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

阅读:1107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现代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

   一、小说的政治意义和宣传作用

   二、小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三、小说是作家的宣泄工具

   第二节、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1917----1927)

   一、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1)鲁迅的《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这十四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918年4月、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孔已己》1918年冬、《药》(华老栓、华小栓、夏瑜)1919年4月、《明天》1919年6月、《一件小事》1919年7月、《风波》(九斤老太、七斤、赵七爷)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轻自贱。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白光》1922年6月、《端午节》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鲁迅的《彷徨》共收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13篇,《祝福》(祥林嫂、鲁四老爷)1924年2月7日,《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愤怒谴责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这个封建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婚姻际遇也表现了她的悲剧命运,并揭露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对她的逼迫。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从表面看是祥林嫂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实质上还是由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思想对她的毒害所造成的。

    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使妇女失去家庭地位,被剥夺了自己的人格和意志,而祥林嫂自己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些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离婚》(爱姑、七大人)1925年11月,《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幸福的家庭>1924年2月18日,<肥皂>1924年3月,<长明灯>1925年2月,《伤逝》(子君、涓生)1925年10月21日,《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10月17日,《高老夫子》(高干亭)1925年5月,《弟兄》(沛君、靖甫)1925年11月,《示众》1925年3月,《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2月16。

   2) 鲁迅五四前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3)鲁迅仅有的一篇描写爱情的小说是《伤逝》,《伤逝》以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旧社会,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4)鲁迅的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坚实的奠基石”。

   5)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二、为人生派和艺术派的小说

   1)问题小说;目的是提出问题,进行思想启蒙。作家和作品是:

   冰心,《斯人独憔悴》、《斯人独憔悴》直接反映了"五四"学生运动。军国要人的家庭里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叛逆者,颖铭、颖石兄弟在南京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但身为军国要人的父辈却依然保持着压制晚辈的威严,他的一番震怒,就把两个血气之徒,禁锢在高门巨宅之中。四方是政府难以压制的学生运动,一室却依然存在着父辈压服儿辈的悲剧。这篇小说由于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传达了当时不甘被家庭所拘囿的新青年的苦恼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显示了冰心从家庭的窗口审察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冷心肠”青年何彬的转变,倡导“爱的哲学”。 

   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他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寂的"超人"。但是他的潜意识中还有爱的因子,当厨房跑街的禄儿摔坏了腿,每夜的呻吟声搅乱了他的理智时,这种潜意识便泛了起来。禄儿三夜呻吟的搅扰,搅得何彬"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幼年的往事,特别是怀念起慈母的爱怜,他梦见了母亲,梦见了花,梦见了繁星。在一种不自觉的爱心支配下,他拿出一张钞票递给程姥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几天过去了,禄儿凄惨的呻吟止住了,他前几夜的思想,一会儿就过去了。他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仍旧是一块寒冷的冰。但在他要调往别的局工作将要离开这里时,看完禄儿的信,捧着花儿,痛哭起来。接着,作者把笔触向深广处拓展,真切地展示出何彬性格变化的全貌--他那颗冰冷的心已全部融化,他彻底醒悟了:"我这几十年来,错认了世界是空虚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他彻底回归了:"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完成了从尼采哲学向"爱的哲学"的转化。

   庐隐的《海滨故人》是她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说,其中露莎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品写道:由于露莎出生时外祖母死了,便被母亲以为不祥之物而受到厌恶,饱尝了人情的冷暖。中学时期露莎和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等,都是人生问题的苦苦探索者。结果他们都有着坎坷的遭遇和不幸的结局:或远离故土到处飘零流徙,或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或先饱尝好友星散之痛苦后经受爱之熬煎,或未婚前有短暂的欢乐而婚后则发出所嫁非人的哀怨。那么“人生究竟是什么呢?”庐隐作品的回答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界事无一当意,世间无一人惬心。

展开全文阅读

   王统照,《沉船》、《湖畔儿语》。《湖畔儿语》描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十一二岁的小男孩陈小顺,从小失母,当父亲娶了继母后,在失业的打击下便跑到小烟馆去当侍候偷吸鸦片烟的苦役。而继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家里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了避人耳目,每到黄昏,便把小顺赶走。小顺来到湖边,在苇塘里游逛,忍着饥饿,去听蛙声和风声。待到夜深人静,他才踏着星光回家。作者强烈地感受到“这样非人的生活,现代社会下贫民的无可如何的死路”,由此,尖锐地提出了劳动人民的生计问题和儿童的命运问题,向社会发出了抗议。

