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564  2017-01-14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共6页,四大题,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 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拾级(shè) 圩子(wéi ) 隽永(juàn ) 明眸善睐(lài)

B、恣睢(suī ) 单于(chán ) 恬淡(tián ) 鄙夷不屑(xiè)

C、跌宕(dàng ) 鸿鹄(hú ) 皱缬(xié ) 销声匿迹(nì)

D、涸辙(hé) 古刹(shà) 滑稽(jì) 宠辱偕忘(xié)

2.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字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惺忪 越明年(第二年) 纷至踏来 浮想连翩

B、牡蛎 呷一口 言简意赅(完备) 鞭辟入里

C、廖廓 莅事者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别出心裁

D、锦衾(被子)冷飕飕 弛名中外 一筹莫展

3.名著《格列佛游记》(共3 分)

简要概括格列佛参观小人国首都宫殿的情节。

4.按原文默写(共10 分)

(l)后来呵, 。(余光中《乡愁》)

(2) ,君子好逑。(《诗经》二首)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天下独绝。

(6)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7)四季之景,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从花香角度写春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以春花喻冬雪,千古传诵。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共3 分)

6月20日,从德国法兰克福2016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传来喜讯,①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名列世界超级计算机T0P500 排名桂冠。数据显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峰值计算速度达每秒12 .54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9.3亿亿次,性能功耗比为每瓦6 0.51 亿次,3项关键指标均排名世界第一,②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制能力已位居世界领先。此前,由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已创下TOP500“六连冠”的辉煌战绩,然而“天河二号”使用的是英特尔芯片,2015年4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禁售高性能处理器, A ,研制拥有“中国芯”的超级计算机迫在眉睫。

(1)① ② 画横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 分)

(2)A 处缺一句衔接的话,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做出填充。(1 分)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共5 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8 月21 日上午9 点15 分,2 016 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打响,中国女排迎战塞尔维亚女排。经过四局对决,最终中国女排3 :1 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夺得本届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我觉得女排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特别是遇到困难、不顺的时候永不放弃,我觉得就是这种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 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排球是集体项目,“团结”是制胜的核心要义。中国精神中,积淀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女排的战绩,也包含着团结一心的力量。勇于拼搏就是我们敢于向强大对手亮剑的豪情、是我们逆境中一步一步永不停歇的追赶,是我们在成功时善于警醒、勤于反省的自励。

(1)材料二中哪三个四字词语是对材料一郎平话的含义最好的概括。(3 分)

(2)请仿照下边画线句子,续写句子。(2 分)

在一个“葛优躺”与“女排精神”共生的时代,在一个网红与偶像合二为一的时代,在一个阻力与压力并存的时代,有坚持不懈,也有随波逐流; , ; , 。“女排精神”之所以依然能让无数人感动与奋进,是因为她的内涵从未改变。

7. 2016 央视春晚期间播出的公益广告《门》 ,是由五个关于“门”的真实感人故事画面组成。配合画面的广告语是:门外世界,门里是家。请你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这则广告语。(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 分)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8 ----10 题。(共8 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8.选文的语言精美,请自选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3 分)

9.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舍不得你”与“我怎舍得你呢?”在句式上有什么变化?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 分)

10.选段中作者多次改换了人称,以“你”来称呼梅雨潭。仔细揣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5 题。(共13 分)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②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③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④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⑤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⑥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⑦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⑧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⑨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⑩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展开余下试题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11.文章围绕“一支钢笔”展开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 分)

12.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 分)

13.“我”没有一眼认出拉车人是自己的母亲的原因有哪些?请说出两点。(2 分)

14.文中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下面改后的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 分)

【原句】 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

【改后】 拉车人在大雨中朝这里拉来。

15.制作读书卡片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请完成下列读书卡片。(2 分)

文章名称:《我的第一支钢笔》 作者:梁晓声

原句: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我的理解是: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 ----19 题。(共11 分)

做人当有大格局

①学生时代,就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师拿出几个大小不一,但容积相差不太大的玻璃容器,在最大的容器里装满大点的石头,第二大的容器里装满小一些的石头,第三大的容器里装满细沙,第四个小容器里装满水,老师问能不能把小石头全部装进第一个容器里,同学们都说不可能,老师敲敲打打,把小石头都装进后,问能不能把细沙也装进去,同学们都不信,老师慢慢地把细沙也全装进去了,老师又问,小容器里的水还能否装进去,大家看着装的满满的大容器,又暗自衡量三个容器的容积之和比最大的要大得多,没一个人相信,这杯水还能全部装进去,可令人诧异的事,水也一滴不漏地被装进去了。随后老师把四个容器从大到小装上水、细沙、小石头、大石头,把小容器里的东西往大容器里放,怎么也做不好。

