿离去。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这可怜的女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与思妇的互动,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妻子,与此同时,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写游子。游子因思念至极,梦中也在回忆与妻子的快乐时光,让人深感悲凉。游子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闲潭边散步,看见落英缤纷。春将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将逝去。回到现实,江水伴随着春奔腾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将尽,游子依然在外漂泊,无法还家,这是何等的悲伧!最后,明月终于落入沉沉的海雾中,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叹息:不知在这样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归呢?只见明月余晖,带着人间情怨,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人用落花、残月、流水来烘托游子的思归倦游之情,思妇的无奈之情,虚实结合,深刻表达出游子思妇的相思惆怅。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运用烘托、拟人、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情与景交融,无处不体现着美感。第一层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观,此为景物美;第二层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抒写心中的感叹;第三层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赏析3

  这首诗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这种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个超凡的原因。任何优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显露的,直到你对它细细研究,心神契合,才能发现其中惊为天人之处。由于张若虚是初唐的作者,他的这首诗也给后来的诗圣、诗仙有了启发,可以说后面的诗人作品最多与这篇等高,而再也没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认为“孤篇横扫全唐之作”。我们的解释在如下五个维度:

  一、将极其复杂的变换隐藏在简单的叙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诗,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节、音律和对丈。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平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至于它内部是如何错杂变换又高度统一、每一句每一句当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么样的美感高度,这种大家自己到网上都能搜到的本公众号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经典的作品为什么都具有整齐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这是一种世界呈现的基本属性,越高级的事物,就越将反应这样的属性。长期浸泡在资本社会里被地铁广告迷魂了双眼的人类可能不易察觉这样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应机说法用LV来打比方大家就能马上明白。LV或iPhone,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极其简洁的,然而其内部构造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各种细节极其考究才能最终能成就其表面的简洁与普通。

  那么这首诗也一样,字还是那些字,个个都认得,小学文化就可以读懂,然而这样的平凡背后隐藏的是极深的词语用法和穿透一辈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乐,巴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是古典音乐的圣经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平均韵律集,如同本来在自然界中高度乱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调教得让其乱跳中具有规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考究其细部却发现有万千洞天,那就算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作品。这首诗里面的押韵、叠词、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就算是奠定了经典的高度。由于这种随手在网上都能查到的解释本公众号没有必要多说,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读者觉得我们的解释有一些空泛。读者要问,到底复杂在哪里了?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个叫“都市隐侠”的网友的解释,他已经把该诗的复杂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我只是随便提及一点,大家就马上会对这首诗刮目相看了:

  比如说,这首诗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过是“夜”的形容词,所谓“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实际上,它谈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独立的事物,谁都不和谁有任何的重叠,然而又在因缘际会的主持下,这五个元素如同一个完整的五线谱系统,共同来完成了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响乐。五个独立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这五个独立事物在缘份的相应下,仿佛是突然就来了,然后相互交织、错杂变换,其复杂格局不亚于物理中的伽利略变换(Galilean 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级版洛伦兹变换(Lorentz Transformation),演奏完毕这一出,然后又曲终而散,该干嘛干嘛去。

  高度复杂,却又在表面上呈现极简,就是一种经典。这样的说法几乎不会遭到任何人的质疑。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表面白茫茫、而其细部却错综复杂的特性。故而能符合这样一种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领域,其经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们熟知的E=mc

  2

  就是物理学领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简洁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峰回万转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独立成为一个世界。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layers, levels, 这样它就具备了但凡高密度物质所特有的良好属性。如同我们形容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往往会用到sophisticated这个词,就是因为他的状态如同一个多面棱镜,一定是和这个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应的,而不是一种角度、一种方式、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单细胞动物。

  二、将人类情感巧妙隐藏在就事论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这是凡被誉为经典作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分辨优质与劣质作品的`前提条件,便是看它在什么阶段去添加人类情感。优质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论事,然后要选择非常恰当的时机将人类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质者,因为其本质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来就把人类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为“升华”。比如谁要是一上来就跟你说“啊!让我们高举古往今来文明与思想的伟大旗帜,让这春花与秋月融入在我们美妙的梦境中吧!”,你就立马能够分辨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废话,就是因为它还没有把正事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话套话的人类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原则。然而人类有一种天然喜欢给事物赋予含义的倾向,导致我们总是不能够把握在什么时间给事物赋予情感才能算作恰当,而胡乱赋予,所以这样反而会凸显出一个就事论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恒的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们分别就只是它们自己,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见缝插针地推销一个什么寄托游子的相思、慈母的缅怀、国家的兴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本身,这就立刻让该作品免于俗套,否则和让金星都要呕吐的参加个唱歌比赛却一上台就开始声泪俱下讲自己的辛酸史有什么区别。

  人类,没有谁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归作品,太过于做作地带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种人类贪嗔痴的脑电波展现。生活中,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感情泛滥性,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往往看不见事物的真相,所以对这种人性弱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经典的作品。

  这种特色在当今的流行音乐领域也可以看出来。流行的,并非完全不好,然而我们这方水土产生的流行歌曲却永远还是摆脱不了那些情啊爱啊、纠结啊、痛苦啊,而反观国际上高手的作品,节奏都比较欢快,就算这首歌要表现纠结,其音乐表现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点欢快地敲打着地面,我们就直面此纠结而歌唱这个纠结本身,而不引发情感上的纠结。它用一种欢快的调性仿佛在歌唱着“看啊!我们是多么地纠结!纠结是多么地奇妙!”

