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意象品诗歌

阅读:2823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               语文组黄杰

教学目标:

一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二掌握评价意象的方法:1、积累古诗常用意象(重点);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难点)。教学过程:一、 导入: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代乐府,唐诗宋词元代散曲,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新诗,共同构成了一条星光灿烂的艺术银河,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思想史,和美学史。可以这样说,只有走进了中国诗歌的美学殿堂,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心跳,把握准我们民族的脉搏。二、 认识意象 。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几首短诗(《勤奋》《镜子》《镜子》《伞》),先请学生朗读,然后请学生讨论这4首诗的优劣。学生作答后老师分析: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1、什么是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味这些诗句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出现这样的画面(出示幻灯)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问:什么是意象?(学生回答)“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2、意象的重要性。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一般说来,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以上内容幻灯出示)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三、归纳意象

要会评价诗歌意象的优劣,必须掌握一些鉴赏方法。首先要积累一些古诗常用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不可随意改变。也就是说,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现在请同学把你归纳的意象说一下。用幻灯出示学生可能归纳的意象:(解说词见后)意象 意义 例句

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柳 离情的象征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菊花 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蕾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梅花 高洁的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松 孤直耐寒(傲霜斗雪)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徐再思)

杜鹃鸟 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寒蝉 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展开全文阅读三、意象的组合。以上意象如仅有个体意象传达的个体美,则不足以传达作者丰富的变化的感情。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织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受到综合的美。所以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积累常见意象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古诗词意象组合的基本特点。 

1、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如柳永《雨霖铃》表达离情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这两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迹”和“板桥霜”之间虽然也没有连接词,但是这两个意象的关系比较清楚:人的足迹留在板桥霜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就不那么清楚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鸡声”是报晓的鸡声,“茅店月”是晓天的残月,这两个意象属于同一个时间。另外,“鸡声”是从茅店传来的,残“月”也低挂在茅店的屋角上,耳闻的鸡声和目睹的残月又是属于同一个地点的。但是,也许不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这句待只不过借着一个声的意象和一个色的意象的直接拼合,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意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其他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先用“落花”“微雨”意象渲染气氛,再用“双飞”的“燕”烘托“独立”的“人”,一举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写得入木三分)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2、注意把握意象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象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1.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以有代表性的意象组合成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于是整首曲又呈现出了第二层:由景而人、由外物到内心。藤、树、马、水等都是人眼中的藤、树、马、水,他们的萧疏、凄凉、无助其实是人的落魄和哀愁的写照,从中可以触摸到他那孤苦无依、凄凉哀婉、飘泊落魄的悲苦心态,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传为李白的词《忆秦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意象跳动很大,秦楼月,灞陵柳,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光是地点就换了这么多,所以浦江清先生说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如果再问一句,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长安这座古都的凭吊,对古代文明的追怀,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前途的茫然。作者仿佛是站在历史长河中间的一座孤岛上,正向着追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同时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忆与印象编织成这首词。除了这感情的线索之外,上阅“秦月楼”和下阕“音尘绝”各自的重复,也起了连接意象的作用。  结束语 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可以窥见诗歌美的许多层次,通过意象来感悟作品的情感。通过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喻意。通过意象来分析作品的手法。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精神和思想等的全方位的交流。相反,忽略了它则很难领会到诗歌美的精妙之处。因此,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意象的花海里含英咀华,在意象的丛林中寻幽寻胜,在意象的密径上曲径通幽,从而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风采,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并进而在诗歌的汪洋大海中掀浪狂舟,扬帆疾进,采撷到最美的诗之浪花。           解说词: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异地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蕾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梅花——高洁的象征

宋人陈高《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展开余文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呜叫着,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衰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的深深怀想家园之情。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宋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

南唐中主李憬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鸿雁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柳——离情的象征

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蕴。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旷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作业:归纳并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