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阅读:2922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景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课内美读成诵。

二、 朗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 

二、了解文体和背景知识。

    1.这是一首词。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诗余”(如《草堂诗余》),“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柳永《乐章集》),“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用来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叫“词牌”。如“沁园春”就是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依字数多少来划分,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例如《采桑子重阳》共44个字,属于小令;《沁园春长沙》共114字,属于长调。

     词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2.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在这一时期,他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四、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全班诵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赏析课文

课堂教学环节

一、赏析课文上阕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概述。 

答: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2.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① 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有些成分省略,那位同学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答:在深秋时节,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展开全文阅读

③独立能否改为直立、站立?

答: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正遭军阀通缉,身处险镜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 ,表露了他绝不妥协的心志。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 湘江秋景图

①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答: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在古诗词中称“一字领起”) 

②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③这几句视角变化及写景顺序有特色,分析如下: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湘江秋景图   

仰视:鹰击长空(高)  

                  动

             俯察:鱼翔浅底 (低)     

诗人从山上、空中、江中、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来描写,其中动静结合,有远景、有近景、有高有低、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④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中放映出来。

明确: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碧绿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竟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游着。

    大家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真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⑤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明确: 染、争、击、翔

染,用了拟人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争,活现出千帆竟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能改为“飞”吗?不能。“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示出来,“飞”太一般了。 

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哪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小结:毛主席的用词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抻,富于表现力啊! 其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上片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万类霜天竞自由

  明确: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 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5.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件么?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长做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特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之态。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答)和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答)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不是。他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谁来主宰沉浮荣衰?” “主沉浮”是特么意思?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这样由描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二、赏析课文下阕

1.齐读下阕

2.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下阕的领自是什么?

明确:峥嵘岁月图 、 中流击水图。忆。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

4.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工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5.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活现出大风暴里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

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要像象年轻时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这正时对上阕提问的一个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三、师生共同讨论,归纳主题。

本词有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很有层次性。

展开余文

通过对湘江秋水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写作特点

1.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美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五、布置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文,则更借凄清萧杀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说重阳

1.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2.重阳节习俗:

①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③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赏菊:喝菊花酒。[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写作背景介绍

请一学生读注释⑥。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四、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与刚才我们所谈到的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五、分析鉴赏诗文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化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六、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