  三、提出“人类即怨妇”的理论模型,此乃最高峰

  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你那廉价的感情。只说事物,却让事物回光返照把人类感情全都反射出来,从而让人泪崩。You don’t tell at all, but people will figure out.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在缘份的作用下自动汇聚,如同五个蓝精灵,在这个地球上跳着一出欢快的舞蹈。虽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说,然而真的要装傻装到底,五个蓝精灵跳完就完了吗?这个时候,“人”要登场了。

  世间万物,自可独自舞蹈; 花开花谢,自有自然的规律独立支配。然而人类的出现,或讴歌或摒弃,为事物赋予意义。虽然一切最终如镜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这镜花水月的人世间,上演这么一出镜花水月的好戏。

  在用极其复杂的韵脚、笔调和结构来不偏不倚、不带任何感情地叙述完这五种事物的独立舞蹈之后,作者要开始渐渐带入人类情感的笔墨了。前面已经说过,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一上来就感情澎湃,只能沦为怨妇;然而先就事论事,等已经用错综之笔墨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构的独立时空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来迸发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两种复杂变换和情感的隐藏,为的就是给本诗的真正立意的出场做铺垫。虽然作者仍然百般隐藏,然而在这里,所见略同公众号当场指出,本诗的诗魂即将登场。注意,这里作者在悄然间开始凌峰直上,开创了一个千古未有的高度。当然,也是那么的不显眼。这种不显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论怨妇。

  当然,这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独创的一个解释。网上纷纷评述,无非都是类似于说,这时候变成了春、江、花、月、夜、人这样六大元素,然后人呢,当然也要开始追思游子的思乡之情了,然后联想到深闺怨妇们久以懒用的梳妆台,我是多么想化作一缕月光飞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类。或者,说什么古代都是男子出门闯荡,报效家国,所以都是妇女留在家久之成为怨妇,而我作为一名在外的游子,也只能看着这样的长江东流水,追思着我们家里的妻子,所谓这也和时代有关之类的。

  然而本公众号今天要顶翻这种烂俗的说法。什么游子思乡之情在古诗中到处泛滥,还能成其为什么经典?这不是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镜子原理”相矛盾了吗?前面不兜售情感,现在就跑出来兜售了?论月亮论着论着就论成了怨妇,还成什么“孤篇横扫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于,作者的立意之高远,不在于在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头想到了怨妇,而是在于揭示一个千古之秘:人类即怨妇。

  此话怎讲?人类,寄身于此苍茫宇宙当中,被共同放逐在这个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无依,马克思说动物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却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还多了一些东西。人类,在寻找所依;人类,在寻找意义。

  海德格尔曾说,“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疾地为人所知…那么问题依旧会纠缠着我们: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一开始,人类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于神灵;后来人类运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来的那一点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并拓展身边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来,人类就算靠着科技神通广大,像蚂蚁一样爬满了整个银河系,以上三个问题仍然还是问题。

  人类,对以上三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或者说,人类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探索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如同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本能彰显一样。而没有答案的人类,就只能成为怨妇。怨妇本非怨妇,只因没有答案,没有坐标,而烦恼滋生,自成怨妇。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还有“烦恼”存在的人类生命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怨妇。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们只要寻到一个北斗,就可以以它来做为我们的起始点,构建一整套寄身于其中的系统。北斗之位次,可暂时击碎烦恼,化解人类之怨。然而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无比复杂的时空当中,以一种北斗构建起来的系统,可能又在时空的流变涤荡之中被彻底击碎。比如以宗教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在时空辗转变异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彻底敲碎,然后新的以科学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可能又接上来。然而,关键在于,不是每次一种系统的崩溃都有另一种系统可以马上接上,中间有一个真空迷茫期,那么烦恼就又重新滋生,人类又复归怨妇。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怨妇变成非怨妇、又从非怨妇变回怨妇的循环往复的历史。一切人类历史上的纷争、战争、握手言和、暗自较劲,都脱离不了这个“怨妇系统”的理论涵盖。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一个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烦恼滋生-烦恼断除-新烦恼又滋生”的“怨妇-非怨妇-又怨妇”的不断循环过程。

