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

阅读:5395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

※ 文体知识概说 ※

(一) 访谈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

访谈是指基于某人、某事或某一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2.特点

(1)访者有强烈的目的性: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

(2)被访者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

(3)文本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4)问题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5)有感而问,有问而悟。

3.成功访谈应该达到的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要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

①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

②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背景知识要比较充足,在访谈过程中才能左右逢源。

③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 2 ) 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整个进程中,都要注意访谈的各个方面。掌握好访谈的各个细节,要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3)抓好访谈文本写作。先要整理资料、写出访谈纪要,再作进一步加工。访谈写作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谈话者本意。由于访谈反映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要适当剪裁,着力突出关键。注意访谈文章的时效性,典型性,使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

(4)选题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较好地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二是体现和强调现场感。

二.  阅读方法

1.弄清访者和被访者的身份

2.摸清访谈的主要话题

3.把握访者问话的目的和被访者回答的角度

4.体会访谈内容的社会意义

 (二) 调查报告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 概念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目的是挖掘幕后的故事,帮助读者了解复杂世界的种种变化。

2.分类

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3.特点: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4. 调查报告的写作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面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展开全文阅读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资料搜集等。

二.  阅读方法

1. 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2. 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的观点是在叙述中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3. 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要紧紧依据考试大纲来操作。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的,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分析,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三)新闻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 概念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 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专指消息。

(注:这里所谈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

3、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往往包含以下三项(或其中任两项):

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是对新闻内容的详细叙述,或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等等。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阅读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内容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深度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阅读把握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时评除外),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梳理文章的脉络、顺序,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目的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内容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特点,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展开余文

(四)消息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

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具体,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作 

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二.  阅读方法

除遵循上面所谈的广义的新闻的阅读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并把握标题和导语。

2. 依靠关键语句捕捉主要信息。

3. 重点体会消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五) 通讯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是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二.  阅读方法

  因为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化,注重以情感人,所以,在阅读方法上,既要遵循一般新闻的阅读方法,又要参照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此略。

(六)特写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2.特点

    (1)生动而集中持再现场景(场面)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 种类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4.写作要求

   (1)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2)抓住人物和事件的显著特点。

   (3)抓住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件的动态、动势。

   (4)抓住有感性色彩的东西,让情融于事中。

   (5)抓住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6)运用较多的描写手法,把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板,更不能无边想象。

二.  阅读方法

参照通讯的阅读方法,可重点以表现手法、社会背景等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

(七)时评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

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是新闻的一种,它和消息、通讯、特写、访谈、图片报道等一样,是“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是对时政和民生的关注,是公众参与社会的发言。属议论文范畴。

2. 特点

(1)一事一议,观点明确

(2)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3)立场鲜明,讲求时效

3. 时评的写作

(1)尊重事实,有的放矢;

(2)民主有序,和而不同;

(3)恪守理性,有理有节;

(4)积极稳妥,有责任感。 

二.  阅读方法

1. 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发表了什么看法。

2. 弄清作者观点产生的依据。

3. 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4. 要联系社会现实来理解文章,并注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 考试说明解读 ※

1.《2007年考试大纲》和《山东省2007年考试说明》对于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要求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的阅读属于实用文体阅读的范畴。2007年高考考纲和山东省考试说明明确表明,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

一是C层级的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是D层级的鉴赏评价

 ①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三是F层级的探究

①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②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对于考纲及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①分析综合,针对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来说,就是从现实的具体材料中,分析并整合其关键信息,抓住其价值所在;能把握其语言、结构、文体、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概括出其中心意思。思维的角度尽量扣住文体特征和“实用”特点。②鉴赏评价,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来说,就是基于背景条件下的深层把握。入手角度侧重于从文本 “现实”中感受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联系社会现实体会其价值和影响,发掘作品深层意义和艺术性。③《大纲》所说的“探究”,从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阅读文本所罗列的考点上来理解,应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   

                ※  典型试题例析  ※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完成文后1—4题。(18分)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为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对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不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展开余文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丁肇中: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一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找弹子球,我也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宠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不容地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事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里吃过饭。

    主持人: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

1.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4分)

                                                                                

                                                                                    