②通过这个实验,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人生要有“大石头”,也就是要有大的格局和境界,只有有了大的格局和境界,才能够容纳看似再也容纳不了的东西,相反,如果让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蒙住了心灵,就再也容纳不了新的事物了。

③前不久看了一部书,叫做《做人当有大格局》。什么是格局,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一一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④如何设计这个“大格局”,以下几点是不可或缺的。

⑤一要有基本的道德。这世上,很多东西也许可以丢,但作为人,做人的底线不能丢,这就是基本的道德。是人就要像人一样活着,名和利,人人喜爱,也都希望得到。想,无可厚非;求,天经地义。但不要苦求,不能丧失人格,要有凭本事吃饭的底气,不媚权贵的傲气,不为利诱的骨气。

⑥二要有强烈的责任。人生在世,时时有责任,事事有责任,有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有责任心,能力提高很快,学识进步很快;没有责任心,能力再强,水平进步不会快。在长时间的进程中,会落伍。做事消耗体力和脑力。体力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做了事休息一晚就恢复了,没损失;脑力是在使用中增长的资源,事做得越多,脑力就越发达,越好用,这么看来,多做事是赚便宜的。我们不要怕做事,要担心没有做事的机会。

⑦三要有真诚人格。真诚的人格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敢于批评。批评不等于指责,不等于否定,朋友、同事之间确实要多批评,多提醒,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先生,是对同志不负责人,对事业不尽心的表现,是站在岸上看把戏、幸灾乐祸的心理在作怪。一个人只要从爱护朋友、关心同事的角度出发,有时话讲重了,讲过了,别人会理解、会谅解,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态,久了,多了,大家也心知肚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要诤友,不要媚友。

⑧四要有感恩之心。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上天宽厚之恩,感谢单位培养之恩。也许无数人都觉得今天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无需感谢任何人,其实不然,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个人的能力更是不值一提,个人奋斗是需要,但过于夸大个人的能量是很短视的。也许你现在觉得自己可以当个处长,然而只是科长,你很郁闷,也许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却无用武之地,你很烦恼。其实,社会可以不需要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但任何一个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不能贪得无厌。在生活上要满足,在工作上要不知足。常言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也说,大恩不言报,两者辩证统一,把握好了,就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格局,也就是一个目标、一种气势、一种性格、一种胸襟、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心有多远,未来就有多远;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未来的成败,决定于格局。

16.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 1 分)

17.文章第③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 分)

18.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第⑧ 段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何表达效果?( 3 分)

19.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论证思路。(4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0 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 题。(14 分)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绮,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慕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那?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2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用法及字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B、而不知人之乐 则弛然而卧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则有去国怀乡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谨食之

21.用现代汉语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 分)

(l)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

22.甲文运用动静对比来写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乙文则是拿捕蛇者和乡人进行对比,请从甲文和乙文中分别举出一例简要分析。(4 分)

展开余下试题23.甲文中写“醉能同其乐”,乙文中写声“熙熙而乐”,这两种乐有何不同?( 4 分)

(二)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4 ----25 题。(共6 分)

相见欢

李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4.请从上片的“独”和“锁”字上加以赏析。(3 分)

25.下片中的“一般滋味”包含了哪些滋味?( 3 分)

四、作文(40 分)

26.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一)作文题目:

( 1 )花开无声,却自有自己的美丽;落叶无痕,却染遍了整个秋天。请以“又见花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一只老钟对一只小钟说:“你一年里要摆5 25600 下啦。”

小钟吓坏了,说“哇,这么多,这怎么可能?!我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下呢!”这时候,另一只老钟笑着说:“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了。”小钟高兴了,想着:一秒钟摆一下好像并不难啊,试试看吧。果然,很轻松地就摆了一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钟已经摆了525600 下!

