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蹦蹦跳测试语文(三)及参考答案

阅读:303  2016-06-11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蹦蹦跳测试

语 文 (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1至7页,第Ⅱ卷(表达题)7至8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对应题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减法”之喻,颇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尚“简”的艺术思潮自唐宋兴起,它和当时风靡流行的佛教禅宗多有瓜葛。“自唐宋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文人画始祖王维就受禅风濡染极深。他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使超然空灵的胸襟和清简萧疏的山水化为一体,在禅心与画意的交响中开创了洒脱、淡简、高远的“南宗”文人画风。自此,五代的董、巨,宋朝的苏、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等,其作画均不用浓墨重彩,而是在绘画技法上从简淡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尤其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一个幽远的境界。禅学精神,影响到我国艺术,在方法论上给后者的重大启示正在于“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钱钟书语)而古人论画语“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就来自禅家话头,乃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美学,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崇朴尚简精神,与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了“简”思想的源流。道家美学、儒家思想比禅宗思想更早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老子》讲“为道日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诸如此类,无不指向为“简”之道。它们在我国后世艺术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在道家本体论哲学里,“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造化的本根本源,它“不言”“无为”,既“素”又“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就其浑整性而言,可谓之“一”。而万事万物皆由它生发而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至道不烦”的第一层含义。换言之,世间万物作为各单个存在体,当然是既多又杂的,但是,若超越纷纭繁杂的物象而“以道观之”,则种种差异皆泯然不存,最终“道通为一”。此乃“至道不烦”的又一层含义。“通于一而万事备”出自《庄子天道》的这一哲学命题实为道家“至道不烦”思想的扼要表述。

与偏爱自然的道家美学相比,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但也重“文”不弃“简”,主张“简而文”。儒、道两家美学向来分歧甚多,但在推重“简易”这点上,却是殊途同归。事实上,在后世以巨大张力制约我国艺术走向的,恰是这种儒、道合流的尚“简”观念。

浏览完整试题在有限的画幅上,一条曲线,即宛若一座起伏的山峦;一块空白,却代表万顷碧波的水面;梁楷画中的人,八大笔下的鱼,白石墨里的虾,用笔用墨极简略洗炼,却气韵生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技巧。“删繁就简”“以少总多”这既是画理,更是哲理,是用于绘画之哲理,是充盈哲理之画理。这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他国绘画的独到所在。

(摘自李祥林《中国古代美学的尚“简”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源远流长,影响很深远。

B.“以‘简’为贵”思想的产生,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找到相关的印证。

C.“简”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少”“朴素”“易”等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D.“简”的艺术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也大量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中。

B【解析】 B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的是“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家程十发关于中国画是“减法”的比喻,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与意境创构上尚“简”的审美个性。

B.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所以后代绘画创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

C.“通于一而万事备”一语中,既包含了“道”具有的浑整性的特质,也包含着对纷纭繁杂物象差异的超越。

D.道家美学偏爱自然,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两家美学虽向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推重“简易”。

B 试题分析: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意思,B选项中“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与“后代绘画创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绘画艺术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源自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积淀的不同。

B.佛教禅宗在唐宋时期风靡流行,这为尚“简”的艺术思潮在唐宋兴起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关于“简”的一些阐释,语言表述既深刻又形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

D.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简”是唯一一种能将技巧、画理、哲理等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D 试题分析:D说法绝对化。结合文末最后一段内容可知,D选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周瑄,字廷玉,阳曲人。由乡举入国学。正统中,除刑部主事,善治狱。十三年迁员外郎。明年,帝北征。郎中当扈从者多托疾,瑄请行。六师覆没瑄被创归擢署郎中校尉受赇纵盗以仇人代瑄辨雪之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瑄虑其触热,三日决遣之殆尽。

周瑄,字廷玉,阳曲人。由乡试中举人进入国学,正统年间,担任刑部主事,善于处理案件。十三年,升任员外郎。第二年,皇帝出征北方。应当护驾随从的郎中大多托词有病,周瑄则请求随行。六军覆没,周瑄受伤而回,被提升为代理郎中。校尉受贿放走盗贼,用仇家来代替盗贼。周瑄辩白昭雪,判处校尉应有的罪行。外郡送来囚犯,一天多达八百人。周瑄担心他们受热,三天就审判发落完毕。

