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背影如此悠悠----教育教学反思

阅读:339  2015-10-04

 时光背影如此悠悠

《背影》的文字十分朴素,朴素得让人觉得不朴素;《背影》的情节十分简单,简单得让人觉得不简单。它有朴实无华的笔触,有深沉凝重的叹息,有精巧独特的构思,有细腻传神的细节,读来字字叩问心灵,总令人在默然间潸然泪下。因此,一直觉得《背影》一课,有来自“名篇”的难度。敢于挑战《背影》,来上公开课的人,一定是大胆而有超越精神的人。前几天,我做了一回胆大人,在40分钟的课堂上留下了师生难忘的唏嘘感叹,泪水涟涟。今天乘坐“安康市名师大篷车”来到白河,又相遇一位挑战者,汉滨初中的张老师,不同的是,今天,我被标榜为“专家点评”的角色,在席下做听者.观者.思者.评者,应该说是别有一番轻松的,却总也没能感觉出一丝轻松,因为苏院长说过“研究型教师不仅知道如何去教,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去教。”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与研究型教师的距离还遥遥无期呢。不过,言为心声,无关乎高大上的理论,无论能否“上得了厅堂”,都要豁出去了,常“下厨房”也总积累了些经验吧。

这节课中,张老师如一位有心的摄影师,捕捉亲情的各种镜头,有细细的感动盈在我的心间。

这份感动来自于:

一、 有饱含深情地情感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她有着饱满的热情,从朗读引导,从过渡衔接,从深情点拨的细节中都能看的出她想要达到情动于衷,行诸于外的效果。

二、 有灵活机智地漫谈引入。

以“儿子眼中的爸爸”导入新课,从听大家聊聊感受开始,到内容整合说背影的“几次提到背影?这四次背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背影?”,再由“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的思考过渡到关键段“望父买橘”,在这一段的视频欣赏和文字赏析之后,引导学生漫谈“儿子能理解父亲的深爱吗?”这个话题,整个过程中问题简单,谈话轻松,可以说环环相扣。

三、 有循序渐进地无痕驾驭。

课堂上最能显出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应该是课堂内容推进的无痕,巧妙不死板,不僵硬,张老师的教学流程组织是循序渐进的,有梯度,有层次,由浅入深,牵了学生的手,走的自然,不知不觉在前进。

四、 有质疑思考的大胆激发。

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提了几十年,到现在学生还是“主”不起来,关键的症结点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想实现师生牵手,教师必须先放手。要“适时的退”。这种退是有计划地退,是有目的的退,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进而退。这节课老师牵了学生的手,不过,老师又在适时的退,表现在善于鼓励学生先入为主,以发问制造契机,“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疑惑?”这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扣点还是很准的,问题也很有价值,这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 有总结升华的情感延展。

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文章风格和问题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得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文本的研读,还是情感的升华,都应该以文本为中心的。在课尾,老师总结提升悟亲情,拓展在生活中说亲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渗透其中。

这样一篇饱蘸深情的文章,课堂上一定有一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流淌着动人的情感河,而在今天的课堂上,似乎缺少了一些这样的共鸣和感动,不一定说泪盈满眶,但至少是情聚心中的。我想,原因出在主题探究上,只仅仅局限于父爱的话题,薄而浅,文章不只是父爱的浓郁,还有父爱之深重,父亲羸弱的肩上承受着无比的沧桑和艰难,有老境颓唐的落寞,有生命垂暮的担忧,有子未成家的牵挂,有家境惨淡的辛酸,有亲人去世的悲痛,有事业落差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毅然决然地要为我买橘子,以此来寻得为父者的安慰和欣慰,在父亲眼里,孩子尽管二十岁了,依然是长不大的孩子,于是,买橘的细节便成了儿子理解顿悟父爱的转折点,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再健康,一个有力的臂膀不再有力,不仅感叹生命之轻,而且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于是读到父亲的来信,又禁不住泪眼模糊,孝子之痛也在泪光中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还有诸如板书太过单薄,学生所提的问题只有发问没有回应,黑板上板书的小组加分最终没有结果等等一些注意的细节。

