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的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3-04-03 14:29:59 雪娥 板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等奖的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那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等奖的清明节手抄报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一等奖的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农历的八个节日:上元(正月十五)、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冬至、除夕> ,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的意义和地位仅次于春节 。

  清明节的起源 ,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

  与其它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日”和“节气”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扫墓、踏青等);三是兼有“肃穆”、“悲伤”(扫墓、祭奠活动) 与欢乐(踏青、游玩)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即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节俗的形式、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

  一、“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

  现行的清明节是“节气”和“节俗”的综合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已不再过此节)。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即冬至后的108天为清明节。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我国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农民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候变暖,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说的这个道理。

  此外,清明节正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天清气朗,四野明净,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正是春游、郊游踏青、娱乐嬉戏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所以,该节气是清明节的重要源流之一。作为节日的“清明”与纯粹节气的“清明”是有很大区别的。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扫墓。按照旧的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香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点上香烛,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2007年国务院第198号公告将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并规定放假三天。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是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节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节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1、“寒食节”的节俗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对著名忠诚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奠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是用古人生活中取火的惯制来解释的,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靠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需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秋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说仲秋季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的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加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

  据历史记载,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在唐朝初年已蔚成风气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后来,寒食扫墓之风盛行全国,时有官吏回乡扫墓而耽误职守,所以朝廷颁布政令解决假期问题,唐开元年间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就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祖之事。由此可见,当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二为一,并成为了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一直到宋代,寒食节依然放假七天,其扫墓、祭祖的重要程度已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腊祭。

  唐宋时期,人们所说和所过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和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了一起。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这一天,也被当做重要的日子。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冷食之俗转衰,

  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此来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就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有“寒食节”了,但仍有少数地方保留有禁火、冷食之习俗,如山东、山西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的主要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临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2、清明节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美食古来有之。古人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麦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汁染乌饭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们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传统还来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后的野餐。

  4、北京清明节的习俗

  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于是日都有祭祖、上坟、扫墓之俗,藉表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到唐代,清明上坟已成为法定之日。唐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确实是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的真实写照。

  清明节古诗:

  第一首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第二首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第三首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第四首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第五首

  《洛阳清明日雨霁》

  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第六首

  《江南清明》

  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第七首

  《湖寺清明夜遣怀》

  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第八首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第九首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第十首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节作文:

  今天阳历4月4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和祭奠先辈的节目。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了先祖。清明节当天一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一起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给他们摆上饭菜,倒上酒,点上蜡烛。接着我们还给先辈们烧了纸钱。然后,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捡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家人已经来了。最后,我们大家默默在先辈的坟墓前站成一排祈祷。之后,我们就依依不舍得离开了。

【一等奖的清明节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一等奖读书手抄报资料07-03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04-03

清明节手抄报 一等奖07-04

清明节手抄报一等奖07-04

清明节一等奖的手抄报10-11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集锦07-03

高中清明节手抄报资料07-03

走进清明节手抄报资料10-11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资料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