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关注情感——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术研讨会观摩观(网友来稿)

阅读:763  

山东省苍山一中 李梦桃

      烟花三月,笔者有幸来至扬州,亲聆张定远、陈金明、陈钟梁等专家对语文教学艺术和新课标作了精到的阐释和深邃科学的说明,并有幸聆听了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授课。无论是专家的讲话,还是陈钟梁先生的精彩点评,都在提醒语文教师这样一个信息: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到语文本身,让语文教师更多地关注文本、关注语言、关注情感。这让我这位踏上讲坛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深有感慨。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负载了过多的东西,时政的、技能的、道德的、实用的,这些内容被强调到了不恰当的地步,以至于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提高一代人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和能力,被悄悄忽略;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被悄悄忽略;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随文讲解,被悄悄忽略。脱离文本的技能训练、架空文本的思维训练主宰了课堂,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的品味与学习被忽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诸多非语文的因素中被淹没,在解决了多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之后,现在,语言的和情感的教学正在被唤回。

      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引起所有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也有一些不理解不接纳的声音,因为我们很多一线教师走惯了老路,习惯了老教法,让我们走新路,怎么会一下子就适应呢?

      观摩赛中,《我与地坛》一课被大家普遍看好,尤其是在讲授课文第二部分时授课教师设计了“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教学现场是非常感人的,学生们结合自身体会一个一个动情地谈了母亲的唠叨、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价值还有学生自己对母爱的回报,接着,授课教师让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教室轻轻响起,同时用自己浑厚而又饱含感情的男中音诵读汪国真歌颂母亲的诗句: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许多与会者对这节有思想性有深度的课作了高度评价,在大家的期待中,这节课果然获得了一等奖,但却排在第四名。陈钟梁先生的评说可谓拨云见日、醍醐灌顶:

      《我与地坛》是一篇内心独白。“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这一教学设计,“无语言因素在里面”,上得像班会课,可以改为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写一段话,悄悄塞在母亲的枕头下,让母亲明天早晨看到,你怎么写?”淡淡之中见真情,又合乎这篇内心独白式的心灵独语的文章的语言风格。

      再看陈钟梁先生评价诵读:《我与地坛》一课,老师读得好,学生读得也不错,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读得更好,因为学生读得不张扬,在平淡与平静中读出了摆脱内心挫折后缓缓的、淡淡的一种自然的境界。

      再比如,《黄鹂》一课,陈钟梁先生认为,文章的语言特点是清新,水灵灵的。作者没有借此写政治,文章是作者心理压抑的折射,其中况味只能意会,不便言传,不便挑破,情感蕴藏的很深,教师授课也就没有必要挑破作者的看法。

      这些评说无不是从教学指导思想和所学文本本身的特点是否一致出发作出的评价,这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甚至是教了一辈子语文也没有想到的。这大概就是匠人与大师的差距吧。再联系陈钟梁先生对诗歌教学的看法,更能看出这种思想:要用诗人的浪漫和诗人的气质去教诗,不要把诗教成散文。要让学生记住这首诗本身及其传递的情感,而不是老师的讲解。他举闻一多利用夜晚和烛火这一情境教诗为例,举国外影视作品中在山洞中篝火旁叫学生诵诗的例子,举“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诵读涵咏——身子拗过去,拗过去,这是会教书。无非是让我们明白:教师的情感传递比枯燥的讲解更艺术、更高明,更接近诗的本质。

      我不仅想起陈钟梁先生很推崇的这种观点:作桓鲇镂慕淌Γ碳切鹞模鸵褚桓龆榈纳⑽募遥唤趟得魑模鸵褚桓鲅辖鞯目蒲Ъ遥唤桃槁畚模鸵褚桓錾票绲难菟导摇K渌狄蟊冉细撸挂彩怯镂慕淌Φ呐Ψ较颉?

      这是教学艺术大师在追求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的高度一致!这是教学艺术大师在追求教学情感和教学内容的完全统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艺术的追求,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完了、教会了。

      这又让我联想到张志公先生在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讲话中首先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感情的投入、铺路,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质量更谈不上了。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一些问题。”“这是解决教学艺术的重大前提。”

      “用教师的情感转化一些问题”,多么富有启发性!多么富有见地!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情感”。我们有多少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只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的解说;又有多少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把自己的一腔热情注入语文教学,把教学和自己的生存方式相交融,把语文课上成了生活,上成了艺术,上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与传承,上成了一件件鲜活的艺术品。这都是情感在起作用啊!闻一多在夜幕与烛火中教诗本身不就是一种艺术吗?有什么可以比在艺术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触摸到艺术的精髓呢?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这种活动本身不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吗?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就是这种行为艺术的展厅吗?用这种理念去解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才有可能使语文教学艺术臻于化境!

展开全文阅读

      回想自己参加市级讲课比赛时,那些品读文本语言的课并不被看好,我想,不仅是一般老师,就是一些负有指导责任的业务领导,也应该象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识问题;陈金明先生也一再强调,新课标带来的挑战首先是思想理念的。在语文教学专家的启发下,在这次研讨会的带动下,在新课标的指示下,搞清楚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也是当务之急。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陈钟梁先生也是紧紧围绕着语言和情感做文章。

      陈钟梁先生把语言和情感的教学具体化为句子的教学,他一再强调句式的凝练就是思想的凝练。比如,在评说《巴尔扎克葬词》和《人是什么》这两课时,他认为,文章有难度,用质疑法教学好,但质疑不应只局限为内容,还应注意对句子的教学,如对句意的理解,对句群、句式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有句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就文本中有特点的句子进行仿写,对文本中一些重点句子应该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谈出理解。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陈钟梁还强调要学会突破一点,带动全文。而要突破的这一点,恰恰就是文本中看似很细小的语言因素和其中包涵的情感因素。如孙犁《荷花淀》中“夫妻话别”一节,女人有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陈钟梁先生抓住句中的一个标点——句号,让学生通过这个句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人说话时的语气、表情、眼神,从而领悟荷花淀的女人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体现出的坚毅、温柔的性格。这一设计是极副富艺术性、同时又极富语文教学的个性的。这是和陈钟梁一再强调的语言教学要“具体具体再具体,千万不要出现许多概念和术语”是相为佐证的。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本身就应该是“语文”的。他要学会用语文的眼光看待语文,看待自己教授的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到语文的本质上来,回到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上来。

      如果把语文教学提升到艺术的高度,那么,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自己,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从各个方面看均堪称一件风格一致的艺术作品,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一名出色的行为艺术家,并让学生在你的行为艺术中、在你的熏陶浸染中不知不觉地去领受文本中语言的魅力、情感的魅力,也就是领受语文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扬州之行,是我语文教学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它让我找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本来面目——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挖掘中达到艺术上的和谐。

      粗浅的认识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共享。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联系地址:山东省苍山一中

      邮码: 277700

      电话: 0539——5200209——8205

      作者邮箱: limengtao200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