   王统照认为“高超的纯洁的‘爱’(包括性爱在内)便是‘美’;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就是短篇小说《微笑》。《微笑》把"美"和"爱"渲染成近于神秘的魔力,它写青年犯人阿根在狱中被一位女犯人的微笑"超度"了,因为她的微笑是对于人类及万物的广博的爱。这微笑竟像魔法一般使阿根出狱后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这位女犯人心中本来并无爱,只是因为病中受到教会女医生出于基督教义而救死扶伤的行动的感化才转变的。因而爱的源泉最后在于宗教,小说中作家借一位饱经世故的老犯人之口,指出世上"人人都是骗子"。此话说明作家不满于社会的混浊,又无力去改造混浊的社会,所以希望用爱与美来改造这世界,希望它能有一股神力,把人类都超度到理想的王国中去。

   许地山,《命名鸟》,讲述仰光一对青年男女--世家子弟加陵和俳优之女敏明因爱情受到家庭反对,遂双双携手投湖自尽的故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戕害,但作者又受佛教经义的影响,让敏明在梦境中看破尘世儿女之情的虚伪和易变,追求"六根清净",想到人生的彼岸寻觅一方净土。他们最终选择的归宿:从容携手共涉湖水,"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

   《缀网劳蛛》是早期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马来半岛。主人公尚洁是个童养媳,因不堪婆婆肆虐,靠着长孙可望的救助,来到了马来西亚。同居以后,长孙可望便怀疑尚洁不贞,并在一次极大的误会中刀伤了尚洁。尚洁后来蛰居马来半岛西岸的土华。三年后,长孙可望被牧师感化,到土华来请尚洁回家,一对冤家终归于好。后来,长孙可望自己到海岛偿过,尚洁也不挽留,安闲宁静,泰然处之。她这样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尚洁的这种“听其自然”的人生观,显然含有宗教容忍、宽恕等消极成分,但尚洁不停补缀破网的努力,也含有人生不断进取的积极意义。况且作者早期的作品多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也是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的另一种探索。

   另外还有;汪静熙的《一个勤学的学生》,俞平伯的《花匠》;

   杨振声的《鱼家》、《贞女》;

   《渔家》描写了渔民悲惨的生活;

   《贞女》写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被逼嫁给一个木头牌位,最后绝望自杀。

   《玉君》,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玉君,面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和封建军阀之子的威逼,于痛苦绝望中萌发出反抗意识,终于和家庭决裂,“跑到社会里,自己去造生活”。

   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这篇小说是写一个“她”的悲剧。她出生在贫困人家,十五岁上被父母嫁到夫家。原因是她早晚是人家的人,多留一年就多破费一年的衣食零用。嫁到夫家一年,便生了一个儿子,不到半年死了。公公婆婆说她命硬,实在可恨。丈夫则觉得只要在赌场百战百胜就是死十个儿子也值得。此后,她的衣物被丈夫偷走当了赌资,并常挨丈夫、婆婆打。她逃了出来,别人都说她没有长进。她进了城当了佣妇,她觉得很舒服。后被发现,公公来、爸爸来,告知她的丈夫死了。回家之后被转卖到别家。他的愚昧的爸爸认为这是应当的。                   

   《潘先生难中》的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他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潘先生为了保全自己,他在处世中,自私庸俗、没有原则是非、逆来顺受。这种性格特点,是一种灰色卑琐人生的反映。

   《倪焕之》是第一部反映“五四”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被誉为是“扛鼎之作”。其他人物金佩璋、王乐山、蒋冰如等。 《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和巨大影响。主人公倪焕之,是个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同辛亥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他最初把救国的“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真诚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理想教育”来洗涤尽社会的黑暗污浊。他还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一个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然而,严酷的现实生活,破灭了倪焕之的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不但在教育事业上多次碰壁,而且家庭生活也远违初衷。婚后的金佩璋,沉没在琐细的家庭事务中,对于前途、理想、教育、书本都不再有兴趣(作者在这里实际上写出了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习惯力量给予妇女以多么深重的影响),这使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寂寞和痛苦。五四运动到来,大批倪焕之式的知识青年被卷入革命浪潮里。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作品主人公开始把视线从一个学校解脱出来,放眼“看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五卅”和大革命高激期间,倪焕之参加了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革命,然而人物的这种转变毕竟只是初步的。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倪焕之并未象王乐山那样坚持英勇斗争,却是脆弱地感到“太变幻了”,竟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主人公的这种结局,实际上正是对一切不能与群众真正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鞭打。

   《多收了三五斗》也是名篇。

   2)乡土文学:作者不再热衷问题小说,写作者熟悉的乡间村镇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