2.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是把丁肇中的回答删除了。请你联系上下文,以他的口吻回答主持人的问题。(4分)

                                                                                

                                                                                    

                                                                                    

3.通读全文后,谈谈你从丁肇中身上看到了作为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6分)

                                                                                 

                                                                                  

4.对“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这段话,你是什么态度?并请你结合对生活的感悟,就此对丁先生说几句话。(4分)

                                                                                    

                                                                                    

【答案】

1.①因为在世人的眼里,科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用这个比喻很恰当;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故事、人物旧事等开始对话,比直接用严肃、深奥的问题提问或者开始就直接恭维、颂扬受访者,更亲切、自然,不突兀、不让受房者尴尬,这是跟陌生人对话的艺术。(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2分);如果你不肯怀疑自己,出了错误,那就很不好了(2分),(共4分,只有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若答为把握好自信和怀疑的度,也可得2分。语言不必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3.好奇、重实验证据、自信、怀疑精神(小心求证)、目标专注、独立思考。(共6分,每点1分。如果把“目标专注”表述为不参与一工作无关的事情,也可得分;如果把“独立思考”表述为孤独、没有人情味等,不得分。每点表述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词语相同)

4.这是一个开放题。态度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还可以是辩证的。态度,2分;要说的意思,只要言之成理且语言流畅,即可得2分。(共4分,其他表述,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19—22 题    (18分)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

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

开,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19.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开头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5

  分)

  答:                                                                                

                                                                                     

20.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4分)

  答:                                                                              

                                                                                           

21.“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有怎样的含义?(4分)

  答:                                                                                 

                                                                                     

                                                                                            

22.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5分)

  答:                                                                               

                                                                                          

                                                                                       

【答案】

1.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2.150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香港自此离开祖国,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终于结束了。

3.“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4.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了时间顺序,显示事件的历史意义。

※  应试方法指导  ※

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的命题,一般既要遵从“实用”的特点,同时,又要从阅读的角度出发,而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体又具有强烈的新闻性特点,所以,进行本考点的训练首先要兼顾以上三个方面。在复习迎考的策略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查目标。考试大纲规定,对这一部分的考查内容共有三个层级能力,九项考点要求。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注意题目是怎样体现九项考点要求的,以明确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考查样式,确定复习的目标、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策略。因为,这一考查内容是今年初次设置的,没有 “经验”可依靠,依据只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所以,认真深入地研究考纲是十分必要的。

二. 把握文体特征,摸清基本规律。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具有特殊性,它们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突出形象性,强调文学性。它们更突出的特征是,结构简单明了,语言准确鲜明,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因而,其特征和规律相对比较好把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难度小,而轻视他们,相反,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掌握其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同与不同的关键,从文体的角度来捕捉命题的信息和解题的方法。

三. 关注模拟方向,训练做题技巧。各地模拟题能给我们提供比较实在的参考载体,模拟题的方向往往能比较贴近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关注模拟题,并进行积极的训练,就是在为高考题“候脉”,就能够较大限度地培养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

四.培养敏感触角,广泛了解现实。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往往都是有“背景”的,它们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关注社会,留意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到这些文本的内在特质,培养敏锐的感觉,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而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  命题趋势预测  ※ 

一.  选文预测

1.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的阅读属于实用文体阅读的范畴,涉及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较为紧密,因而,应关注当前或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

社会话题,一些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人物。关于这方面的素材当是命题选文的重要关注范围。

2.由于受整体试卷结构和长度的限制,估计选文字数一般会在1000字左右。

3. 实用类文本阅读属选考内容,且是首次纳入考查范围,再加上要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系数相称,估计选文应该难度适中,不会过难或偏易,不会有较大的阅读障碍。选文内容应该是绝大部分考生都能接受和认可的,而不会冷僻、怪偏。

二.  题型预测

 1. 2007年山东省考试说明规定,此选考内容设置一个大题,共4个小题,总分值为18分。

2. 命题方式应当遵从于考试大纲关于能力层级的考查要求,考察点当在三个能力层级共九个考查点的范围之内。命题样式与必考内容中的现代文大阅读类同,均为笔答题。

3.  试题样式示例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纽约时报》1958年8月31日报道  波兰布热津卡——不知为什么,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和温煦的阳光,一行行令人赏心悦目的白杨和在大门口附近的茵茵碧草上玩耍的孩子们。