其实,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堂好课,尤其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自古以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各方诸侯各显神圣的今天,我觉得一定有一种东西值得坚守,它也许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亦或是一种教学行为,一种教学导向,程少堂老师说,语文味是本真,王君老师说语文要活力青春,赵谦翔老师说绿色语文,纯天然无污染等等,名师大家之谈总是高屋建瓴,深刻透彻而又通俗易懂,在众星光辉的照耀下,我也弱弱地想,语文课堂首先一定是语言渗透的原汁原味,其次是形式呈现的健康状态,最终是留下语文课堂之外的情趣之妙,要么情满于山,情溢于海,要么妙趣横生,相映成趣,要么闲情逸趣,知情识趣。我想,给自己这个导向,该不会有错吧。

朗读让人不再纠结

这节课书声琅琅。

变读,猜读,细读,品读,精读,反复读,重点读,揣摩读,读的畅快淋漓,真是一读解千疑!似乎好久没有这样忘情了的读,读的浩浩荡荡,此起彼伏!真是快哉!

为何有如此令人拍手叫好,激动万分的朗读?

因为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也因为茨威格的妙手之笔!

初读,这位“天才的灵魂”的“寓所”——相貌,竟然是那样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陋”。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胡子:“卷起的滔滔白浪”;须发:“热带森林般茂密”,开头精彩的描写让人再也忍不住要以最快的速度,走进这位天才人物,窥探这位天才人物的内心。

再细读,托尔斯泰的面相,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总而言之,他长相平平,满脸的忧郁.愚钝和压抑,甚至丑陋可憎,俨然一位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俄国大众的脸。然而,这位天才人物却是俄国人民的代表,是精神世界的领袖。他的仰慕者除了在内心用“尊贵.轩昂.伟岸.天才”来塑造他的光辉形象以外,还不远万里.蜂拥而至,诚惶诚恐地要一睹尊容。结果,带给他们的自然是惊讶.失望.无尽的尴尬和懊悔。

展开全文阅读

读至此,茨威格那细腻.生动.满含激情和震撼力的肖像描写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寻。就在人们满心的期待.渴望即将化为泡影的时候,“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来,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如“穿透了伪装的甲胄”的枪弹。那目光可以把“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赤裸裸的真相。这时,茨威格经过层层蓄势,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之后,在千呼万唤.云开日出中,让我们透过那“黑豹似的目光”,如愿以偿地洞察了托尔斯泰那天才般的伟大灵魂。

品读具有磅礴气势的比喻夸张,让人边读边对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充满了新奇的无尽的想像。仔细的品味.解析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句子,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那“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似乎述说着托尔斯泰那滋养丰富.生命涌动的无穷智慧,那“天父般的”“颇有长者风度”的大胡子,似乎暗示着托尔斯泰那博大仁慈.包容一切的胸怀,那“田野村夫”般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似乎浸透了托尔斯泰那甘愿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而救世的痴情和执着,那锐利而神秘.冷酷而忧郁的目光,分明昭示着托尔斯泰那解剖社会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师的卓越才华。

“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则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尤其是对于这样长篇课文,这样语句堪称一绝的描写,在犹豫纠结不知如何突破的时候,唯有从朗读下手,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味去揣摩去心领神会。

学生的热情才是我最好的奖赏

“真是遗憾,今天没去听你的课,听大家说你的课简直是perfect!”这次名师大篷车活动安排的紧锣密鼓,刚下楼走到场院,一位热情的女教师笑颊粲然地对我说。“不不不,问题很多的。”“真的,他们说听你的课真是享受。”她极力显出真诚。与她攀谈,得知她是教历史的,能这样袒露自己对别人的欣赏,也是有一定胸怀的。

但,说实话,课一定是存在问题的,没有哪节课是perfect,我很感激诸如此类夸赞的好意,有时候,越是听到大家的溢美之言,反而越发地思考地精细,前前后后一定要仔仔细细地再回放个好几次,究竟是哪里的好呢?又究竟还有哪里的不好呢?这样的欢喜更催生人的不安,唯恐一丁点瑕疵晃了听课人的眼。