   许钦文的《石宕》渲染一个“石葬”的悲凉氛围,“石”是整部小说的主题词。就“土性”意义而言,“石”也是一种土,而且是更坚硬的土。在一次采石劳作中,突遭山体坍塌,有几个石匠被埋在山石中了,他们的凄惨的呼救声从坚硬冷酷的山石中传出,外面的妇孺们则是一片无助的哭号。而一茬又一茬石工仍在前赴后继重复着这种明知险象环生却又不能不冒死为之的艰辛劳作,小说中那群坚硬的石工组成了中国新文学中极其醒目的浮雕群像。

   《疯妇》揭示了时代性、社会性悲剧。城市的商业经济开始波及江南乡村,不仅双喜离乡到上海酒店当学徒而且河中来了“放纸船”,双喜大娘不再是织布妇,而是去褙锡箔了。这就造成了婆媳两代人的隔膜,婆婆叹息自己的织布手艺后继无人,对媳妇总是不顺眼,终于逼疯了媳妇,小说深沉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陈规陋俗仍旧不变的乡村社会悲剧。

   许杰,《惨雾》写农村的械斗;写玉湖和环溪两个村的村民为一块土地而血腥械斗,作家以粗犷的笔调写出令人“寒栗”的械斗场面,既写旷野的火拼场景,又写街头的恐怖气氛,刀枪闪亮、筑垒对峙的森森逼人氛围,把愚昧的壮勇和阴酷写得淋漓尽致。械斗的结局是,喋血者的鲜血早被酷热的太阳晒干,凝在石块上成了酱黑色;而楼头的新妇则面对日后的凄凉陷在无限的悲苦之中。许杰的《惨雾》被视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篇力作,原因之一在于他深刻地揭示了野蛮习俗与私有观念相结合所造成的血的悲剧。

展开余文

   《赌徒吉顺》写农村的典妻陋习。《赌徒吉顺》中本来勤劳节俭的吉顺,当他步入“建筑有些仿效上海,带着八分乡村化的洋气”的县城后,因抵御不了灯红酒绿的诱惑,终于染上了城市的腐化、赌博、酗酒等恶习。他只信奉一个上帝:金钱,所谓的“名誉”全被金钱踏在脚下,最后竟发展到了“典妻”去满足自己的欲求。这种地道、本分的农民向着金钱欲和商品化的转移,恰恰是对乡村文化在转型期所发生的“阵痛”。

   蹇先艾,《水葬》写惩罚小偷的陈规。

   鲁彦,《菊英出嫁》写南方冥婚的习俗 。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落后的文化心态总是在无知的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正缘于此,“宿命难逃”,“鬼魂脱生”这类被文化人类学家称为“原逻辑”的思维方式仍弥漫在20世纪的广大乡村。《菊英出嫁》描写了由上述心理造出的东方农村奇观:人死而为鬼也可以照样生长,和活人一样有婚嫁的要求。于是母亲为一个已死去十年、如今“正满十八岁”的女儿择定一个鬼婿,选好良辰吉日,隆重地举行婚配,

   《黄金》是代表作。作品描绘了一个在金钱的灵光笼罩下的炎凉世界。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家庭弄得安安稳稳”的小康人家,只因儿子在年终不曾汇款,这个安稳人家便在势利的村风中被播弄得摇摇晃晃了。如史伯伯到近邻串门,别人担心他借钱;参加婚宴,也以白发老者屈居末席;女儿在学校受笑骂,家犬在屠坊挨刀砍。在他例定摆设的祭祖羹饭的席面上,后生小辈横挑鼻子竖挑眼,“强讨饭”也蛮横耍赖,向他勒取现洋。更为可悲的是,连两箱衣物被盗,也不敢声张报案,怕人怀疑他假装失盗,不还债款。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从钱眼中观世窥人的乡村中人与人之间鄙俗、冷酷而可怕的关系。

   彭家煌,《怂恿》   《活鬼》

   台静农,《拜堂》,着重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偷偷买香表、蜡烛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故事。小说选材特殊,特别刻画当事人复杂心理状态与拜堂特殊场面、氛围,于民俗风情中,不仅表现了古旧乡村穷苦人黯淡凄楚生存状态,也揭示了他们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求生意志以及对命运苦苦挣扎。

   3)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自我小说”、“自叙传小说”)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可以称作“自我小说”,也叫“自叙传小说”。郁达夫的代表作是《沉沦》,除此之外还有《事苄小贰ⅰ恫墒丁贰ⅰ赌锨ā贰ⅰ睹CR埂贰ⅰ斗缌椤贰ⅰ肚锪返取

   《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知识分子“我”和女工陈二妹的生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这样的思想:①知识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底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②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

   《薄奠》是一篇直接指向剥削制度的血泪控诉书,通过知识分子"我"的眼力所及写一个人力车夫的不幸遭遇。作品中的42岁的人力车夫,家中有妻子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车主的车租,再加上奸商的趁火打劫,"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火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为了摆脱这悲惨的处境,他不顾一切地攒钱,为的是自己能买一辆旧车来拉以逃脱车行的重租。然而,这种脆弱的个人拼死挣扎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是徒劳的。当南下洼洪水爆发时,这个纯朴善良的车夫怀着无法实现的梦想,含恨离开了人世。

