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28  2017-02-14

【一】 咏物诗略说

1、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2、咏物诗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 咏物诗的分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赋体咏物诗”

“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因此,也不愧为名篇。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比体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把“物”人格化。或采用独白式,或选择呼告式,共同特点:把物当作有生命的人给予直接描写,读者几乎分辨不出哪是状物,哪是抒情。比如高岱《灯蛾》

“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这是灯蛾的独白,更是诗人的人格宣言。

又如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对后辈的期望全都包含在对海棠花的叮嘱之中。

再如于谦《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这哪里是桑,分明是一位倍受冷落的忠贞的爱国志士的画像。

二是借物议论法。大致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状物,后半部分议论。状物为议论创造条件,议论巧借状“物”提供的契机。

比如刘克庄《葵》:

“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恶劣的环境与忠贞的气节,无情的冷落与赤诚的忠心,形成鲜明的对照,议论极其巧妙,又极有力极深刻。

又如蒋贻恭《咏金刚》:

“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刚被时流借拳势,不知自身是泥人。”

先描摹金刚之形,扬眉斗目;后两句则围绕“泥人”的本质展开议论,以极轻蔑的笔调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凭借权势忘乎所以无所不为的无耻之徒。

再如臧克家《老黄牛》:

“块块黄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

前两句写老黄牛劳作的身影,后两句则巧加引发,抒写了自警自励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是借题发挥式。

请看袁郊的《月》:

”嫦娥窃月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题目为“月”,诗人既不描写月之形,也不写月之光,完全抛开了物的特点,“月”只不过是个幌子,诗人借它带出一个传说,再加以点化,极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再看倪瑞璇的一首《闻蛙》:

“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咯咯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所状之“物”与所发之议论好像没有丁点联系,可是诗人的耳朵似乎特别的神奇,听出了青蛙的叫声里有“平安”二字,由此,又想到了百姓的不平安,再想到人不如蛙的现实。这样,诗人借青蛙的叫声,展开联想,自然而又极具韵味的传达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四是语带双关法。

有一首咏“针”的诗写得极别致:

“尖头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生在脚跟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诗中的针,尖头、没分量、只认衣裳,既是写针,又是写人,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

杜牧的《叹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里的花开花谢、绿叶成荫、子满枝,既指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又是说少女的妙龄已过,已然结婚生子,借此诗人极其巧妙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惆怅与惋惜。

【三】 鉴赏方法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展开全文阅读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因例说法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的特点:与同伴离散、想念同伴、孤独、渴望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情与志: 与家人离散、想念家人、渴望与家人亲友团聚

艺术手法: 以物喻人,拟人,对比

因例说法二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葡萄的特点:“新茎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情与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艺术手法: 以物喻人,比喻(“龙须”喻葡萄的藤蔓)

因例说法三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的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情与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 拟人

因例说法四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蝉的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情与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因例说法五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的特点: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情与志: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势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小松喻人)

温馨提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4、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5、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四】 真题演练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5.(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6.(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7.【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答案

1、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展开余文

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3、(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4、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5、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6、(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7、(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五】 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楹势可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答案】

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 。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 。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答案

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2.藏避3.否定、贬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表述题]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风 筝 曹雪芹①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 筝 孔尚任②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注】①《石头记》中曹雪芹托探春作。探春,宝玉同父异母妹,庶出,有才干,被迫远嫁。②孔尚任,少时岁考不中,后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等。创作《桃花扇》,后获罪,被免职。回乡隐居,穷困潦倒至辞世。

1.请简要描述两首诗描写的情景的异同。(5分)

2.两首诗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1.相同点:都是写儿童在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1分)

不同点:①曹诗写清明时节(暮春时候),断线的风筝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2分)②孔诗写早春时节,红衣童子欲放风筝却苦于无风,提线埋怨天公。(2分)

2.托物言志(借物喻人)(2分)。①曹诗用断线风筝隐喻探春,表达其被迫远嫁时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无助(2分);②孔诗以风筝隐喻自己,借天公不肯给风而风筝不得高飞,表达自己身处困境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激愤。(2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崔涂,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漂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②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作品前三联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②颔联通过写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③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

(2)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还有对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请概括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特点。(4分)

2.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形象。每点1分)

2.反衬(对比也可),用“野外”“众芳”细琐却被采回摆放厅堂,反衬甘菊花的生不逢时,不被欣赏。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答象征可酌情给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展开余文古 树①

杜睿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③亦成阴。

注:①本诗为杜睿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②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③苦楝:诗人家所栽之树。

1.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①古树“峥嵘”,超常异群,不同凡响;②古树“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③古树坚持操守,不因风霜极力摧残而改草木之心。(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

2.①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苦楝已经长大成荫,足可与古树为伴了。(3分)②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8.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作答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如从“峥嵘”一词里析出超长异群,不同凡响,从“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从“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析出坚持操守。