  人类,就不断困于这样一个怨妇系统当中。而对于这个怨妇系统的揭示,才是这篇诗文突然扶摇直上、拔地而起的优秀原因之一。但这毕竟是一首诗,它所揭示和反应的这种高绝无敌的哲学思想必然要用一脉相承的叠词和诗歌意境来展现,所以只不过假借一下怨妇的说法,却仍然假装像个没事人儿一样,继续不痛不痒地描写个什么月光、什么离人的梳妆台、什么相思明月楼、什么闲潭梦落花。其思辨和命题的高度已经达到如此顶峰,却还乔装打扮得像个普通俗烂的什么游子的思乡之情,让无数拜倒在它身下的诗人们一千多年都没有看出来,这才是这首诗达到双倍顶峰的原因。当然以上这样一种解读,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的独创,自初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和作者张若虚一起来共同揭发这个宇宙人生的“怨妇系统”。

  四、用时空之虚幻性实现对“怨妇系统”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诗词最终都要包含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终极揭示,就是时空了。这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揭示可以再超越时空。然而如何从一个事物的细微局部开始描写,最后落脚到推演时空,是一个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来说,高明的作者都是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事物局部描写到谈及时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苍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而第二种方法是赋予本来撕裂与分割的时空以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类情感做为意义以弥合时与空、大与小的关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而要想将这两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势必要通过两件事物穿针引线,即“江水”和“月光”。因为江水正如时光一样具有奔流不回头的性质,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类的性质。所以这首诗正好借这两种事物,把这个终极天问、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请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一段话,就通过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时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经揭发了人类的“怨妇系统”,而这里便提出了怨妇系统是由时空造成的,而时空是一个虚幻之物。于是,就为前面提出的命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首好诗不光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还要为这个命题找到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这首诗的答案,就隐藏在对时空的论述之中。对时空虚幻性的认识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终极的北斗之坐标。以此为位次,万物复生重归其位,人类因为找到坐标而不再怨妇。至此,“怨妇系统”崩塌。

  请大家注意,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一种如此贯通古今的思绪和情志,作者竟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春花、江月之类局部的事物来呈现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论情感而情感自现,不论及什么伟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对局部细节事物的描述之中。整个诗篇中运用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做为主线来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借用网上那个“都市游侠”的网友解释,作者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同时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五、提出一种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的“应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题再高,至此已经全部收尾。通观全篇,此诗还反应出“一切只是一种应和”的思想和风格。全诗以江和月为主线,如同两个刀片不断旋转,再给它涡轮增压,卷进来春、花、夜,让这春、江、花、月、夜五个独立元素独立成章,却又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结构。它们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绑定谁,本来无一物,不过应其机缘,各自来到这个世间,弹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曲子。这正恰如世间的万象,都不过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应其缘份来到世间上演这一出镜花水月的人间好戏。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独自来到世间,又独自回归坟墓,人与人之间是独立的,正如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独立的个体。然而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应和、与环境之间的应和、与自我的应和。

  如同高山与流水,我们本质上都是独立要完成自我的人类个体,却因为缘份的感召而暂时相互应和,一切怨妇,一切天问,一切时空,也都不过融化在这样一种如春、江、花、月、夜的独立活动却又相互应和、独立完成却又相互配合、独自表演却又相互弹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配合,在时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着永远、一花中见到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不过缩为一粒微尘、永远的时光又不过浓缩为你正经历的这一瞬。

春江花月夜赏析4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春”诗以月生开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回大地,冰雪消溶,湖泽四溢,江河直下。

  星光之下的江口,水流奔泻,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海面上雾霭迷蒙,一片混沌。潮水上涌,波涛澎湃。海潮撞击着江涛,海潮也相互撞击。如同交响乐彻天轰鸣。银色浪花横飞四宇。

  就在这浪翻云卷,江潮咆啸,大海痉挛的嘶声里,一个精灵跳出海面,跃上天宇。海上明月共潮生。看她:光灿灿,亮莹莹。在她的光照之下,宇宙揭开面纱,大地露出容颜,回首西望,江波粼粼,光接天外。环宇都是银色的波光在颤动。这是何等壮美的景象呀!在我们的头脑中幻出:管弦齐奏,编钟和鸣。春江潮水,花林汀草,都为这海之子翩翩起舞了。

  正当我们随着诗人的畅想,放眼大江,神驰四野时,镜头一转:

  “江流蜿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悠悠月光,洒一天霜色。江曲林深,花影迷离。如霰的银辉,静静地,缓缓地,沉降着,飘摇着……空里流霜是那样幽美而邈远、深邃而空灵。江流蜿转,激发音乐的幻觉:萨克斯管也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它朦胧的音色低回婉转起来。

