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手抄报的内容

时间:2022-12-05 14:35:49 宗睿 板报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历史手抄报的内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不少的手抄报吧,手抄报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的黑板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手抄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历史手抄报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历史手抄报的内容

  历史名人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 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历史的作文

  历史的力量可以转化为一种养分,来浸润我们的修养和心智,使之两强。这是一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平平凡凡的一段文字,却清晰地向我们讲解了历史的智慧,历史的真谛。

  历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宝藏。在无止境的历史长河了,浮现了不少留芳百世的事迹:勾践为复国屈膝在吴王的侮辱之下;刘备三顾茅庐;东方朔毛遂自荐正因为忍辱负重,越国才行过吞吴;正因为三顾茅庐,刘备才得以建蜀汉;正因为勇敢自荐,东方朔才可以献才及扬长。一个个经典故事,一段段精彩片段,向后人先下了一个个宝贵的人生哲理。一个个历史经验。

  巧借历史是一种智慧。唐太宗因借鉴于历朝以来君亡故恶忠言,国破故重专制,而鼓励官员进谏,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相反,逆水行舟,其则招祸害己。南朝陈最后一任皇帝即陈后主,步商纣王后尘沉迷酒色,最后国破人亡。

  世人常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句恰好说明了历史的价值所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更不能盲冲直撞,否则,只会惹个焦头烂额。但是我们并非如此空白,因为我们可以借鉴于历史,借鉴于前人,为自己对症下药。

  我们不能批判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我们不能摆脱历史,因为它与我们相连;我们不能删改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我们只能借鉴它,学习它,运用其中的精华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为自己人生铺砖叠瓦。

  历史顺口溜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历史的故事

  据记载,我们喝开水的历史在四千年以上。本文说一说宋朝的开水。

  关于宋代西北、东南的喝水情况,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上有则史料:“西北”水善而风毒,因此人多为“贼风”所伤,至于水,冷饮也无妨。“东南”则相反,即便小民百姓行走道路,也必饮“煎水”,卧则头向外。檐下篱墙,不泥缝隙。一年四季未有烈风。

  宋人的“东南”概念,和我们今天差不多;而“西北”却比今天要小得多,大致包括今天山西、陕西的大部,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一部分。

  西北水好,喝生水也无妨。但“东南”不行,老百姓走在路上,也必喝“煎水”。我们叫开水,宋人叫“煎水”。庄绰见多识广,他必定到过宋朝的西北与东南。“西北”与“东南”的这种差别,我认为与气温有关:西北寒冷,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就比较小,而东南炎热,微生物的活性则相对较大,微生物活性太大,容易使人生病。

  总而言之,宋代的东南地区,已经普遍饮用开水无疑。关于宋代开封地区饮水情况,宋人范镇《东斋记事》卷一也有一则史料:中央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于阶前设香案,主考官与举人对拜,此是唐人旧例。考位豪华,“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帐幕、毡席,供应也丰富,“有司具茶汤饮浆”,“茶汤”即茶水,“饮浆”即饮料。可见宋代的进士考试还是很舒服的。到了考试学究,待遇大变,帐幕、毡席之类全部撤去,“茶汤”也没了,“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渴了只能就着砚台喝生水,结果弄得人人嘴巴乌黑。想来相当狼狈。这样做并非故意跟谁过不去,而是防止作弊。大概曾有人败露,旧例以此设防。欧阳修有诗:“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以为礼数轻重悬殊如此,其实是自有原因。

  这则史料说明:开封地区如果有条件,人们还是喜欢喝开水——茶水肯定是开水;当然喝生水也无妨,否则让人们喝生水,就不仅仅是礼数问题了。

  宋王与使者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王便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来说:“齐国的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我国的国民都惊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腐烂了自然就会招惹虫害’啊。现在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的情况,派去的人的报告同前面那个人的一样,宋王又大怒,把第二个人也屈杀了。

  就这样,宋王一共派了三个人前去,三个人都被杀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前去查看。这次被派去的人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他:“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说:“是国君派我来察看齐军的情况的。原来齐军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国民已经如此恐惧。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而被国王处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实报告的话,也难逃一死。如果不如实报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又将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听后,就回去向宋王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见齐军在哪里。国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的确该死。”

  于是,宋王赏赐给这个人许多钱。

  后来,齐军大兵压境,宋王抵敌不住,就自己跳到车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个被派去的人则跑到了别的国家,过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点拨:作为一个领导,千万不能像宋王那样,一定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单听一方面的话,不但自己糊涂,事情也会弄得很糟。

  孟轲和子思的故事

  孟轲,又称孟子,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来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君臣的热烈欢迎。魏惠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想必是对我们魏国奉献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说:“国君何必把利益挂在嘴上,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仁义。如果君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与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为了谋求利益而争斗,国家就危难了,这样也就没有仁德遗留给亲朋了,也就没有忠义去追随国君了。”

  魏惠王听了不住点头,称赞说:“先生说得好极了!”

  起初,孟轲曾拜子思为师,孟轲问子思治理百姓的办法哪一种应放在前边,子思说:“先给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问:“君子教育百姓只讲仁义二字,又何必再讲利益呢?”

  子思说:“仁义本来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上边不仁下边就会不得其所,上边不义下边就会热衷于欺诈,这样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说‘利是义的总和’。《周易》还说‘利益用来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这都是在讲利益是个大前提。”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如何成为利益的,不讲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讲的对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点拨:正确的领导思想带来的好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强个人修养,它的功效不逊于你投入的资金。其中加强领导修养最关键的,就是领导人能否从被领导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历史手抄报的内容】相关文章:

西汉历史手抄报内容06-05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历史04-03

不忘历史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资料07-03

清明手抄报内容06-10

节约的手抄报内容07-05

童话的手抄报内容06-30

数学的手抄报内容08-17

端午手抄报内容06-25

端午手抄报内容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