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思考与探究 教学反思

阅读:288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场浩荡的春风,给沉寂多年的教育领域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春意,随着课改的强势推进,我们的课堂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直面新课改时,就会发现,由于农村落后的经济及教育内部诸多条件的制约,新课改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但最突出的还是关于课改中教师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新课改才有了主动权。本文旨在从农村课改实践者的角度来阐发农村新课改中教师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以期为方兴未艾的新课改建言献策.

一、对农村课改中教师存在问题的思考

1、整体素质难达要求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用课改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可以说农村教师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或临时代课教师,加之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农村师资较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心理、外语、音、体、美师资更为缺乏。身兼数门课的农村教师一般只关注语数“主科”的教改和创新,而无心顾及其它课程,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也阻碍了新课改向纵深处推进。

2、重担压肩的无奈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应当说,农村教师对新课改是欢迎的,然而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存在着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有时间去实践新课改,更不用说去研究和探索新课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任务相当重。请看一个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日程:6:50签到,下午5:10签离,每周14节课,另加6个自习守班,每天批改两个班的100多本作业,有时,还必须批阅学生的家庭作业(另加100多本作业)。教案有规定格式,一周五个教案,每周一次工作例会(不少于45分钟),每期多次教研组会议。另外班主任要从清晨学生到校至学生离校坚持长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并检查学生课堂、课间情况,组织学生做两课两操,夏天还要监督学生午睡,班会需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期初、期末要上交各种资料。由此看出,长时间的岗位工作,使身心疲惫的教师还有什么精力去花大力气探讨新课改呢?

二是竞争压力比较大。在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下,农村学校的教师聘任也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聘任制”,这种以教师的工作实绩为依据的操作,让教师们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随着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可苦了是孩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巨大的考试压力及上岗压力面前,多数教师只能大搞题海战术,打着“课改”的旗帜做着“应试教育”的事情,生存危机促使教师必须这么做。

三是农村教师政治经济待遇特低,也严重影响他们课改的热情。不错,园丁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大局意识,可是让教师一个月拿几百元钱,连一家温饱都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处境想让所有教师专注于教学,最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近乎奢谈!而新课改要顺利进行,必须让大多数教师变成研究型教师来支撑!同时,与城里的教师相比,天壤之别的收入差距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影响农村课改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3、思想观念的难转变

农村教师思想观念的难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人还在唱“还不是那么一套”的调子。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已经经历了三次以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他们看来,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没有对传统的教育有多大的触动,就是叫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也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举起左手叫素质教育,举起右则把应试教育喊得震天响。于是,他们就似乎有理由认为新一轮的“课改”也“还不是那么一套!”

二是有人心存“学生适应不了”的疑虑。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教育理念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对之心存疑虑。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校青年语文教师颜某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并在一位热心教研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后来,她在学校里上了一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要特点的公开课。评课时,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必须有好的基础,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见过世面,胆子小,基础差,适应不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笔者以为,发生在我校的这种现象决不是个别现象。

三是有人抱着“彷徨等待”的心态。农村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有许多条件不是十分成熟的。由于培训不到位,相当一批教师对“课改”深度理解不够,如何改,理不清头绪,只有“彷徨”;由于教学设施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仍是一个“美好的明天”,且手头必备的资料也很缺乏,教师上课仍是“老三样”:教材、教案加粉笔,怎样改,教师难于起步,也只有“等待”。可以说,相当的一批人就是这样地在传统的教学和“课改”的十字路口“彷徨等待”。

四是有人存在“畏难消极”的行为。长期来,教师已经习惯操作“填鸭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看看教材、抄抄教参、搬搬人家的现成教案,年复一年就这样过来的。若是教材不频繁地改动,有的教坛“老姜”竟可以达到不用教案也可娓娓道来而不出差错的境界。可是,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备课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等,不但名堂极多,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品质、知识素养、驾驭本领等要求非常高。所以,一部分教师则畏其“难”,懒于进行创新,在其教学行为上仍是消极地用陈旧的方法去向学生“灌”新教材上的知识。

4、对课改理念的片面把握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实践中对新课改理念把握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

具体来说就是:形式化只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

展开全文阅读

形式化与绝对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新课改的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第四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第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第六是探究的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课堂教学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对农村课改中教师存在问题的探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学校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我们应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学校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学校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县城学校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通过教师帮扶,促使各学科老师形成新课改理念的强大动力,以彻底改变旧教学观念。

第二、积极推行教研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条件下,积极倡导开展参与式、对比式、诊断式教研,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依据课程标准自主设计教学,集体讨论优劣,共同构建新的课程理念。同时要精心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培训工作是伴随课改实验的一件永恒的工作,决不可一蹴而就。在整个培训中应注重强调针对性、过程性。开学初,学校应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可操作的计划,学期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的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观念转变难的问题,集学校的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做到群智群力。

第三、要求“创新从我开始”做起。变革就是要创新,教师不要等待有哪一天哪一个领导或专家捧出一样现成的东西让你去“依样画葫芦”,既要创新,就应该是整个教育领域里的全面的变革运动,每个人都有一份权力和责任。说它是一种权力,是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创意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创新,我们的劳动过程和成果才会得到优化,我们自己才能更多地从中获取快乐和幸福;说它是一种责任,是因为“课改”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大计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所以,教师没有理由“彷徨等待”和“畏难消极”。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学科教学为创新的舞台,人人都来“从我做起”,“从我的课堂教学创新做起”。当然,这得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得有一个激励机制来促成这种美好境界的形成。这样,我们的 “课改”又何愁不会成功?

第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农村学校推行课改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陈旧,导致许多教师想“改”却又怕“改”。想改,是大部分教师基本上能认清目前的大趋势,知道不改不行;怕改是怕一改成绩下降,业绩受影响。有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修改教师的业绩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并积极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发挥才能的舞台,让探索教学、教育方法的人在学校里受器重受表扬得实惠。这样以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被空前激发出来,许多优秀教师就会脱颖而出,在宽松而有序的环境下迅速成长。同时,农村学校在推行课改时更要建立一套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学校里要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要求校长不能鼠目寸光,要着眼长远。实际上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改,学生的成绩是不会下降的。

总之,我们教师无论如何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课改”,是一次艰辛的远航,它需要我们开辟前路的坚冰;“新课改”,是一次向高峰的攀登,它需要我们劈荆斩棘。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勤于反思和总结,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为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