  白沙不见,霜色空蒙,轻盈飘逸,引我们的视线延伸远方,此时,景展境开,极目天际。双簧管高音叠起,直指湛蓝色的星空。那孤绝的月轮,令我们放怀遐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尘绝如洗,孤月轮空,魄动神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边的月何年初照人?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在广阔无语的大自然面前,诗人问月而自思,杼发着自己的思绪,仿佛江天月夜也能把这种思绪升华起来,充满时空。深遂而隽永。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物是人非的情愫,在面对自然,临江望月时,便产生一种困惑。这困惑不是来自于哲理的探询,而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述怀。视明月为伊人。伊人啊!代代的生者尽望你不衰的容颜,看大江东去,流水不息。而你,这孤绝的月轮,为谁?投下你永恒的倦恋?这困惑是情感上的诉求,――天人相思。这是承载着人生的苦闷,得不到慰藉的诗人,发出的“天问”。

  至此,我们发现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线索和主题。诗里,春、江、花、月、夜,这五个要素是以月为中心而展开描述的。全篇从月生而始,到月落而终。但月只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一条线索。她在天空中的运移而映照出的诸般景色,海潮、江水、花林、芳甸以及我们随后要看到的枫林、扃舟、玉户、寒砧这一切,都为了牵引出人的“情”,相思之情。这才是诗的内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悠悠,青枫瑟瑟,江水滔滔。在月色如霜的轻寒里,诗人的情思迷幻般游走着,漂浮着,冉冉上升。俯瞰长江,悬想万里:忽尔江上游子,忽尔楼台伊人,一种相思,两地离恨。往复点引,回荡情深。

  我们可以想象:月夜里,大江上,一叶小舟,顺流而下,船夫摇着橹,游子端坐船头,手把竹管。在清风里,在碧波上,洞箫的乐音缓缓地流淌。千里之外,同一个月亮之下,临江的小楼:栏杆九曲,垂手如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这是身在异地的恋人,举头瞩望,惟一共有的东西。月影徘徊,情思难耐。那如水的光华,照着舟中的`游子,也照着凭栏的玉人。霜色洒满亭楼,离愁无尽无休。这恼人的月色哟!帘卷不去,砧拂还来。剪不断理还乱,缠绵的柔丝,缱绻的情怀。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虽然说,月光照着你我,情意却难寻难索。多想乘月归去啊!彼此能相偎相托。怎奈远隔千里,毕竟音讯难抵。鸿雁传书,总有不度的光域;尺素藏鱼,徒现空泛的涟漪。

  剩下来的也就只有梦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诗的美,是语言从俗流畅;而它的意境却虚幻飘渺。整篇的时间被限在月起月落的一夜,而情绪思惟却借助思、梦、幻,演绎到春半、春残乃至旷古的悠远。因为只有这样大跨度的时空,才能展开她所孕育的丰富的情感。江水流春,不但流去了春光,也流尽了青春年华,令人有伤逝之叹。闲潭落花,那落去了的,岂止是飘摇的梦;江潭落月,月虽已落,还留着那痛苦的未了的情。正因为月已落而情未了,才有全篇的如下的结尾。那袅袅的余音。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诗语言的音乐性更表现在她的字词连缀:如上句“江水流春”接着下句便是“江潭落月”两句的头字“江”重复;前节诗的尾,落月西斜。与后节诗“斜月沉沉”中的“斜”相叠。这就增加了听觉的剌激。而这正是歌的需求。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沿用隋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带有歌谣的曲味。

  月沉海雾而江远路遥。北及渤海南到潇湘,在这样广阔的地域,漫漫的旅途之中,有多少征人游子在月下奔波啊!他们中又有几人乘月而归呢?此时似乎又听到编钟复起,排箫悠悠的韵律。

  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多么感伤,多么美呀!月系离情,树承月影,它们又都倒影在江水里,而江水是流动的,它们便也随着流动的江水而荡漾着……那,不正是离人的相思吗!

  [注]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人(今属江苏)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诗仅存二首。清末王罔远评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春江花月夜赏析5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

  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将此曲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则改编其为交响音画。

春江花月夜赏析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月夜的背景上,在明媚的月光和滟滟的流波中,交织着会难别易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致是如此的轻灵,情韵是如此的婉转,境界和气氛又是如此的晶莹透彻,意味幽长。以至闻一多先生不禁惊叹道:“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更满足了。”“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唐诗杂沦·宫体诗的自赎》)赞美得无以复加。闻一多先生以其学者兼诗人的气质,敏锐地把握了从六朝宫休到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认为有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宫休诗的全部污秽和罪孳都已洗尽赎净了,所以他说这是宫体诗的“自赎”。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哟!因为诗里有这样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想要探讨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往古,多么深刻的哲理思想。然而,诗歌接下去却写了人世间的离愁,深闺中的哀怨。它们与这种宇宙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想要表达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此诗是既有着憧憬,也有着悲伤的。它憧憬的是美好的青春,它悲伤的是年华的易尽。不过,无论憧憬也好,悲伤也好,都是在梦幻般的月光中写出,像轻烟,似薄雾,迷离惝恍,不可名状,看似不易把握,但若联系全诗,稍作分析,便可发现,这首诗其实既不神秘,也无所谓“梦境”,甚至连宇宙意识,也并不是十分强烈的。下面,且让我们深入诗中,对此诗意蕴作番探索。