根据这则材料的寓意写作文,题目自拟。

(二)作文要求:

① 不少于600 字;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28分)

1.D (shà——chà jì——jī)

2.B (踏——沓 连——联 廖——寥 弛——驰)

3.示例:格列佛去首都参观金碧辉煌的宫殿,但城墙难以逾越。(1分)他花了三天功夫,用小刀在皇家公园里砍下了几颗最大的树做了两条凳子,用带弯钩的棍棒把凳子钩进皇家内院。(1分)凭借这两条凳子,双腿跨过了小人国皇宫的屋顶,看到了辉煌壮丽的皇家内宫。(1分)(意对即可。3分)

4.(1)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2)窈窕淑女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⑷老骥伏枥⑸奇山异水⑹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⑺野芳发而幽香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每空1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给分。共10分)

5.⑴①“名列”改为“荣获”,或“桂冠”改为“第一”②在句后添加“水平”。(一处1分,文从字顺即可。2分)

⑵示例: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意对即可。1分)

6.⑴永不言弃 团结一心 勇于拼搏(一点1分,共3分。)

⑵示例:有挑战自我,也有随遇而安;有专心致志,也有心不在焉。(一个对比句1分,写出两个满分。符合对比关系、句式对称、字数相同要求即可。2分)

7.示例:①以小见大。一个“门”字,浓缩了家文化,借一个门复原人们心里那些柔软的记忆和对家门最实在的情感。②巧用修辞。用对比手法,把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悟到“一扇门,一家人”的意义所在。③情感真挚。让真实的感动与愉悦落实于每一次“门”的开合之中,在心底留下一个个温暖的印记。(角度1分,赏析2分。任意选取一个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共8分)

8.①侧面描写,(1分)衬托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特点。(1分)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②使用对比手法(1分),以什刹海绿杨的“淡”,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做对比,突出梅雨潭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特点(1分),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答出一方面且意对即可。3分)

9. 前者是陈述句,语气平缓;(1分)后者是反问句,表达强调。(1分)后者比前者感情色彩更强烈。(1分)(意对即可。3分)

10.示例: ①使用第二人称仿佛与“绿”直接对话(1分),极为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喜爱之情(1分)。②这是拟人的写法,使读者更接近作者所写的内容, 显得更亲切,(1分)能更好抒发对梅雨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意对即可。2分)

(二)(共13分)

11. “我”想买一支钢笔,可是家里没有钱,“我”只能靠帮别人推车自己挣钱买钢笔(1分);一个下雨天“我”帮一位吃力的拉车人推车,结果发现拉车人是“我”的母亲(1分);母亲给“我”买了钢笔,我牢记母亲的期待(1分)。((意对即可。3分)

12.景物描写(1分)。渲染了天气的恶劣(1分),烘托了“我”焦急、沮丧、失望的心情(1分),为下文写艰难推车上坡作铺垫(1分)。(意对即可。4分)

13.①那拉车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②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③我由于只想赚钱并不想知道他是谁。④雨下的大,看不清。(写出两点且意对即可。2分)

14.更喜欢原句。原句中的“缓慢地”“一步步”更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大雨中艰难拉车的情形(1分)。从而为下文“我”感恩母亲、珍视这支钢笔作铺垫(1分)。(意对即可。2分)

15.这支钢笔蕴含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期待(1分),是“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1分)。(意对即可。2分)

(三)(共11分)

16.做人当有大格局(1分)

17.运用比喻论证(1分),将人的未来和格局比作是大饼和大锅,(1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格局对做人的重要性(1分)。(意对即可。3分)

18.连用三个“也许”,列举了生活中种种不知感恩、贪得无厌、不知足的表现,(1分)从而生动、具体、有力阐述我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的重要,(1分)进而证明中心论点。(1分)。(意对即可。3分)

19.首先通过一个教授做实验的故事,引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之后解释“格局”的含义(1分);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做人如何才能有大格局(1分);最后强调大格局对做人的重要意义(1分)。

(意对即可。4分)

三、(共20分)

20. C(2分)

21.⑴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⑵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一句2分,文从字顺即可。其中“述”“ 毒”未翻译分别扣1分。共4分)

22.示例:甲文:①景物与景物:“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②景物与人物:“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彼此映衬。(举例恰当1分,分析1分。2分)

乙文: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亲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亲们的惊恐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不比复其赋幸。(举例恰当1分,分析1分。2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23.甲文的“乐”是愉悦之乐,为百姓乐而乐,是与民同乐。(2分)乙文的“乐”是暂时的偷乐,是相比乡邻而言的无奈之乐,乐的背后蕴涵着几多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