   《迟桂花》、《迟桂花》也是郁达夫身边小说的代表作,但却一改颓废低迷、忧郁的风格,刻画了一个秀美、善良,虽经过不幸婚姻却乐观、豁达的莲妹形象,并极力渲染这位处处散放着迟桂花香的女性令人倾倒的美丽和使人情欲净化的"魔力",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作品还充分展示了翁家山的迷人景色,"桃花源"式的山居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憧憬。

   冯沅君的小说《卷葹》集,其中的若干篇,主要取材于表姐吴天的婚姻悲剧。吴天是地主家的小姐,年青时,由父母作主,许配给另一家地主的儿子,表姐坚决反对,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是《隔绝》,它用书信的形式来表现女主人公镌华为争取恋爱自由向封建家长进行的抗争。为了阻止女儿的自由恋爱和逼她与财主的儿子结婚,父母把放假回家的镌华幽禁在一个小屋里。但她并不屈服,仍心系情侣,秘密地给他写信,回忆甜密的往事,哀怜孤苦的现在,控诉残酷的礼教,追求自由的生活,并且说服表妹为其送信,私约与情侣越墙潜逃。她在信中写道:“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不得自由毋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表现出五四觉醒女性的果敢和坚毅。

   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倪贻德不仅是中国早期西画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人物,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 倪贻德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23年加入了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组织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为该社后期重要的作家之一。美专毕业后的情感生活的真实性及画家的写作缘起,他在一篇散文中曾有过详尽的披露,这段史实却鲜为人知: “那篇小说(指《玄武湖之秋—— 一个画家的日记》),是写我正当在年青的时候,同了三个美貌的女学生,在那玄武湖上,如何相亲相爱,后来分别之后,有如何的思慕她们的一段想象。” 他还有《东海之滨》、《百合集》等小说集。

   郭沫若的《牧羊哀话》、《未央》、《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残春》、《叶罗提之墓》

   第三节、第二个十年的小说(1928---1937)

   一、鲁迅的《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是鲁迅的一部历史小说集,共收入八个短篇。

   《补天》1922年、《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1922年冬,取材于女娲"抟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的童话,描绘女娲进行创作工作时的辛勤和喜悦,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奔月》1926年12月、《奔月》题材来自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主人公羿曾射九日、除猛兽,因满地精光,只能天天跟乌鸦打交道。其妻嫦娥不满,盗食金丹,升入月宫。学生逢蒙也背叛了他,还想谋害他。作品刻画羿由于亲近者的叛离所引起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不灰心失望,赞扬了他的韧性战斗精神,同时谴责了贪图安乐的嫦娥和忘恩负义的逢蒙。

   《铸剑》(1927年)、眉间尺的父亲为暴君所杀,他为复仇,将头颅交给义士宴之敖者,义士设法复了仇,也献出生命。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反动统治阶级用屠杀政策来统治人民,人民就会用头颅来反抗这种统治,宁可同归于尽,表现了一种决不妥协的精神。

   《非攻》(1934年)、墨子是一个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杰出战士,他的思想基础是兼爱与非攻,为了正义事业,他坚持到底,毫不动摇,面对杀机毫无惧色,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和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空谈救国和搜刮民财的罪行。

   《理水》采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塑造了大禹这个古代圣贤的形象。

   《采薇》写伯夷、叔齐两兄弟因"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表面上他们是正直而勇敢的,实质却是迂腐和软弱,是对真正的现实斗争的逃避。

   《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关,他提倡无为,想依自然的规律立身处世以至于治理国家,但完全依循自然,则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了虚无主义。鲁迅称这种人是"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

   《起死》中的庄子更悲观消极,他提倡彻底的虚无主义,否定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这反映了当时对现实无能为力,对前途丧失信心的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以上三篇均为1935年12月作

   二、茅盾的小说

   1)《蚀》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又被称为“蚀三部曲”。

   作品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变革,刻画了那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和心路历程,即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作品对时代生活进行了广阔的描写,对复杂社会矛盾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披露。但是,由于受到作家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的影响,作品的基调特别是《追求》的基调比较低沉。

   2)《子夜》以一位民族资本家的悲剧命运,表明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社会的性质。《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子夜》的主要人物有吴荪甫、赵伯韬、孙吉人、王和甫、杜竹斋、屠维岳等。《子夜》全书的主线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林家铺子》借一家小铺店的命运,反映了整个国家经济破败的现实。