景泰元年,以尚书王直荐,超拜刑部右侍郎。久之,出振顺天、河间饥。未竣,而英宗复位。有司请召还。不听。复赐敕,令便宜处置。瑄遍历所部。大举荒政,先后振饥民二十六万五千,给牛种各万余,奏行利民八事。事竣还,明年转左。帝方任门达、逯果,数兴大狱。瑄委曲开谕,多所救正,复饬诸郎毋避祸。以故移部定罪者,不至冤滥,官刑部久,属吏不敢欺。意主宽恕,不为深文。同佐部者安化孔文英,为御史时按黄岩妖言狱,当坐者三千人,皆白其诬,独械首从一人论罪。及是居部,与瑄并称长者。七年命瑄暑掌工部事。

景泰元年,因尚书王直的举荐,周瑄被破格升任为刑部右侍郎。很久以后,外出赈济顺天、河闾的饥荒。还没有结束,英宗就复位了。主管官吏请求召周瑄回京。英宗没有听取。又赐予诏书,命令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周瑄走遍所管辖的地方,大力推行赈济救灾的政策,先后赈济饥民二十六万五千人,供给牛和种子各一万多,上奏实施有利于人民的达八件事。事情办完后返回,第二年转任左侍郎。皇帝所任用的门达、逯果,多次兴起大案件。周瑄委婉曲折地劝告,多有纠正又告诫众郎官不要避祸。因此移交刑部定罪的,不至于冤屈滥罚。周瑄任职刑部很久,下属官吏不敢欺骗。周瑄心意主张宽恕,不以苛细严峻的法律条文治人之罪。和他同一辅佐刑部的安化人孔文英,做御史时复审黄岩的妖言案,原来判处犯罪的有三千人,都辩白他们受到的诬陷,只拘禁首犯和从犯各一人,并判处罪行。到孔文英居官刑部时,与周瑄一并称为长者。七年,皇帝命令周瑄代管工部事。

展开余下试题瑄恬静淡荣利。成化改元,为侍郎十六年矣,始迁右都御史。督理南京粮储,捕惩作奸者数辈,宿弊为清。凤阳、淮、徐饥,以瑄言发廪四十万以振。久之,迁南京刑部尚书。令诸司事不须勘者,毋出五日,狱无滞囚。署疫,悉遣轻系者,日:“召汝则至。”囚欢呼去,无失期者。

周瑄恬静,淡泊名位利禄。成化元年,做侍郎十六年了,才升任右都御史。周瑄督理南京粮食储备,逮捕惩治多个犯法的人,于是旧的弊病被革除。凤阳、淮、徐遭受饥荒,周瑄上奏发放粮食四十万用以赈济。很久以后,周瑄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命令众主管官吏事情不必勘核的,五天之内必须审判发落,监狱中没有滞留的囚犯。有一年夏天有瘟疫,周瑄释放所有被囚禁的罪轻的人,说:“在规定期限内,你们都要回来。”囚犯欢呼离去,没有超过期限的。

为尚书九载,屡疏乞休。久之乃得请。家无田园,卜居南京。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懿。

周瑄当尚书九年,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很久才得到批复。家中没有田园,周瑄择地居住于南京。去世后,被加封太子少保,谥号庄懿。

——选自《明史周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师覆没/瑄被创/归擢署郎/中校尉受赇纵/盗以仇人代/瑄辨雪之/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

B.六师覆没/瑄被创/归擢署郎中/校尉受赇纵/盗以仇人代/瑄辨雪之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

C.六师覆没/瑄被创归/擢署郎中/校尉受赇纵/盗以仇人代/瑄辨雪之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

D.六师覆没/瑄被创归/擢署郎中/校尉受赇纵盗/以仇人代/瑄辨雪/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

D[解析】“郎中”为官职名,作为专有名词,其后应停顿,排除A项;“瑄辨雪之”作为一个句子,前后需断开;“外郡”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排除B、C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常在“迁”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来区分。

B.景泰为年号,自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创始年号为元狩,此后形成制度。

C.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D.太子少保,是负责教习太子的官职,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都曾被加封过这一头衔。

C[解析】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英宗复位的情况下,主管官员召周瑄回去,但是他却以自己还未尽到责任为理由,没有返回。