  这首诗四句一韵,凡九韵,每一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如果我们将全诗依韵分割开来,将依次看到:月初生海上;月下花林;月到中天;月与江水;月下的青枫浦;月照深闺;闺中人的月下深思;月渐西斜;月入海中。九个段落,每一段都离不开月。从时间上看,它从月出依次写到中天,西斜、月入;从空间上看,它随着无往不在的月光,写到了花林、江水、青枫浦、深闺。显然,全诗就是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复奏。

  诗人并不是为写月光而写月光。这九重复奏互相照应,浑然一体,其中有一种很深沉、很挚着的情韵贯串于始终。在这里,月光仅仅是线索,而这种情韵,才是此诗的真正主题。这个主题不是别的,正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便屡见不鲜的游于思妇的离愁。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个主题是如何与月i亡联系到一起,并随着月光而不断递进升华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旦,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明月初升,光照四海的景象。江海相通,春潮滟滟,月光随海潮来到大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是说月色随江水来到了“芳甸”。月光洒到花林,仿佛给花林拂上了一层雪珠。月光晶莹似霜,与白沙浑然一体。本来,“海上生明月”也是一种壮阔的景象。但作者不写海边之月,却把月光一步步地从海上引到江边,再引到江边长满鲜花的芳甸。用意何在呢?对此,历来有种种解释。我以为,古代交通工具不外舟、车。陆路用车,故送别有“长亭连短亭”,水路用舟,所以“别浦捕离愁”是诗中常用的典故。亲人间的分离本是最令人不堪的事。试想,这样的伤心事发生在如此的春天,如此的芳甸,如此的月夜,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张若虚极力渲染良辰美景,,显然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这就是下文所提到的“青枫浦”。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对这一段,人们往往称赏不已,以为诗人要探讨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开端,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仅仅是“物换星移几度秋”的徒然慨叹,并没有探索的结果。而且又突然转入“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也缺乏感情的联系,显得突兀而不近情理。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月已非泛泛之月,而是照临特定的环境——“青枫浦”上的月,这里的人,也非泛指的人,而是在特定的别离环境——“青枫浦”上的人。所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实际上指的是,在这样的江边月夜,第一对离别的恋人是谁?江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儿照临离人的?言下之意便是:人生会少离多,“相见时难别亦难”,像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知发生过多少生离死别的悲剧,这里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要探讨宇宙的永恒,其着重点在于人世间的别离。古人由于交通不便,对离别每多感慨,自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生离死别就一直是诗人们所共同关心的千古命题。张若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极自然的。所不同的是,张若虚的问题提得十分委婉,形象又显得异常鲜明,全然是“兴”的方法。即用鲜明的形象去引发、暗喻作者的内在思想。

  “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并不是泛泛地慨叹人生的短暂。而是说,尽管人世在不断变迁,但月光却依然如此,总是在这里照临着离别的人们。月本无情之物,但是在诗人笔下,月光却成了离别的象征。“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们很敏感地将月光与离别联系到一起,张若虚也是如此。你看,今夜的江月不知又在等待什么人,这里又要发生一场人间悲剧了。江水是无情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它只知道一个劲的汨汨东梳,把游子带向远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果然,一个离别的镜头正式出现了。人物是“谁家子”和明月楼里“望断天涯路”的少妇;地点是在青枫浦。过去人们往往把肯枫浦泛解成江边,其实这是一个实际的地名。《大清一统志》说:“青枫浦在长沙府浏阳县”。它大概就是浏阳河边上的一个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倒装句,应作“谁家子今夜扁舟,明月楼何处相思。”意思是,今夜青枫浦上又有什么人乘舟远去,楼中人对着明月又要开始无尽的相思了。下面便是对楼中思妇相思苦况的描写。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意境:“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接着以月光象征离愁,说月光射进窗帘,卷也卷不去,照到捣衣砧上,拂也拂不开,真有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计排遣的滋味。对着这莹莹的月色,思妇不禁这样想道:我真想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呀,但路途实在太远了,连善飞的鸿雁尚且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潜跃的'鱼龙也只能徒然地溅起层层水波而游不到你的眼前。这里,“鸿雁”二句象征音信难通。因为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古人习用的典故。其中“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想象十分奇特,后来李白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实由此脱化而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并非描写梦境。说“昨夜”梦见“闲潭”边上的“落花”,是用来暗示自己青春的早逝,与下面“江水流春”一起,表现年华易尽,时不我待的意思,而对意中人的“不还家”颇致怨怅,并不是梦境的追述,正如林黛玉《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带着一种对生命和青春的深深慨叹。

  “斜月沉沉鼓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随着月光的捎逝,诗巾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其中“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历来无解。潇湘二字,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帝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但张若虚这里并非此意。因为如指二妃,则潇湘与碣石联不到一起。我认为这里的潇湘,实指思妇居处,即前面提到的浏阳河边的青枫浦,浏阳河本是湘水的支流,称为“潇湘”是合乎情理的。而碣石则正是游子所去的地方。它离海很近,曹操《步出夏门行》有“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正因为如此,所以此诗一开头就从海边之月写到江边之月,而末了又以“斜月沉沉藏海雾”作结,其中正寄托着思妇对于游子的深深思念,所谓一样相思两地愁。

