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2-06-25 07:24:18 板报大全 我要投稿

2017有关春节的手抄报资料

  春节到,热热闹闹的,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张罗着辞旧迎新,忙活着过年了。下面是有关春节的手抄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

  春节习俗扭秧歌的由来

  据史料可证,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于是创练了秧歌,舞唱于庭,十分热闹,自始,秧歌开始流行。秧歌的前身起源于农事活动,从一种普通的歌咏活动演变到至今的舞蹈形式。春耕时节,妇女儿童,一大波的人上山插秧,人们为了娱乐,便敲鼓打锣,竞相歌咏起来,因此,秧歌最早是一种唱歌的形式,后面加了舞蹈和戏剧,并开始流行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全国各地秧歌的表演特点各有不同。东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抚顺、海城、金县、扶余等地。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一般为男女二至五人,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开场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乐高亢、泼辣。演唱的小调有50余种,其中以《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最为常用。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锔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与猪八戒》等。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大类。前两种属于高跷。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表演者扮成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另有二胡、笛子、竹板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常表现为泼辣、风趣、热情、爽朗。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河北地区的秧歌,以冀中秧歌最有特点。冀中秧歌以定县最为闻名,它以演唱秧歌剧为主,在棚内台上演唱,已从歌曲形式发展为戏曲表演。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旋子等。曲目有50余种。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其中以冀东秧歌的淳朴、抒情最为典型。

  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秧歌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的创新演变中,但是秧歌的特定风格是不变的。东北人们以其朴素而豪放的性情,将秧歌演绎的极具幽默喜感,但又不乏稳重文静的一面,实现了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同时,手中花在他们手中可谓变化多端,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春节倒贴福字的由来一:姜太公说

  据说当年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各路文武人员都被授予神位,姜太公那粗俗、丑陋的老婆也来讨要神位,姜太公便封她为“穷神”,并规定她不能靠近贴近福字的地方。于是,人们为了躲避这位穷神,家家户户纷纷在门上贴起来“春牌”,也就是如今写在大红纸上的福字,但这福字从那时开始就是否已经倒贴,就不可而知了。

  春节倒贴福字的由来二:恭王府说

  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春节倒贴福字的由来三:慈禧太后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春节倒贴福字的由来四:朱元璋、马皇后说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从贴“福”字的来历传说中演绎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得知这一情况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连夜在各自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还把“福”字贴倒了。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命令手下士兵将没有贴福字的人家统统杀掉,奈何全城所有人家门上都贴了福字,朱元璋很是生气。这时,手下士兵告知朱元璋有一户人家福字贴倒了,朱元璋决定拿这户人家开罪,要将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这时及时进言道:“那家人把福字贴倒了其实是另有深意,他们知道今天皇上来访,因此,“福倒了”可不是“福到了”了吗?”朱元璋一听甚是有理,于是便开恩放了那户人家,一场祸事就这样化解了。从此,人们就习惯将“福”字倒贴在门上。

  春节逛庙会的由来——宗教多元文化的影响

  庙会从建立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而在秦汉之后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影响,庙会的形式也产生了变化,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春节庙会宗教仪式上除了祭神仪式外,还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而在现在,最受欢迎的庙会文化中,还包括祈子文化。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春节逛庙会的由来——世俗民众活动

  在明清之后,春节庙会逐渐变成了更加大众化的民间活动。各地也出现了专门的庙会会管等。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现在,庙会俨然已经变成了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春节习俗。人们在逛庙会的时候就可以观看不同地方的民俗,感受中国鲜明的传统民族文化,如花会、舞狮、民间手工艺展、秧歌、高跷、耍中幡、京剧、杂技专场、数来宝、秦腔戏、相声、双簧、魔术等等。

  春节逛庙会的由来——远古祭祀祈福雏形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在远古时代,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春节逛庙会的由来——节日的集市贸易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现在春节庙会上,除了展示当地特产和美食之外,也能见识到各种平常难以接触的民间玩具。在春节庙会中,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春节手抄报的资料08-25

春节手抄报资料05-23

春节英语手抄报资料06-26

英语春节手抄报资料06-26

有关春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06-25

关于春节英语手抄报资料01-29

春节英语手抄报资料大全06-26

春节节日手抄报资料06-26

2017小学春节手抄报资料06-21

关于2017春节的手抄报资料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