从这节课的准备来说,这真是有悖于我的工作风格。往常,每上一节公开课,就会有几个深宵灯火陪伴的夜晚,无论是教学设计.学情考虑.还是环节过渡语.预设中可能的生成等等都要充分地斟酌设想,以备胸有成竹。而这次,一是因为此课上过一次公开课的,二是因为手头很多临时性安排的事情一股脑儿云集在一起了,实在没有抽出多少时间详斟细酌的,出发时,草草的收拾东西从学校直奔车站,以至于连语文课本都忘带了。原打算奔到目的地之后,能安心地钻研了,谁知,这是名师大篷车第一次走进乡镇,镇子很远,山里气温偏低,越行越冷,温差太大,又加上晚上七点多才到,肚子不争气地疼痛起来,开始微痛,继而剧痛,痛到脸色煞白。这一路,没怎么敢与大家聊天,坚持忍受着,怕大家看出,坏了大家盎然的好兴致。直到晚上十一点,轮番进攻的滚烫开水才缓解了我的疼痛,房间里空调有些无力,依然是凉意习习,我和玉玲两人也懒得梳洗了,卷着被子缩在被窝里。

明天的课啊!我还没来的及细想呢。

灯光有些暗,翻出教学设计,发现是真的如于漪老师所言,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一辈子还在学教语文。这节公开课曾经在阳光师训活动中上过,陕西省教育学院的贺老师曾经就此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记得他说,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一个老师就是语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是至关重要的。那就从这一个出发点来思考吧,这节课我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

潜心思考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不小心快到凌晨一点了。

还好年轻,第二天没有被大家察觉出一点昨日疼痛煎熬的迹象。走进课堂,孩子们真够热情的,班主任邓老师是位年轻朝气的美女老师,看得出,学生深受其影响,一个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很喜欢看到这样,山里的孩子眼睛里透出火一样的激情和水一样的灵动。我全身心地放松了自己,感觉自己是一位麦田的守望者,眼里是一波又一波的靓丽金黄,学生的情绪带动了我,课堂上的我觉得有无比的轻松与随意。

这帮孩子真够炽烈的,铃声一结束,大家伙儿风一般簇拥过来,找我要qq,几个胆大男孩子更是嚣张了:“老师,我们刚才看你的u盘里有拉丁舞文件夹,你会跳拉丁舞吗?给我们秀一个呗!””噢,噢……”掌声瞬间如潮水般雷动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前排的几个小个子已经开始挪桌子了,盛情难却啊!被逼无奈的我只得应了大家的热情,教室里又一阵花团锦簇般的热闹,欢呼声此起彼伏……

请放心,我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已是下午六点了,评课还在继续。

这样从早做到晚的生活,我早习以为常,并未觉得一丝劳累。早上听了三节课,下午一点钟开始,就是我的专场了,呵呵,上一节公开课,做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再主持一个半小时的校本研修之观课议课活动。高新一中的贺校长曾经自嘲着说,自己是个人来疯,人越多越是投入越是有激情,其实我蛮同意他的观点的,因为我也是个这样一个人来疯,有气氛就有热情,有热情就忘记了疲惫。

这次评课,大家的发言面儿铺的很广,但是实质性的内容有些模糊,还是缺乏深度思考,多半是夸夸我们这“草根名师”的课堂有多么多么的耳目一新,值得认真学习,再对于前面做课的年轻教师提出了一大堆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太喜欢这样的对比,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有勇气与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同台竞技接受挑战,就已经值得嘉奖了,我在评课稿中密密麻麻地圈点批画了好多处,正准备做个总结点评。这时候,有一位个子高挑.言语利索的年轻女教师蹭的站了起来,她显得有些激动,脸微微有些泛红:“邱老师,您的课让我特别地感动,大家说的很多我就不多余了,我只想问一下您有个字的笔画是怎样写的。”“哪个字?”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她,说实话,心里是有点发虚:难道我写错了?“就是炮制的制字,您到底怎么写的?”她显得有点咄咄逼人。“我是这样写的。”众目睽睽之下,我边说边走向黑板,小心翼翼地写出了“制”,笑着望着她,“我写错了吧?”她离开座位,三步并作两步走向黑板,刚劲有力地挥舞着一个醒目的“制”:“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您分割成了两半!”“谢谢您,谢谢您,您是我的老师!我一直是这样写的,竟然错了好多年了啊!”我佩服女孩儿的直言,情不自禁地向她表示真诚的感激,在场的老师们听到我的话都爽朗地笑了。

会议结束后,我在笔记本上练写了不止二十遍,越写越疑惑:怎么从来没有察觉出这个明显的错误呢?疑惑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笑了,总不至于把错误的源头归咎于我的启蒙恩师吧。说句安慰自己的话,今天在会场上虚心接受,真诚地承认错误的态度还是值得表扬的,久经沙场的磨练,年轻气盛地棱角已被磨得光滑了许多,内心里纯粹地感激,外表上坦然地平静,连自己都觉得自己都成熟了不少呵。 

