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人教版高三)

阅读:732  

 (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摘 要]: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更新教学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拓展创新,开拓几块挑战应试教学、超越应试教学的“实验田”。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二、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   新高考    新课改   应试教学

我参加新课改已经四个年头了,实践告诉我,新课改最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从轻“情感熏陶”转变到注重“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同生活的联系。要建立这种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它普遍存在以下六个偏向:

1、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

2、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

3、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

4、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

5、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

6、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我有如下做法,仅供同仁参考。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语文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从2007暑假开始,我都给学生留了比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4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论语》简易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我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有《高中生》、《学生、社会、家庭》杂志。这些语体文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我还组织学生订阅了《杂文报》,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著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二、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交流式”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交流式”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交流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让同学们对“拿来主义”进行评析,本意是让同学们明白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某些观点在今天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说,他说:“比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必不是好事。不能叫送去主义”,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我们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叫做扬弃。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愉快氛围中共同成长。

第二、转换角度、互换角色回头看自己的课堂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学校往往会组织有关教师围绕课题,展开说课、评课活动,并且还通过名师的点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以发扬光大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然而,教师们审视课堂教学的角度,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视角来品评教师的教法,这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学法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我上完公开课《失街亭》后,正好是第二天的作文课。为了听听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民主,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以“我看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的话题作文,让学生畅所欲言,或褒或贬,为老师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献计献策。

话音刚落,同学们嘁嘁喳喳地开始议论,有的说老师的葫芦里埋的是什么药;也有的说老师的课挺受同学们欢迎的,我们很满意;也有的同学说这事真新鲜,哪有学生评老师课的……

展开全文阅读

一阵议论过后,我开始以诚恳的言辞告诉同学们,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为了让我的课在以后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请同学们多提意见。也许是“精诚所至”吧,几分钟后,不少同学开始奋笔疾书。两节课后,我虔诚地捧着厚厚一叠的作文,快步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香茗,打开一本摘记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仔细翻阅起学生的作文。

以下是笔者从学生作文中摘录的提要:

学生欧阳波:老师的课确实讲得很精彩,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今天又坦诚布公地让我们来评价您的讲课艺术,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您的教学民主。说真的,从小学读到高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让我们来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品头论足”。就这一点,您是第一个。就近日学习的《失街亭》一课而言,您以一曲震撼人心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拉近了《失街亭》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距离,也拉近了您和同学们的心。我认为这样“导入”课文的方法别具一格。我还记得前不久上的《陈奂生上城》,您是采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来导入新课,让我们认识到阿Q并没有如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您是用该作家的名篇《羊脂球》开篇,让我们对法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了解更为具体、深刻;老师的“开篇”艺术真像鲁迅的小说,做到“一篇一个样”,既能够紧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同学思维,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余婷: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在上课时,始终扣住“为《失街亭》一课拟定回目”这一学习总目标。我们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分析,经过激烈讨论,拟定了如下四个回目:

一、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

二、马谡狂妄失街亭,孔明忍痛斩马谡

三、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孔明严明军纪斩马谡

四、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执法斩马谡

您能结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归纳出以下绝妙的回目,让我们心服口服,并赞叹不已:

马谡“三笑”失街亭,孔明“三哭”斩马谡

通过集体讨论,我们深深懂得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传神的细节手法,通过寥寥几笔的神态描写,就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叶彦:当老师讲到“失街亭”谁之过时,同学们意见分歧较大,有的认为是马谡之过,谁让他只会纸上谈兵;有的认为是诸葛亮之过,谁叫他用人不当……正在大家意见分歧之时,您能以广博的知识讲述《三国演义》中,马谡曾在“七擒七纵孟获”时,为诸葛亮出过“攻心为上”的“攻心术”,曾为诸葛亮出过“离间计”,成功地挑起了曹魏之间的不和。通过您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马谡并非等闲之辈,诸葛亮理应引咎自责。

学生唐乐佳:老师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模拟人才招聘会,以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来广聘《失街亭》中的各路人才,这个想法很好。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分别模拟“马谡”、“诸葛亮”等人物,去参加应聘。但是,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讨论无法深入展开,有追求形式之嫌。建议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一堂语文活动课,美其名曰“人才招聘会”,效果会更好。

学生陈子山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老师如何煞费苦心地去设计,教师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叫人拍案叫绝,但这总归是教师的作品。就如《失街亭》的导语设计可谓精彩至极,但这毕竟是老师的表演。若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导语,最好的“导语”也无非是精美的摆设。所以,我的意见是:将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和导入过程都让我们学生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小说和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故事的情节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如果老师让我们同学自己设计导语,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我们在课外主动积极地去收集资料,在努力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我们会把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最有意义的、对理解作品最有用的东西告诉大家。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不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吗?另外,我们同学自己来设计导语,还具有增强概括力、表现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等作用。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氛围更融洽,更民主,更开放,为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不妨让我们自己来设计“导语”吧。