     《春蚕》写的是丰收成灾。主人公是老通宝。继《春蚕》之后的《秋收》和《残冬》,这连续的三个短篇,当时被称为“农村三部曲”。

   3)抗战爆发后,茅盾先后写出及时反映现实的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4)社会分析小说,“社会分析小说”指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剖析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理性分析色彩,并十分注重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描写和反映。《子夜》是“社会分析小说”最典范的杰作。

   三、巴金的小说

   1)《灭亡》是他的处女作。小说描写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

展开余文

   2)《爱情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连续性的中篇。小说通过爱情纠葛,分别写了三种性格的人物:优柔寡断的周如水,热情而浮躁的吴仁民,近乎健全的革命者李佩珠。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代表作。《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 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主要人物是觉慧、觉新、觉民;瑞珏、鸣凤;高老太爷、克明。

3)抗战爆发后,创作了《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寒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人物汪文宣、他的妻子曾树生。汪文宣忠厚老实、安分守己、谨慎勤苦。上司的刻薄,家庭的不睦,他都一概忍辱负重。结果上司解聘他,妻子背弃他,他自己在抗战胜利的日子走完悲剧的人生道路。曾树生的性格较为复杂。她爱虚荣,追求活得自由痛快,经不住生活的磨难;她爱丈夫,不乏善良温柔。她背夫弃子,只求救出自己是另一形态的软弱无能。汪母自私迷信,顽固地保守着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疼爱儿子,却苛待媳妇。她与曾树生的冲突,是两种不同文化教养的伦理观、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他们三人都是“好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和战时苦难的生活,毁灭了他们曾有的理想和抱负,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导致他们相互伤害。在性格悲剧、家庭悲剧的背后,实际是一出社会悲剧。

   四、老舍的小说

   1)最早的讽刺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赵子曰》写北平学生及公寓生活;《老张的哲学》则以一个北平近郊的小学校长老张为主角,复以一对青年的恋爱穿插其间。  

   《二马》,作者把二马放在英国环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老马、小马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剖析中国民族性弱点。老马是中国老派人物,人虽正派,但抱残守缺,他的人生哲学是“好歹活着吧”。他无所作为,一辈子未做过官却又是官迷,开口闭口以做官为上等。小马则是敢作敢为,富有进取心,具有面向潮流走向开发的个性。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小说对以老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批判。

   2)30年后,又先后创作了长篇《猫城记》;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写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械师在猫国都城的所见所闻,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社会(当时的中国)写照。作品借猫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对革命力量进行了不正确的嘲讽。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作品的基本倾向则是表达了对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的无情抨击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

   《离婚》,《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和几个科员及其家庭风波的描写。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科员们整天无所事事、勾心斗角。作品虽然描写的是点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的社会制度。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旧、凡庸的国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学,对这种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挖掘。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最杰出的作品。通过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主要人物是祥子、虎妞、刘四)

   〈月牙儿〉是代表作,写母女两代被迫为娼。

   3)抗战爆发后又创作了《我这一辈子》、《鼓书艺人》、《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从一个特定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走狗的卑污德行,更写出了北平市民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主要人物是祁瑞全、钱墨吟、李四爷、小崔;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

   五、沈从文的小说

   他先后发表过《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虎雏》、《边城》、《旅店及其他》、《老实人》、《月下小景》、《八骏图》。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20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作家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主要人物是翠翠、傩送、船主顺顺。

   六“京派小说”和“现代派”小说

   1)京派小说

   主要作家除沈从文外,有废名(冯文炳)、凌叔华、萧乾、林徽音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废名 短篇集《竹林的故事》,多写乡土,具有田园牧歌风味。短篇《桃源》、《菱荡》、长篇《桥》可作为代表作。《莫须有先生传》描绘的是京西城郊。《莫》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卞之琳评价说“是写他自己的‘狂人日记’,他对当时的所谓‘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自有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凌叔华 早年作品《酒后》、《绣枕》,其后出版了《小哥儿俩》、《花之寺》、《倪云林》等小说。融诗、画艺术于小说中。

   《绣枕》是凌叔华的代表作,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现代评论》第1卷第15期上。小说发表后反响热烈,曾受到鲁迅的赞赏。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深闺小姐,她长时间地在家中默默地精心刺绣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以便这位上层人物请客时为人赏识,企图达到别人纷纷来说亲的目的。但绣枕送去的当晚,却被醉酒的客人吐脏踩坏,最终丢给家中的佣人。小说以此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苦闷心境,描绘了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孤寂和忧郁的灵魂。小说笔调清淡透逸,人物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富于诗情画意。