   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是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或者是不出现任何失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老师,不可能不犯错,但是却不能重复犯错。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均有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常思己过,善取教训,是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展开余文

 我想起了毕业那会儿,刚走上讲台,肚子里只有半桶水格挡,心里虚地发怵,怕指出问题怕看出纰漏,就如今天那位年轻的女老师,满面通红地面对大家直言不讳地挑刺,如坐针毡,看得我都为她紧张,其实,放开了眼界,放宽了心胸,经历了大浪淘沙,凄风厉雨,也就见怪不怪了,唯有如此,方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坐在那里,接受众宾团坐的批判,虚怀若谷,也唯有如此,方能淘沥出成长路上硌脚的沙粒,走的坚实长远。

 想到这里,有点后悔的是,去年安康市赛教时,有个老师抽到了蒲松龄的《狼》,课堂上出现了几处语法性的错误,赛后很想去提醒她,与几个评委商量了一下,最终我这个评委组组长还是因为迫于赛场的严格规定怕担责任而放任了她的错误,不知后来她的课堂里有没有再次出错。

 吃一堑,长一智,是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积累,是跌倒后爬起来的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会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了。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只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就越好。错误,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会在错误中成长。  

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自然也会有失误之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圣贤之人,自己犯错.偶尔有失误之时,也不要遮遮掩掩,一带而过,惟恐失了自己的身份。其实,只要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那将更是学生的表率,学生也将更加信服与你!只有放下尊严,你才会拥有更高的尊严!

“我们有时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美德中学到的还要多。”权且用朗费罗的这句话做结,既提醒自己,也提醒我的同行们。

季先生和他灰黄色的童年

在上《我的童年》之前,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大师,他是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我给学生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算是卖了个关子,或者说是铺垫一下,今年新教材选入了这篇《我的童年》,与胡适的《我的母亲》安排在同一个单元,其文章风格都是质朴自然,真情实感,如同拉着家常,聊着往事,读来却最能进入人心,所谓“最高境界是最朴素的”,大抵就是这样吧。我怕学生们对季老陌生,所幸他们中有记得小学教材中学过先生的《小苗与大树的说话》。看来,是我多虑了。

其实,我是以自己的多虑而去衡量学生的,因为惭愧,季老的文章我读之甚少,只知道他的《永久的悔》,聊得是离开故乡和母亲的一段记忆,恰巧在《我的童年》结尾处也有所流露,“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我想,学完这篇文章,我得给学生推荐他的《永久的悔》。

《我的童年》开头一段“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让我轻而易举地确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大家的童年是什么颜色的?孙贞静深情地说:“我的童年是一片金黄色,每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时,老家的院落是一天中最温暖最热闹的时刻……”李琦琦说:“我的童年是五彩的,有生机勃勃的绿,有热情亢奋的红,有自由快乐的蓝……”朱代昊说:“我的童年是白色,因为身体太弱,所以大多记忆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这个年龄的孩子童年自是绚丽的,然而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灰黄色”,灰黄色是一种怎样难以言状的感情汇集,让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展开了一片灰黄色的天地,那里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笼着一层无奈和悲凉。

他的童年为什么是灰黄色?

在朗读中我们的感知不会困难:

社会背景——混乱的;家庭状况——最穷的;父辈生活——艰难的;童年饭食——艰苦的;开始人字——没有书;伙伴命运——没出息。

这样灰黄色的童年,让人回望的双眼是朦胧,可是作者却说“尽管后来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句话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若干年后再提起笔写童年,又有哪些让自己永远惦念割舍不去的情感呢?

   在字里行间来回揣读,我们读出了一份对于故乡一份深情的思念,对故乡的人情一份温情地怀恋;对那段苦难岁月给予我激励鼓舞的最真实的感激;对小伙伴们摸虾.玩水.打枣.捉知了的一份追忆的甜蜜;对父辈艰难辗转生活的一份心酸苦楚……尽管,童年是灰黄色的混沌模样,但是童年记忆里那些最初最真最朴素的东西,也将成为作者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它们仍然饱含着温度暖着一颗心。

 

柯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