学生彭倍:“从不拖堂”是您的座右铭,然而今天您却拖堂了,超出2分钟。也许您是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不忍心停下来吧。而且,我发现坐在第一排的男同学总是帮你关掉下课的音乐。这也许是这一部分同学对你“拖堂”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支持吧。但是,我们的课余时间只有宝贵的五分钟!另外,老师在我们自读课文后,常常采用“提问式”谈话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固然很好,能抓住重点,把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都能用问题串联起来,让我们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做到环环紧扣,但是,我们终觉得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这种教法虽然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但是却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热热闹闹,但是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各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可不能越俎代庖,他只要起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即可。

在学生精彩的作文中,我找到了足够的自信和久已迷失的自我,我清醒地认识到,上完公开课后,倾听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也参与“评课”,能让执教者听到来自课堂的最真实的声音,更能帮助教师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让自己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阅毕全班作文42篇课后感,不禁抒发一番感慨,继之又轻松地长吁一口气,顿觉口渴,发现刚开始所泡的一杯雨前茶已经全凉。用凉冰冰的茶,浇灌热辣辣的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转换角度、角色互换看课堂,真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

第三、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确《荷塘月色》、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他们的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而通过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作于1925-1928年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社会恐怖。乱世在作家心中投下了相同的阴影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类似的情绪。但是,由于作家的理想和人生不同,就决定作品意境的高远不同。同样的时代大背景,投射在知识分子的心中,引发的是痛苦和迷茫;如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投射在清醒而深刻的思想家心中,激起的是愤怒和坚强;如鲁迅。而投射在革命者心中,却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和豪情。如毛主席。

这样的讨论式学习,(当然并不是每个单元都如此设计安排)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应该是有效学习。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交流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保障。

展开余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高中刚刚实行课改,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再所任教的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重点中学,招收的生员片区大。不少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各所中学,有的一少数学生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肋;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但由于“交流式”教学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已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话时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当然要避免“抢戏”,在对话时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交流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先谴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先谴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的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布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先遣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

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

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

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如果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就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就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我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国家级课题“中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经历了五年实验,总结出了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的经验。   

作文教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主发展。要自主,首先要有自由,自由是个体生命发展的灵魂,而自主又是自由意义的第一要求。当今,我们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自由限制太多,以书为“本”的课程机制限制了孩子学习的自由;以父母师长之言为“是”的行为规范限制子孩子生活的自由;以标准答案为“准”的量才尺度限制了孩子考试的自由;此外,家庭中的长尊幼卑、社会上的论资排辈,学校的管理理念、班级的等级结构,乃至教师的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在内的教育思想中仍有许许多多限制孩子自由的因素。学生们没有了自由,哪儿来的自主,又何谈“发展”。教师在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砸掉“镣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鼓励学生写“放手文”,不加任何限制。写得好的奖励。这叫“山坡放羊法”。

第二、每次作文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课堂讲话,可以书面形式,也可以发伊妹儿(我向全体学生公布了我的邮箱号)。这叫“遍地开花法”。

学生可以摘抄或转摘好的文章,但要加以评点。这叫“取石攻玉法”。

我这样一做,学生自由了,他们乐意作文,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个性了。五年来,我的学生有200多篇作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

     当然,如果说你的教学不为高考服务,那绝对不是真话;但如果说教学完全是为了离考,那也不对.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关键在于作文是学生心声的袒露,决不是为了应试而作文.           

我从作文教学中探出一条规律,那就是着眼生命求发展,塑造灵魂教作文.总之,如果学生明白了作文是一种需要,他的文章就能站得高,想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这和作文个性化要求中“说自己心中的话”,异曲同工.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不能言。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一言堂.老师说了算.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接受器.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我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时,就设计了主动式教学计划.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主动学习,有效交流, 首先,我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了以下项工作. 

1、认真阅读文本,

2、了解每段大意,

3、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4、查阅比尔盖次和李嘉诚的人生经历。

5、对自己的父母做一个访问,访问的内容是父母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资源或阅内存,这堂课的师生对话很成功。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求知的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感受了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当然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我们要注意的是真正的“主动式阅读”应该是主体间视界的开阔、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主体与文本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主动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主动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主动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主动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学习的质量不高。四是讨论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主动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点拨和提身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主动就只是形式,学生并无收获。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新的天地、新的发展。只要我们用心体会,领会新课改的理念,放出眼光,大胆探索,精益求精,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2011年7月8日

 

冯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