   凌叔华把中产阶层家庭生活中温顺怯弱的女性、高门巨族太太们的精魂作为自己主要描写的对象。《中秋晚》便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中秋晚》描写了旧式女子幻想的破灭,为愚昧、迷信的旧式女子描画出一幅可悲的生活图景。敬仁和太太婚后第一次同过中秋,却接到电话,要敬仁马上赶到病危的干姐姐那里去。太太笃信"吃过团圆宴,一年不会分离",坚持要敬仁吃一口"团鸭"。敬仁嫌肥,又吐了出来,太太便不快。结果,因为迟了几分钟敬仁未能见干姐姐最后一面,回家后,夫妻发生口角,并打碎了供过神的花瓶。从此二人貌合神离,第二年,杂货铺典给别人,典当的钱一半被敬仁花给了两个姑娘和还帐。太太小产了个男孩,敬仁更嫌她。第三年中秋婆婆来了,不说儿子败家,却嫌媳妇笨,不能让儿子好好理家。当晚,太太独自躺到厨房暗自落泪。这年八月底,太太又小产;医生说是受了杨梅毒流了胎。到第四年中秋,只剩了太太母女俩,敬仁已不知去向,房子卖给别人,本已到期,是太太央人才多留了一天。面对蛛网缠绕、低蛾、蝙蝠出没的"家",太太想"我的命中注定受罪吧",这便是结论,理由是:"我出嫁后的头一个八月节晚上就同他闹气,他吃了一口团鸭,还吐了出来,我便十分不高兴。后来他又一脚碰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我更知道不好了"母亲也说:"这都是天意,天降灾祸,谁躲得过!我看你也要看开点,修修福,等来世吧。"那么,太太们的命运究竟由谁主宰?显然,在《中秋晚》所反映的生活实景里,答案依然是作为主人的男性。小说中的太太是一个未觉悟的女性,她只知道从某种文化习俗的偶然失守来寻求生活不幸的原因,在高度重视吃"团鸭"重视中秋团圆的背后,掩盖着的是保全、维护自己为人妻地位的希冀及害怕失去这种地位的恐惧。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这种希冀不可能不幻灭,这样的恐惧很容易便成为现实。依从命运,寄望于男人决不是太太们的生路。

   萧乾 描写人间的不平和世态炎凉,(《篱下》、《放逐》、《雨夕》;以乡下人的眼光,发现劳动者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从民族意识揭露宗教、教会的虚伪(《栗子》、《皈依》、《鹏程》。,

   京派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现代派”小说,也称为“新感觉派”小说。

   与京派对立并有过争论,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当时称为“新感觉派”。

   施蛰存  短篇集《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其后又有《小珍集》。

   《将军的头》是写种族与恋爱的冲突,题材则取之唐代猛将花敬定的故事。据说花敬定原是吐蕃族,因憎恶其贪鄙的汉族部下,而像陈自己被差遣去征伐吐蕃时,叛归祖国。忽有一部下的骑兵调戏一少女,花敬定将其正法,自己也被少女的美色所诱惑。种族和恋爱发生冲突,困扰着花敬定。后来花敬定在满腹心事忧虑重重的情况下茫然上了战场,被敌将砍下头颅,花敬定提着他的头跑到溪边,遇见自己所爱的少女,受到少女的调侃,失望的倒地死去。

   《春阳》选自施蛰存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主人公婵阿姨,在未婚夫死后,为了三千亩地的继承权而与未婚夫的牌位拜了堂,终身守活寡。因没有子嗣,族中人企盼着她死了,好再分产业。在春阳和煦的一天,婵阿姨只身到上海银行取款。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和大上海光怪陆离的商业都会气氛诱发下,她那颗久已沉睡的心不禁骤然"骚动"了,对周遭红男绿女紧紧依恋的"艳羡"使她陷入了难以排解的苦闷。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方法描写她在遇见各种男性时的感觉。她来到饭馆,便注意一位正寻找座位的男客的态度;来到银行,又对年轻男职员的举动格外敏感。她处处希望得到爱的温情,然而人们只把她看成"太太"。小说表现出一个未婚寡妇的苦闷与变态心理,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戕害。

   穆时英  短篇集《南北极》,写阶级对立,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展览“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写出人物在“快乐面具”后的悲哀,是穆的一大成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写某星期六晚上夜总会出现的5个人:投机破产的胡均益、失去青春的交际花黄黛茜、怀疑主义者季洁、大学生郑萍、被解职的市府秘书缪宗旦。离开时,破产的"金子大王"胡均益开枪自杀,其余4人为他送殡。小说写出三十年代现代都市五个生活失落者的真实心态和生态,依凭着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夜总会的背景,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是新感觉派的小说的代表作,原计划写成长篇,但未成稿 。《上海的狐步舞》开头写夜晚僻静街道上一个提篮的人被杀。接着写一个富豪人家父子夫妻间的堕落生活。中间又插进一个暗娼的母亲替她在拉客。同时发生在夜晚的这几件事,构成"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的主题。

