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

阅读:383  2015-05-13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一大难点。每年的中考作文往往会出现作文叙述描写抽象空泛。语言干瘪,没有文采,行文不够丰满。少真情实感的流露等这样的通病。学生面对平时的作文练习也会叫苦不迭,究其原因,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的引导,导致作文的指导、训练失去了有序性,针对性。就像是一次旅行,向导没有为游客指明道路,介绍景点一样,游客不知选择哪条路,从何处入手欣赏风景。本文即从五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观察  阅读  摘抄  写作  评改  写作能力   

     

作文难,难作文。每周的作文课上,常常是唉声叹气,怨气不断。学生绞尽脑汁,拼命往外“挤”作文、“凑”作文。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怎能写出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味的督促甚至“逼迫”学生写作文,自己为他们做了什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写作欲望,使之能够爱上作文,爱写作文,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探究,我发现其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下面就谈谈这一段时间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实践证明,无论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内容材料都来自观察。“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海张五的形象。为什么读者能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思考,才把这一角色写活了。而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不外乎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例如:留意身边同学的言行,勤奋好学的,调皮捣蛋的,乐于助人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留意身边的环境,校园里的,街道上的,家里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留意景色的变化,春夏秋冬的,雨天晴天的等等。但观察不等同于“看”,它比“看”的内涵更为丰富,要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心想……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获得和观察习惯的养成。在这样全面细致的观察中,还要教给学生抓住观察的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人就要抓住人物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观察自然景物就要抓住它们的形、色、味、声等方面的特点;观察物品就要抓住物品的质地、用途等。将这些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每天一小记,三五句话也可,二三百字也可。这样,学生就能积累较多的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二、阅读

引导学生读经典,读佳作。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词汇等的积累,想写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精辟的阐述了“读”与“写”的奇妙关系。说明想要积累大量的语汇,想要培养流畅的语感,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多朗读文章。课本上的文章是最好的最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章,“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其字词准确,语法规范,语句生动形象,文段精彩,逻辑性强。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刊物供学生阅读,像《中学生作文》、《读者》、《意林》等,这些刊物贴近生活,很多好的语句语段都成为了经典。甚至于好的歌词,经典的电影对白等都可以拿来读。光看不行,要读,大声的读,我每周特意开辟出一节朗读课,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文章中的美,读出语段中的意。随着学生读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也越来越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提高,好词好句在作文中也不断出现。

三、摘抄

引导学生多摘抄,勤积累。光读是远远不够的,读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模糊起来。综观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无一不是在积累中完善自我,取得成就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字数达七、八百万字。他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做的卡片竟达两万五千多张,而且每张都是他亲自一字一句摘录下来的。由此可见,摘抄是进行作文积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鼓励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语段。但摘抄不是胡抄一气,而要有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单元,就指导学生摘抄描写自然景物的片段。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的单元,那就指导学生摘抄写人记事类的片段。摘抄不能只停留在“抄”的阶段,还要“赏”。针对摘抄到的文章的语句,要求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赏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再次学习的过程,将优美的语言,写作技巧刻画在自己头脑中的过程。此外学生还要结成摘抄小组,互通有无。总之利用摘抄本进行积累时,对精彩内容进行分类、归纳、赏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提炼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在作文时所应用的语言。这样常年累月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摘抄资料,在每周的写作课时,总有同学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为自己的文章增砖添瓦。

四、写作

1.引导学生仿写、改写。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地经验。”所以,对于学生写作,我们可以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写作特点,弄清文章的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例如仿写胡适的《我的母亲》写一篇《我有这样一位母亲》,将高尔基的《海燕》改写为剧本,仿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一篇《大厂的----》等。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触发内心的共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往往会写出奇思妙想的文章。

展开全文阅读

2.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书写真情。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高兴、兴奋、忧郁、感伤会时时涌在心头。这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日记体、访谈录、书信体、也可以写小说、散文、诗歌等,要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倾诉心中的感受。在文中一定要使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要把成长的感悟深刻地揭示出来。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抒写个人心声,我们情真意切的抒写,让情感的涟漪,真实地再现我们人生的体验。平时可以鼓励学生从日记、短评、随笔这些较为随意性的文体入手,随时写出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量少作硬性、统一性要求,由此慢慢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批改

只有发现不足,认识不足,才能改正不足,获得能力的提升,所以作文的修改与讲评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

对于字词句的错误可利用多媒体进行修改与讲评。利用Word的中文自动校对功能,学生习作中用错的字词句就会用波浪线标出,作文中的语言错误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结构、立意、取材等方面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评与修改。一般可采取教师集中批改作文。完毕后,就全班较为集中、典型的问题加以讲评。但这种形式看似合理,可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兴趣,效果并不理想。在这方面,我采用全班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这种方式是学生自我感悟,互相提高的重要途径 。通过互评、互改,调动学生对写作认知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直观的觉察他人以及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自觉地改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茅盾,《创作的准备》三联书店

3、《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赵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