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第三课

阅读:36  2017-01-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

      教师解说: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板书课题

      解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杂文集:《二心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生字词检查: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络chán   觅食mì  竹筛shāi 

      宿儒sù  渊博yuān  鼎沸dǐng  珊瑚shān   锡箔bó  倜傥tì tǎng 

      脑髓suǐ  蝉蜕tuì  攒cuán   盔甲kuī    东方朔shuò  敛liǎn

      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展开全文阅读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 

      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迸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榕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莱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匕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 

      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 

      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积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犯“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个“也许是因力”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 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勺己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 

展开余文

      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一厂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 

      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会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布置作业 

      l。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七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2.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 

      设就更单调了,只有扁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沫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绘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狩,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铭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2)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 

      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戍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遣;“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又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池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 

      敬”饱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九。 2.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板书设计

      (自由快乐的乐园)

      (枯燥无味的书塾)

张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