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美猴王(网友来稿)

阅读:1843  

张村田

      吴承恩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2、 分析、把握美猴王形象。

      3、 理解文章详略的处理。美猴王

      4、揣摩文章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

      5、理解作品的思想性。

      [学法点悟]

      1、 通过自读、复述,理清情节。

      2、 抓住美猴王的动作和语言,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3、 揣摩详略,把握主题。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猴王是如何出世的?它是如何赢得大家拥戴的?

      [疑难解析]

      质疑:《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在书中的地位怎样?

      解惑:《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质疑: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解惑: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质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

      解惑: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质疑: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解惑: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它之所以成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它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它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语言揣摩]

      1、“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众猴只是欣赏瀑布,却不敢入,石猴却连声高呼“我进去”。初步表现它胆量与众不同。

      2、“它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这句话写石猴进入瀑布泉,只用了十六个字,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它的高强本领和勇敢精神。使用动词“蹲”、“纵”、“跳”,十分贴切,读者如闻猴声,如见猴形,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恰如其分。

      [研究课题]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请在课外研读这部书,结合作者所处时代,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精彩的语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字音字义

      1、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 ( ) 瞑目( ) 窍( )

      石碣( ) 镌( )

      2、 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遂 开辟 石崖 瀑布 疲倦

      逐 怪癖 天涯 曝光 蜷缩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开辟:

展开全文阅读

      喜不自胜: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一、 按情节发展调整顺序。

      ①、带领众猴,进入洞天。 ②、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③、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④、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正确的顺序是:

      三、神话和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

      三、 问题探究

      1、 小说创作讲究伏笔与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提示:第三段,发现瀑布后,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为下文石猴被拥为王作伏笔。第四段结尾处,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与之照应。]

      2、 有人说:“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结合课文或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以孙悟空为例,他变化多端,武艺高强,具神性;他爱憎分明,有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胆量,具人性;他又有猴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具自然性。]

      3、 第四段对石猴的动作、语言描写属正面描写,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此段有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石猴?如果有,请指出。

      [提示:第四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时,先写它跳入泉里,进洞察看,再行出动,着意写它动作的伶俐,观察的细致,足见它艺高胆大,聪明细心。再写它向众猴报告洞内所见,赞美这是它们“安身之处”,提出大家都进去住,显得它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后写石猴为王,群情悦服,从侧面表现了它本领过人,深孚众望。]

      四、 欣赏评价

      1、 本段使用了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短句的排比写出了石猴的活泼、伶俐;对偶使句式整齐;引用使行文有文采又有趣。生动地反映了石猴的山间生活。请你仔细阅读第二段,从修辞、句式、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

      答:

      2、 作者是如何抓住猴性,显示其特征的?

      答:

      五、 拓展阅读

      悟空只好拜辞菩提祖师,驾起筋斗云,哪消一个时辰,便回到了花果山,举目看去,眼前是一片荒凉凄惨景象。他大吃一惊,急忙召唤他的猴子猴孙们。

      猴儿们从各个角落跑出来,向美猴王哭诉。原来猴王走后,有个混世魔王前来抢占水帘洞,还捉了许多小猴。美猴王大怒,问明方向,便去寻魔王报仇雪恨。

      悟空去到水帘洞前叫骂,混世魔王披挂出来迎战。悟空夺过混世魔王的大刀,把他砍成两段。好猴王,只见他拔下一把毫毛嚼碎喷去,立刻变成数百个小猴,杀进洞中,剿灭众小妖,救出被掠去的猴儿们。

      (选自《西游记》绘画本)

      [探究建议]

      1、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看他的言行,这个片段通过孙悟空的哪些行动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特点?试析。

      2、画线句使我们想到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克隆”。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啊!发挥你的想象,为这段故事补充一段细节描写。

      作者邮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