B.周瑄心系百姓,当凤阳等地遭受饥荒时,上奏发放粮食用以赈济,不久,升任为南京刑部尚书。

C.安化人孔文英在复审妖言案时,根据是非曲直,只将首犯和从犯各一人判罪,后与周瑄并称为长者。

D.有一年夏天发生瘟疫,周瑄释放被囚禁的所有犯人,并且随时召这些犯人回来,结果没有超过期限的。

C【解析】A项主管官员请求召周瑄回来,但是英宗没有听取:B项不是“不久”,而是“很久”;D项,应是“释放所有被囚禁的罪轻的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举荒政,先后振饥民二十六万五千,给牛种各万余,奏行利民八事。

周瑄大力推行赈济救灾的政策,先后赈济了饥民二十六万五千人,供给牛和种子各一万多,上奏实施有利于人民的八件事。(举、振、荒政、牛种、句意各1分)

(2)为御史时按黄岩妖言狱,当坐者三千人,皆白其诬,独械首从一人论罪。

孔文英担任御史时复审(或审查)黄岩的妖言案,原来判处犯罪的有三千人,都辩白他们受到的诬陷,只拘禁首犯和从犯各一人,并判处罪行。(按、狱、当坐、辩白、首从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后庭宴

无名氏

千里故乡,十里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①知我销香玉。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②。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

注:①菱花:指镜子,因古代铜镜背面花纹多作菱形。②清江曲:指清江之曲折处,即故乡所在地。

8.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赏析。(5分)

词的下片前两句实写,(1分)词人看见燕子双双归来,触景生情,倍感孤独。(1分)后四句虚写(1分),词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去,曾经的清江曲歌舞升平,而今“断”且“零”,心中无比惆怅;词人沉浸在往事的悲伤中,仿佛看到绿荫覆盖,万树低迷,残红遍地的暮春之景。(1分)虚实结合,将一个思念故乡,万分孤独的游子形象刻画得细腻感人。(或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万分孤独,深切思念故乡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全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①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情。(1分)“千里故乡,十年华屋”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乱魂飞过”表现了词人欲跨越重重险阻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再看到“双双燕子归来”更添异乡人的孤寂愁苦之情。(1分)②对年华消逝的伤叹之情。(1分)“眼重眉褪”“销香玉”写出眼睑下垂,亦无心画眉,眉色渐褪,显出衰老之色,表达出词人对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1分)③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1分)“断歌零舞”一句写出曾经的华屋歌舞升平,而今记忆却断续、零星,故乡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词人万分伤感。(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后庭宴

千里故乡,十年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知我销香玉。 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

杨慎将其定为唐人所作,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如果给它拟个题目的话,似可名之为春暮乡思曲。

它是从对故乡的怀念写起的。千里故乡,十年华屋。风格凝重,内涵丰富。虽似平平道来,但从其对空间和时间的特殊强调上,足以使人体会到主人公内心潜在的感情湍流。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已是难以为怀,而长年如此,略无改观,则痛苦尤甚。正见出主人公对故乡、乃至对过去生活的深深怀念。

既然对现状无能为力,那就只有借助梦境来实现愿望。于是有了第三句:乱魂飞过屏山簇。古人认为做梦乃是灵魂出游,而作者特别交待了乱魂必须飞越床前曲折如重山叠嶂的屏风,则是暗示了会合之困难与心情之迫切。屏山簇又暗示着返乡途中的千山万水。攀魂以乱字来形容,也形象地刻划了梦境所显示的特定精神状态。而这梦的纷乱内容,则无疑是故乡或华屋的种种难以忘怀的往事。它以浪漫的手法,拉平了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也铺垫了全词的抒情基调。

展开余下试题第四、五句极力渲染思乡之苦: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知我销香玉。眼重,指佳人老去,眼睑下垂。眉褪,指其无心修饰,往日眉上所画颜色已经消褪。菱花,代指镜子,因古代铜镜背面花纹多作菱形。发李白《代美人愁镜》:狂风吹却妾心怨,玉筋并堕菱花前。以对镜写闺怨,与此相近。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这种情景,当然会给眼重眉褪的主人公的心灵带来巨大波动。然而,她的不胜春,决不仅仅是国为伤叹年华的消逝,而主要是她不能返回故乡华屋使然。既然她不能不想而又只能空想,那么,孤独和寂寞便会时刻缠绕着她,她又怎能不愁损憔悴乃至于销香玉呢?可是,这一切,故乡华屋中无人知道,漂泊在外更没人同情,只有镜子才知道她怎样忍受着巨大的心灵折磨而日渐消瘦的。这样,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态便被形象地提示出来。