    这好象不正常得令人吃惊,如同一场噩梦一样。在布热津卡,应该永远有阳光照耀,或者说,那里应该是光明的,那里应该是一片碧绿,应该有年轻人的笑声。但是,如果说布热津卡从来不见阳光,草地枯萎衰败了,这才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的地方。

    然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布热津卡来,这地方很可能是世界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旅游点。他们来这里游览的原因很多——想来看一看这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地方,或者只是看一看人们受害的地方来向死去的人表示悼念。

    布热津卡距著名的南部城镇奥斯威辛只有几英里之遥。奥斯威辛有居民1.2万人,位于距华沙171英里的地方,地处狭隘通道东端被称为摩拉维亚的潮湿和沼泽地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了精心建立起来的酷刑工厂和死亡工厂的一部分。纳粹称这个地方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现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裸着身子,被成群地赶到由哨兵和警犬守卫的毒气室处死的时候,已经有14年了。人们频繁地谈论着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传说。某些幸存者已经写了一些即便是头脑健全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回忆录。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鲁道夫·弗朗兹·费迪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详尽描写了大规模屠杀和对囚犯进行的活体试验。波尔斯说,在这里有400万人死亡了。

    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是由于有着不可抗拒的冲动,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是因为出自一种不平静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那将是对死去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现在,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很平静。再也听不到恐怖的尖叫声了。旅游者在最初只是默默地、匆匆地走过去,后来想起了牢房、毒气室、地牢和鞭打犯人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了。导游也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向游客指点了地方以后,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都会产生一点独特的恐怖感,而且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恐惧感。有人看见在奥斯威辛重建的一个小毒气室,听人介绍这不过是最小的仿真建筑。其他人看到:在布热津卡大型毒气室的废墟上,有被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焚尸炉,废墟上盛开着雏菊。

    旅游者们呆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简直不能接受所看到的一切。目睹那钢玻璃窗后,堆得像小山似的人头发,目睹一堆堆死去的婴儿留下的鞋,还有毒气室旁边关押犯人的监狱,旅游者们一个个浑身发抖,毛骨悚然。

    一位参观者忍不住惊叫了一声,原来,她看见了女牢房,竟是6英尺宽3英尺高的笼子。导游说当时每天晚上都有5到10人被塞进笼子里过夜。导游带着大家穿过牢房,这里没有更多的东西看了。

    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是专用来对女犯进行绝育试验的。导游想把门打开,但门是紧锁的。倒有游客庆幸打不开,因为他们不敢看。有人为自己胆小脸红了。

    在一条长长的走廊里,一排排面孔从墙壁上向游客凝视着。那是几千张囚犯的照片。现在,这些人都已经死去了。这是男女囚犯们走向死亡时,在照相机前留下的照片。

    从这些死者的照片上,看到一个个面无表情。但是在众多照片中间,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她令人看不下去。这是一张22岁女孩的照片,体态丰满,金发碧眼,容貌秀美,她温柔地笑着,好像头脑里掠过了一丝往日的甜蜜和珍爱的心事。她在想些什么呢?在奥斯威辛的死亡纪念碑上,她还能够继续想些什么呢?

    当进入令人窒息的地牢时,一位旅游者被人带出来休息一会儿,他说感到憋得喘不过气来。另外一位游客进去了,又跌跌撞撞地跑出来了,她在胸前划十字。可是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值得祈祷。

    旅游者们却步了,互相恳望着。终于有人对导游说:“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新鲜事可以报道。那里依然是阳光明媚,一片碧绿,孩子们在大门口玩耍。

1.这篇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译成中文时,标题改成了《布热津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的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2.作者反复说“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是什么意思?

答:                                                                           

                                                                                

3.文中特别提到一个22岁女孩的照片,有何作用?

答:                                                                           

                                                                                

4.这篇新闻写的是时过境迁的事,却获得美国新闻大奖“普利策奖”,其魅力何在?

答:                                                                           

                                                                                               

                                                                               

(注:此题源于《2007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