   《黑牡丹》里逃避奸污幸而遇救的舞女,把自己说成是牡丹妖的化身,因为不敢暴露舞女的身份,害怕遭人遗弃。

   《薄暮的舞女》中的素雯,等待情人的救援,然而他破产了,于是赶紧向别的舞客献上殷勤。表面上写人与人关系的隔膜,却让人看到受污辱者的辛酸。

   刘呐鸥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现代派”特色与倾向 表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技巧有所创新,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七、左联作家群

   1)柔石,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有《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通过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经历,宣告了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在强大的封建主义与习惯势力面前的碰壁与失败,从而启发青年知识分子对前途与出路进行反思和探索。萧涧秋厌倦了斗争,但又不想随波逐流;他向往世外桃源,却又极想有所作为,他想在芙蓉镇这世外桃源中用个人奋斗、人道主义实现其人生价值,结果却陷进了无聊的是非漩涡中,最终因尴尬得无法立足而出走。

   《为奴隶的母亲》通过一个悲惨的典妻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深受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摧残。

   2)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成名作,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丁玲早期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作品主要是从两性关系上表现莎菲对真的爱情,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与憧憬。但大革命后特殊时代环境决定了这种追求的幻灭,而性格执拗的莎菲不甘向世俗屈服,只能采取病态的反抗。 

    莎菲的病态心理和苦闷的情绪,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青年在革命低潮中彷徨无主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莎菲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丁玲在人物刻画上细腻、大胆以及以富有饱满感情来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

   《韦护》中的主人公韦护因沉醉于同丽嘉的爱情中而影响了革命,觉醒后终于与丽嘉分手,丽嘉也从离异中振作起来。据丁玲说《韦护》是以瞿秋白与王剑虹夫妇为模特写的。    

   《一九三○年春上海》分两部,之一写美琳因同政治上右倾的爱人子彬思想上的分歧而分手,她在革命者若泉的帮助下到社会上为民众服务。之二写望微与玛丽因对革命态度不同而分手。望微全力投入革命工作引起享乐主义的玛丽的不满,在望微工作越来越繁重最需要她帮助时,她离家出走了。后来当望微被捕时看见她与一个漂亮男子挽手走着,他如释重负不再为她担心了。作品以爱情与革命冲突为题材,展示知识青年由个人解放到社会解放的思想转变历程。

   3) 张天翼,主要作品《二十一个》、《笑》、《包氏父子》、《出走以后》。代表作《包氏父子》,揭示了主人公老包的向上爬欲望同他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同时表现了他忠厚善良的品质和悲剧结局,既鞭挞了这个老听差愚昧、卑俗、软弱的性格,又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群魔盘踞的世界的本质。

   4)沙汀,短篇小说集《土饼》、《苦难》,其中《代理县长》、《凶手》、《兽道》、《丁跛公》、《在祠堂里》均以四川农村生活为背景。代表作是《在其香居茶馆里》。

   《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兵役问题,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小说通过四川一个小镇回龙镇在兵役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兵役问题上的黑幕。①国民党基层政权镇联保主任方治国借此(壮丁费)敲诈勒索,中饱私囊。②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家的适龄青年可以不服兵役,如邢么吵吵这种家庭一直就没中过签。

   5)艾芜,《南行记》。《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山峡中》是艾芜早期代表作,它用特异的边地人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他们走私、越货,以恶对恶,但灵魂深处不乏鲜明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野猫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凶悍与善良泼辣与正直,乐观与忧郁的性格填补了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一个空白。艾芜的这些作品在左翼作家的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内,发展起一种带有清新明丽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浪漫主义色调的小说。

   6)叶紫,《丰收》。云普叔和他的儿子立秋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丰收成灾,但该作品与别的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这篇小说自始至终突出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

   7)蒋光慈的《短裤党》、《田野的风》;

   《短裤党》主要描写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失败,最后勾勒出第三次起义成功后得胜利图景。作品着力描写革命领导人杨直夫、史兆言的坚定忘我的光辉品质。作品还写了工人李金贵、邢翠英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坚定性。

   《田野的风》也叫《咆哮了的土地》,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早期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面貌。革命工人张进德,革命知识分子李杰到家乡散播了反抗的火种,受苦人明白了,土地咆哮了。

   吴组缃(1908-1994)是风格接近左联的一个非左翼作家,小说集《西柳集》反映了30年代农村的破败。  

   《樊家铺》写线子为救被官府抓走的丈夫,在烦乱中竟用烛台砸死了吝啬成性的放高利贷的母亲。作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折射出神圣的血缘关系在生活恶化的绝境中被击碎的悲惨图景。

