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时间:2020-09-24 13:38:16 岑参 我要投稿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其中这首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全诗如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韵译】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评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七五四年)到至德元载(七五六年)之间,当时岑参在轮台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首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此诗雄奇豪壮。为了表现边疆将士们的`爱国精神,诗人用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出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混沌。狂风如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石乱走”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

  匈奴是在草黄马肥的季节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道出了匈奴铁骑卷起尘土飞扬,也表现了匈奴军队的庞大气势,同时又告诉读者唐军早有戒备。紧接着,顶风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抓住环境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将军金甲夜不脱”写将军重任在肩,枕戈待旦。“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大军疾走、损失投入战斗的情景。“风头如刀面如割”则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这些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了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相关文章: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2-01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11-27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11-22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10-10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介绍07-14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10-13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拼音10-10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10-10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赏析09-04

岑参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