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鉴赏的内容

时间:2020-10-17 12:23:31 岑参 我要投稿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鉴赏的内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鉴赏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鉴赏的内容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张燕瑾)

  《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

  学习内容:《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导入新课。

  山水田园诗派不仅有孟浩然,还有王维,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这个人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四十岁(即公元737年,此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是公认的“诗佛”。

  2、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3、解题。

  暝():山居:

  4、自读诗歌,鉴赏诗歌。

  (1)找出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意象”“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5、学习总结。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逸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6、读背诗歌。

  (二)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简介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3、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4。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请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一川碎石”,说明石头之多,“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2)分析第二部分。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3)分析第三部分。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写(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凝”)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

  (“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5)总结全诗。

  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5、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革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鉴赏的内容】相关文章: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06-27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1-02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0-27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赏析06-12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2-01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11-27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11-22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10-26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诗意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