   《一千八百担》写宋氏家族的族长们为控制义庄的一千八百担粮食在祠堂中勾心斗角之时,忍无可忍的佃户们冲进祠堂抢粮,使他们的妄想成了泡影。

   抗战时期的长篇《鸭嘴崂》又称《山洪》,通过农民出身的章三官的转变表现了一般农民在抗战烽火中的觉醒。

八、东北作家群

   萧红的《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小说前十章描述了农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在这里,"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沉重的剥削,自然灾害的袭击,瘟疫的流行,使他们倾家荡产,尸横荒野,王婆为偿还地租,忍痛把老马送进屠场,然而还没到家,"地主的使人早已等在门前",人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惩戒压迫者,换来的却是更深的灾难,人们为生而挣扎,死却威胁着每一个人。萧红在描绘农民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外,还描绘了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极度贫乏。在这里,占据人们头脑的仍然是几千年因袭下来的陈规陋习,而受害最深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成业在高粱地里因本能冲动使金枝怀了孕,然而金枝嫁给他后又受他欺负,连出生一个月的婴儿也在夫妻口角中被摔死。金枝进城里谋生,却受了侮辱而归。她只好去当尼姑,然而庵里已是人去庵空。美丽而温柔的月英瘫痪了,丈夫用砖头围住她溃烂的身子,任其痛苦地哀嚎。萧红借助这些女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族权与夫权的不合理性。"十年过去了,世道依旧,丝毫没有变化",却又多了日本侵略者的抢劫、捕杀、强奸。许多人家破人亡,在李青山的提议下,被逼上梁山,起而战斗。小说自第十一章以下,就着重表现东北沦陷后人民身受的更加深重的压迫以及为了挣脱这种压迫而进行的抗日斗争。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当亡国奴",小说结尾那个胆怯畏事的二里半告别了老山羊投奔抗日队伍的描写,说明了在时代激流的搅动下,蒙昧的人们开始了变化。它象征着民族的普遍觉醒,说明中华民族不可亡,也不会亡,正是这种昂扬的民族意识与抗争意志,使这篇凄楚动人的故事显得悲而且壮,给了国人以异样的激动。

   《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通过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泊中成长的过程,揭示了不抗战就沦为万劫不复的奴隶的严峻真理。

   小说写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以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同侵略者及其走狗"满洲军"斗争的故事。时间是八月,在革命军驻地王家堡子,革命军的一位小队长萧明从兴隆镇旧军队里策反归来,跟他跑出来的几名士兵,被编入各小队,这时正跟寡妇李七嫂相爱的当地农民唐老疙疸,也加入了革命军,分在铁鹰队长指挥的小队里。一天,铁鹰队长奉命伏击敌人的军需车,大获全胜,日本鬼子恼羞成怒,扬言报复。革命军司令陈柱闻讯后,果断地决定退却到龙爪岗,在退却途中,唐老疙疸违犯军纪,偷偷去跟李七嫂告别,造成无谓的牺牲。占领王家堡子的日军烧杀抢掠,把堡子变成一片废墟。李七嫂被日军奸污,儿子被日军活活摔死。这场惨祸加上情人唐老疙疸的死,激起李七嫂复仇的怒火。她毅然拾起死者丢下的枪,加入了革命军。革命军到达龙爪岗。这时正是八月末的收获季节。当地一些青年农民无心收割,一心要当革命军。佃户孙老头和三个儿子相约参军。在革命军里,萧明与朝鲜姑娘安娜相爱了,二人的爱情影响了工作。恰在这时,龙爪岗的形势严重起来,司令陈柱决定向东安转移。临行前,他指出了萧明和安娜的缺点,宣布把他俩分开,安娜随着大队转移,萧明留在龙爪岗掩护伤员。转移路上,安娜赌气提出了离队要求,陈柱对她进行了耐心教育,萧明沉浸在与安娜分离的悲痛中,当敌人迫近龙爪岗时,他失去了指挥能力,幸好战士李三弟和小红脸主动召开留驻人员大会,会上批评了萧明的错误,制定了行动方案;萧明表示同意大家的决议,决不背叛革命军。于是留下一部分战士阻击敌人,其他战士照护伤员提前撤离,相约第二天在帽儿山汇合,去追赶大队。全书真实地描写了这支人民军队在民族战争的血泊中成长的历程,揭示了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

   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这篇小说从一个守夜人的眼里看出东北农村的凄凉景象,染满了“忧郁”色彩。

   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 小说写一个朝鲜小孩,在东北所遭受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凌辱与压迫。因为朝鲜早已亡于日本,所以说朝鲜小孩是没有祖国的孩子。最后,那个孩子终于杀死了日本军官成了反抗者。小说除强调爱祖国与爱民族的意义外,也赋予了国际主义的内容。 

郝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