下阙头二句,承上申足主人公的孤独感。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这种对比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虽常见,但作者用于此处,仍有其新鲜的生命力。首先,燕子是成双成对的,而主人公却独在异乡,这是第一层;其次,燕子的旧居,就是主人公客居,燕子年年回归旧居,而主人公却长年漂泊,这是第二层;再次,回到旧居的燕子,双双呢喃,非常快乐,而客中的主人公却只能在幽独之中,承受燕子的嘲笑(如果它们也会嘲笑的话),这是第三层。从这多层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也许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把握是多么准确。实质上,这二句与前面眼重二句所表现的感情是完全一样的,作者所以反复言之,是因为非如此咏叹,便不能充分表达郁结之情。在整体效果上,这两句增强了抒情厚度。

接着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两句,又从现在回到过去,体现了故乡华屋的今昔盛衰。清江曲,指清江之曲折处,即故乡所在地。歌舞,是过去华屋中的生活情景,而断、零的交待,则指千里外,十年后故乡的巨大变化。主人公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往日的种种欢乐,犹如一场春梦,转瞬无踪,只剩下怅惘的追思,时时牵动着她无穷的遗恨。行文至此,感情哀婉沉痛,表达了主人公浓重的羁旅之感和思乡之情。同时,又呼应开头,突出了千里和十年的份量。

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当主人公内心情思绵绵不能自己之时,作者却突然推出一幅画面来,这正是前人所重视的以景作结。从色彩上来讲,全词都以淡色为主,唯独这两句浓墨重彩,这前后的鲜明对比,无疑是与主人公感情的不断加强加深加密结合着的。不过,那绿荫覆盖,万树低迷,残红遍地,一片凋零的暮春景象,却并非主人公客居所见,而是想象,是虚写。春天快要过去了,沉浸在对往事的伤感中的主人公,仿佛看到了故乡那熟悉的景色。这景色每到暮春,总是如此,而那魂牵梦绕的华屋,却已是断歌零舞,无复旧貌。作者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对比,真是寄托着刻骨铭心之痛。作者从自然界的大千景色中,只选取绿低迷和红扑簌这两个意象,仍同前断、零有所联系,这里面有着一种明显的心理暗示,见出作者对盛衰之感的无限流连。另外,末二句本身的色彩对比也很有特色。扑簌,即朴樕的异体。《毛传》:小木也。引申为小物,词中指凋零的残红。暮春时节,叶盛花落,大自然以这种独特的标志将事物的消长关系提示出来,而作者则把这一直观的视觉感受,转化为一种细腻的心理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沉追惜。

后世许多作者都受到这位无名词人的启示,将红花、绿叶的对比提炼为一种对暮春的形象表现。如唐代的韩琮,他笔下绿暗红稀(《暮春浐水送别》)的描写,突出了色调与数量的对比,与这首词有着直接渊源,而宋代词人李清照,更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此意境概括为绿肥红瘦(《如梦令》),使它与大自然的这一现象一样,使人永远具有新鲜的感受。不同的是,这位无名词人是以枝头与地下相比,意在表现一种结果,而韩、李则以枝头互比,重在提示事物的变化,显然,后者在对这种手法的借鉴中又有所发展。从词中所表现的情事看,它很可能出自一位贵家歌女之手。由于某种巨大变化,她的生活道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流落远方,感旧情深,便谱写了这首春暮乡思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 ▲ , ▲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2)杜甫《春望》中“ ▲ , ▲ ”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感时伤事的悲伤与惊骇。

(3)李商隐《锦瑟》中“ ▲ , ▲ ”两句,表露出往事已逝,无穷怅恨早已产生的感受。

答案:(1)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笔在答题卡上在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后的括号中打勾。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玳瑁

鲁 彦

(1)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2)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3)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4)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5)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6)“玳瑁,这里来!”

(7)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8)“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9)“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10)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11)“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12)我们弯过头去看,它 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13)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14)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15)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16)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