9.题干问的是“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诗句意思和情感。解题思路:解释句意,要结合注释,明确苦楝和古树各喻指什么,再考虑“休抱恨”和“成阴”的关系,因为苦楝已成阴,古树不再孤独,所以“休抱恨”。作者第二问,首先明确诗人以苦楝自比,然后指出诗人的心志,即对邱氏移民志节的向往和追随。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休抱恨”“亦成阴”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6分)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2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3分)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诗

[元末明初]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注]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性喜梅花,以擅写梅花著称。

(1)诗歌的首联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答:

(2)请分析颈联的意境。(4分)

(3)尾联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诗歌首联说梅花这样瑰丽的风姿,本来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却不知被哪位仙人栽到了江南的山林。第一句写出了梅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的由衷赞叹,第二句感叹梅花由天庭到人间的沦落,表达了作者的失落与惆怅。

(2)颈联勾勒出了清冷、幽寂的意境。(2分)寒冬朔风,万物凋零,惟有萧疏的翠竹与梅花相互依傍,不改其节;春天的漠漠青苔,仍掩不住梅花的芳香,突出了梅花的高洁。(2分)

(3)尾联使用了借典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无人欣赏的寂寞愁苦。作者先用何逊的典故,写出了梅花找不到知音,只能在东风中独自开放的寂寞,同时,梅花的寂寞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借梅花写出了自己虽才高于世,却无人赏识的寂寞愁苦。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红 梅

韩元吉

不随群艳竞年芳,独自施朱对雪霜。

越女漫夸天下白,寿阳还作醉时妆①。

半依修竹余真态,错认夭桃有暗香。

月底瑶台清梦到,霓裳新换舞衣长②。

【注】①南朝孝武帝的一个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风吹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时人谓之“梅花妆”。②这两句运用入襄王梦的瑶姬和善为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的典故。

1.诗的首联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相比,两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2.明末清初学者冯舒认为诗中屡将红梅比作女子,格调低。请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1、相同处:赞扬了梅花高尚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不同:韩诗首联“独对雪霜”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的品格;陆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不畏谗毁,胸怀坦荡的品性。 2、不同意格调低的说法:诗中屡将红梅比作女子,突出了梅花的美色和风韵,令人遐想;梅花既有不同流俗、傲视霜雪的铮铮铁骨的内在品格,如首联“不随群艳竞年芳,独自施朱对雪霜”,也有女子般娇美的外在形态,内外兼美,相互映衬,如将红梅比作越女、寿阳公主等美女。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4分)

(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4分)

答案.

(1)梅独自屹立在暮色苍茫的天地中,开辟出一片春天。(2分)运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梅的生气勃勃,铁骨铮铮,梅不是附属于春天,而是春的主人。(2分)

(2)梅花傲霜开放、生机勃勃、空色相、不斗精神。(2分)诗人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名利,与梅意气相投(2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诗人简介

万楚,唐代诗人。开元(713-741)年间进士。生平事迹不详。存诗八首。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 《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简要分析《其一》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

(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2)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作者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

(3)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解析 (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和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草”“棘”的枯败衬托出梅花的夺目;“东风吹石裂”“飞雪”表现了梅花生长的环境恶劣,从侧面衬托出梅花的坚强品格,因此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解答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着全诗内容来分析,“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无聊”“愁”表明是写花开花落的情感表现,而根据全诗内容可知,此时的作者在被贬途中,正如梅花的开落一样,充满了愁苦无聊的孤寂之情。因此这里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3)解答此题,要根据两首诗歌所写的梅花的不同特点及写作背景来分析,咏物诗重在物我合一。强调诗人情感通过外物表现出来。作者在第一首诗歌中给予梅花以坚强不屈、卓然不凡的品性,自然是赞美与赏识,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坚强与通达。第二首诗歌写美好的花开花落的无聊愁苦,既有对美好的同情,也是自己苦闷愁苦的心灵写照。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十七、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梅花景

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

【注】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1.月下梅影

2.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爱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要点“爱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3.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要点“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要点“高洁的情趣”)。意思对即可。

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③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

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③燕,同“宴”。

8.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6分)

9.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案

8.①开得最早,春风最先吹出了梅花的嫩蕊,女子们最先把梅花与钗饰插在头上;②格调最高,梅花如瑶池仙子般高洁,众花都无法与之相比,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相伴。(开得最早,格调最高,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9.词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1分)表现出词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喜爱之情,(2分)也借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2分)

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 (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两首《落花》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5 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首皆有惜花伤春之情。李诗写满园缤纷落花,让人断肠不忍扫去,直接抒发了惜花之情;宋诗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别有惜花伤春之意。

不同点:李诗有慨叹身世之意,写花朵用生命装点春天,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也寄寓了自己素怀壮志,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际遇之苦;宋诗三四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或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2.李诗:“参差”句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