  综上所述,我认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它以月光为线索尽情地抒写了青年男女的相思之苦。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他们在青枫浦上分离了,一在江之滨,一在海之角,饱尝着离鸾别鹤之苦。这其中并没有多少宇宙的的识和迷幻的梦境。这样是否有贬低《春江花月夜》之嫌呢?我以为不会。因为任何文艺作品,一经产生,便有它独立的生命。作家的主观意图,与作品所包含的客观意蕴并不总是同一的。《春江花月夜》尽管描写了闺愁离怨,但由于它所采用的意象十分新颖,气氛和意境相当独特,人们由此想到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这本身就说明了作品的成功。如果我们一定要认为这就是作者的本意,那只能把作品割碎开来理解,别无他法,结果就往往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作者创造思维的内在连续性湮没不彰。

春江花月夜赏析7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其欣赏方法作如下介绍:

  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对比流畅而多变,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千练习得其趣妙,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春江花月夜赏析8

  读到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的精辟评论:“更琼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时,不禁眼前浮现起千年之前的月色满江,于是在心底下觉察或许只有这番月色才可能是与作者之间的唯一羁绊。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好一个“落月摇情”,屈大夫于湘水之中搭建起百草之屋,诗人却在清明澄澈的天地间,砌出一个蘸满浓郁夜色的纯净世界。斜月动离情,月是夜的眼睛,甲骨文中像半边月亮形的图形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印射出的是人们凡事渴求周全的炽热之情,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或许“若虚”两个字恰恰是对这一永恒真理的提醒。“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半”才会期待“春满”,有漂泊才会有归家,其实,《春江》中的诸多行文都投射出中国道学的些许特征。

  历史似乎有意隐藏起张若虚,其生平知之甚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中仅仅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当时除了“文词俊秀”的赞誉外,我们再看不到别的评价,更别说考证其人其事了。然而从诗人贺知章的考证中倒是可以略窥一斑,在《旧唐书》的《贺知章传》中有如下记载: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唐皇甫氏《原化记》中更是把贺知章入道之事写得近乎传奇,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了解到贺知章深谙中国道家精髓,并将其作为最后的思想归宿,而作为他情趣相投的朋友张若虚,很难说不为其感染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文献不足征而已。

  《道德经》把“冲虚”解说为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意识里的“虚”有着说不尽解不开的绵绵不绝的含义,它可以磨掉万物的锐气,消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辉,从而使万物如尘土样混同齐一;它仿佛消逝无踪,又好像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许张若虚的的初衷正在于此,运用“冲虚”之意高屋建瓴,“和”月光水光,“同”万物本尘,“解”人世纷繁。

  一、“和”月光水光,《春江》本是一曲生命的礼赞

  也许人们并未察觉,生命才是《春江》一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张若虚的笔下,生命的气息处处可见,月光、流水、飞霜、落花无一不在诗人的意象里彰显出生命的体征,澎湃起脉搏的律动。

  “月”是诗中之物,更是情中之景,它犹如一条生命的长虹轻轻地搅动人世间的起伏变迁。月出潮汐,月华不再是固化的毫无生机的倾泻,而是藏身水漫,涤荡春江,它以初月之景弹奏起“天涯共此时”的相思琴,它以孤月之轮零乱了“对影成三人”的金杯盏,它以沉沉西斜的姿态蔓延到离人的眉梢,它以最后的落落月色尽染姑苏的钟声夜半。谁能说,这般的月色还未有饱蘸那深沉热烈的生命?

  流水是月色永恒的伴侣,它载“滟滟”之光,曾曲曲弯弯地滋养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探看过青枫浦上不胜悲凉的过客,曾轻轻地把犹豫不决的扁舟推送,也曾体贴入梦,聚水落花闲潭。谁能说,如此的流水未有沾染那璞玉浑金的生命?

  月色也好,流水也好,都投影出生命最原始的纯朴状态,《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朴”与“自然”都是未经雕凿装饰的无为状态,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是“重人贵生”的生命礼赞。

  《活在当下》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起初想进大学想得要命;随后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接着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后来,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自己回去上班;之后每天想退休想得要命;最后真的老得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间才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地去活。

  云南崇圣寺三塔中刻有一句话:把握现在,就是与过去和未来同在。生命其实可以被看作一种物质,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的,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近,但是在这相近的长度中,每个人萃取的精华却是大相径庭。唯有让生命如月色流水般的自然玲珑,才能从容地感觉到在人生道路上,喜悦俯拾皆是。

