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阅读:960  

 教学目的

一、了解回忆录的概念。

二、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

       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难点:

     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之一。让我们去了解伟大的革命家朱德的母亲的事迹吧,阅读本文,我们将——

1.在诵读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回忆我的母亲》于质朴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阅读中要好好品味。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三:文体常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 li)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 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 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 zhe)

2、词语积累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五、整体感知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感谢母亲作为分界点。 

第1层(2-8)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

第2层(9-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忆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整日劳碌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尽忠党

和人民

 节衣缩食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反抗压迫

支持革命  被迫搬家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送我读书

 坚持劳动

 同情革命

 支持革命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二.新授:

1、集体朗读第1小节,讨论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C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展开全文阅读

D 点题。 

2、自学课文2—13节,走近伟人母亲,感受伟人成长历程。

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

2-7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有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 (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

8-12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

1、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其中“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勤劳”总领全文,是叙事线索,“回忆”点明主旨。

2、“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是议论句。其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3、“母亲是个好劳动”是第四段的中心句。“天不亮”,“轮到就煮一年”,“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一系列的词语表现了母亲劳务繁重,赞颂母亲勤劳,是个好劳动。

4、“很自然地”写出母亲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培养“我”爱劳动的好习惯。

“悄悄”“一到……便……”表达体谅母亲、孝敬母亲之情。

5、表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

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

6、本段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

a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

b极能任劳任怨;

c性格和蔼;

d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e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

7、“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这一层的小结。

8、“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反映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阶级觉悟的提高。

9、母亲对“我”的影响:“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逼得”、“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写出送子读书的背景和艰辛,这反映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

10、从“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母亲是同情革命的。

再次表现母亲热爱劳动的本色。

1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表现了母亲对党的困难的体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竟”表达无尽的遗憾。

1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既是这一层的小结,也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文章自然地转入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3、学习第十四、十五节。

归纳层意: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思考这两小节与上文叙事之间的关系。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 体验真情 感受伟大

(1)、开头一句有何表达作用?

(2)、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这段热烈慷慨、明朗坚决,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4)、“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创造着中国历史,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

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5、总结全文

选材: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语言: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6、总结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方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