  很多人读《春江》多是看到那些字里行间中的离愁别绪,殊不知真正高绝的诗人岂会将如椽之笔停滞于此,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教会人们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礼赞生命才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二、“同”万物本尘,《春江》正是映照人心的“妆镜之台”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春江》一诗“视情如生命般贵重”,它同其他诗作一样离不开别绪闺情,也借助月色、水光等诸多意象直抒胸臆,只不过《春江》中的特定意象除了“形于言“的功能之外,还承载起了映照人心的特殊作用。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相信每一个读至此句的人都会从内心里深深地为这“相思成灾”的离人情怀所感动,诗人在这里仍是在写月色,只是随着月光的宛转,思绪也转到了别处。诗人联想到了哀怨情恨,此夜扁舟,遥想有情人儿四散飘零,那明月楼中的一室清辉,不由流转出一腔柔情,绣楼绮户月色徘徊,缓缓地照上了那梳妆镜台。白居易在彭城知春岛关盼盼的居所处题过一句诗恰恰是这一情景的写照,“燕子楼中明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所有真正爱过恨过的人才会懂得,交换过生命约誓的无尽等待竟会让人忘记岁月,也忘记了存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是化用《玉台新咏》里《倡妇怨情十二韵》中的诗句:绮窗临画阁,飞阁绕长廊。风散同心草,月送可怜光。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更是神来之笔,与妆镜台这一意象的交互作用其实正是作者对人们这一质朴情怀的灼灼关怀。月光“可怜”之处不单单在于以清辉慰藉思妇的万千愁绪,它照亮了高楼闺房之内的妆镜台,透过妆镜之台映照出自身的模样,如知心友人一样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反观自身,“知其所处”。“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唯有回归真实的自我,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道学思想中关注个体的自然本色,讲求顺应时势,“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人的一生不能让挫折和痛苦的回忆盘踞在内心世界,要学会化解,善于调整。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人就要学会立足于现实,保持内心的本色与自由。透过妆镜之台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思妇”,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活在别人世界中的一个茕茕孑立的影子。月光如是说,或许也是作者的匠心所为吧。

  三、“解”人世纷繁,《春江》是涤荡心灵的绵绵长河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然而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在醉心地执着于“有”和“无”的可笑辩证。百万家资、亿万身价却形单影只,有了财富却迷失了自我;薪水不多、平平凡凡却其乐融融,没有财富却拥有人世间最难得的自由和快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见如此美妙的春江夜景,领悟到的是人生的变幻无常。江畔是谁最先见到那皎洁的月色呢?月色又是最先照见了谁的衣衫呢?人生无穷无尽,代代相传,当人事皆非之时,唯有一轮圆月一如从前,不曾更迭。谁也无法猜度这江月夜夜等候的究竟是何人,只见那长江潮水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清辉。在这般月色映照之下的人们,是否还有对“有”和“无”的追索,是否可以暂停下那追名逐利的功利之心,让这月光透析自己的身心,回头望望自己的身影是否还如儿时一般清纯透明。

  人活于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流水一般,有的人的生命清澈见石,有的人的生命则污秽不堪,全在于我们如何规整生命之水的流淌。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我们的人生之水要细水长流,切不可肆意横流,要小心地维护好生命的维度,行进在自然天成的渠道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冠绝姿态在我们的世界里默默地延续着千年的睿智,其间的道学特征也必将在今后的时间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春江花月夜赏析9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落月一作:落花)

  全文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赏析10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张若虚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张若虚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张若虚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张若虚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张若虚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张若虚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张若虚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张若虚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张若虚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赏析11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赏析12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太熟悉了,这不是初唐张若虚的名篇么?杨广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昏君隋炀帝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或许精怪了吧?其实,《春江花月夜》是陈朝已有的乐府吴声歌曲,并非张若虚的首创。杨广昏则昏矣,其诗却颇能为初唐之先声,亡国之君,多被毁誉,我们暂时忘却张若虚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统治,而只顾专心来欣赏本诗的阔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为诗人的杨广,到底具有何等样的诗才。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时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平浪息之时,两岸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么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潮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启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春江花月夜赏析13

  《春江花月夜》是我们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看,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

  《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春江花月夜赏析14

  第一层: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月亮从宽阔的江面上升起,映着滟滟的江波,展现一片明澈。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朦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着无限的时空,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态,进入一种寻求顿悟的深沉。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月光长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于是继续感慨。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江月起笔,可谓“横绝”。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这样一幅连环的美景呈现于千万里的阔大时空,极见诗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广,有一种仰视宇宙的气魄。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之绕,花之林,汀之沙,用来衬托月之光。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灵体验让人在静谧和清丽中获得瞬间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当空,江天无尘,一色净美。这美出自诗人的内心,又以何人何年来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的规定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作者的.笔触,先由江潮写到海中明月,既而由远景拉到近处的江流花甸,随后将镜头推向整个天空,最后定格于高悬的孤月,描绘出春江月夜气象恢弘,又静谧优美,如梦似幻的动人意境。

  第二层:天上水上,浩白无尘,只有这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这是诗化了的时间,诗化了的哲学。

  第三层:移动的月光,一定是正照着那女人的妆镜台。思念之情,如同这皎洁的月色一样也笼罩着游子。

  (1)“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永恒的时间里,情永恒,情纯洁;爱也永恒,爱也纯洁。“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妇,由宇宙之大而人间相思,足见纯洁爱情是超时空的。

  (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写游子之思。游子内心对客观实在的认识直陈为诗意化的心境。由此及彼,自我内心所体验过的内在感受而及对方。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之情。高楼思妇难于排遣的相思之情,呈现出直观主体与直观对象的交融统一境界。

  (4)“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游子之思和思妇之词。在思念中,时间被取消了,凝化为永恒。

  第三层: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终以江月落笔,回扣起笔,同样妙绝。

  “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

  全诗虽然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但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音调嘹亮,意境清沏而透明。

  四、连接

  诗人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承《楚辞·天问》,下启李白、苏轼。

  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都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可谓“哀而不伤”。

  五、后人评价

  闻一多先生称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千多年以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委实不为过誉。

春江花月夜赏析15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

  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

  鸾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裹。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前言】

  《春江花月夜词》是唐代大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先写陈后主故宫成废墟,再铺陈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尖锐地讽刺了隋炀帝效法陈后主的荒淫以至亡国之事。

  【注释】

  ⑴春江花月夜词:此题为乐府曲名,诗内容与题目无关。

  ⑵玉树:即南北朝时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其内容大概是歌咏张贵妃、孔贵嫔美色的,被后世认为是亡国之音。歌阑:歌残、歌尽。海云黑:天海边乌云密布,预示国家将亡。

  ⑶“花庭”句:谓原本花团锦簇的宫廷转眼变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墟。

  ⑷杨家二世:指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安九重:安居于九重深宫之内,喻指安于帝位。

  ⑸御:乘。华芝:即华盖,原指皇帝所乘之车的车盖,借指皇帝所乘之车。六龙:即六马,古代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皇帝所乘之车由六马所驾。隋炀帝游江都,不乘车马而乘船,此句即此意。

  ⑹金芙蓉:疑为接上句锦帆而言,谓锦帆上所绣的金色芙蓉花,大概喻其龙船华美之意。

  ⑺丁星:闪烁貌。

  ⑻哀笳(jiā)发: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音色哀凉。隋炀帝曾命乐工作《泛龙舟》等曲,其声亦哀怨。

  ⑼涵空:水映天空。澄:平静。澄一作“照”。水魂:水中精怪。此句谓隋炀帝龙舟所行之处,水静天晴,连精怪们都畏惧其威严而不敢兴风作浪。

  ⑽“万枝”句:扬州有琼树,开百花。飘一作“团”。此句谓千万株琼树开花如一团团香雪,而其香气浓郁,又迎面扑鼻。

  ⑾漏:古代一种滴水定时器。转:指时间推移。霞高:晚霞升起。沧海西:日落于大海之西。

  ⑿颇黎:即玻璃,古代一种玉名,又名水玉。

  ⒀鸾弦代雁:泛指弦乐器。

  ⒁倾动:指天下震动,国家不安宁。倾一作“澒”,烟一作“风”。

  ⒂“后主”二句:后主,即陈后主。陈被隋灭,陈国都城金陵与隋炀帝江都皇宫只隔一条西江。末二句谓从陈后主荒宫之晓莺仅需飞过一条西江水就能到隋炀帝的江都皇宫,喻示隋炀帝荒淫无道,距离亡国也不甚远。

  【赏析】

  此诗讽隋炀帝效法陈后主骄奢淫逸以至亡国。先写陈后主曾经繁华一时的故宫如今已成荒草废墟。再写隋炀帝步陈后主后尘,极尽奢侈之能事,尤以此之骄奢对比彼之荒墟,这种极大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就如老子所言,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隋炀帝和他的国家走到盛极之时,也就是到了“四方倾动烟尘起”之时。果然,隋朝距离灭亡已经很近很近了,仅仅渡过区区一条西江水隋炀帝就可以去地下找陈后主聊聊荒淫亡国之事了。

  据《隋遗录》记载,隋炀帝一日游乐江都时,恍恍惚惚中感觉似与陈后主相遇,二人先以彼此的爱妃相比,然后陈后主又问隋炀帝道:“你的龙舟之游欢乐么?我原来以为你是尧舜那样圣明的君王,今天一看,原来也是个贪图享乐之人。既然你我同是这类人,当年你们父子又凭什么以昏庸无道之罪灭掉我的国家呢?”

【春江花月夜赏析】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赏析09-21

春江花月夜经典赏析06-08

赏析《春江花月夜》10-17

《春江花月夜》赏析03-26

春江花月夜末尾赏析09-08

春江花月夜的逐句赏析04-21

春江花月夜逐句赏析06-09

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11-17

春江花月夜曲赏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