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阅读:476  2016-10-25

李清照,是中国历代才女中出类拔萃、成就最大、发展最全面的作家。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在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她集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的大量词作。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女性情感世界,她的词作有着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独特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其实,李清照的价值不仅在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如果把李清照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审视发现,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还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细腻敏感的艺术感觉,观察记录着自己周围的世界,彰显女性个性,应该说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使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①,赢得世人的高度赞誉。

李清照词作的内容特点

(一)善于塑造各种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文坛上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无不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葆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李清照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其根本原因也正由于她塑造出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在抒情诗词,尤其是篇幅短小、又受固定词调限制的抒情词中,形象地塑造是受到许多条件限制的。而李清照却始终把艺术形象的创造放在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很少直抒胸臆之笔,而多是通过成功的形象塑造展示生活画面,抒发思想感情的。在她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中,凡她视野所及的生活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形象,几乎都被摄取到她的诗词作品中来了。靠着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她用文学语言将这些生活形象化作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这些艺术形象中,以人物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在各类人物形象中,又以妇女形象刻画得最有光彩。李清照笔下的妇女形象,多是大家闺秀,名媛才女,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都带有他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然而,我们终究不能把她作品中的形象完全同他本人等同起来。

1.李清照笔下艺术形象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

综观李清照一生,以南渡为界,悲喜分明。前期词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词伤时感世,沉郁愁闷。从她在各个时期的词作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同是写少女,既有“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样情渎初开、调皮开朗的;(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一个初夏露浓压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正欲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有人影影绰绰走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乱中,顾不得穿鞋,头上的金钗落地。但毕竟想看看来的究竟是何人,活泼的她,假嗅青梅,回头打量陌生人。)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寥寥数行,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也许,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处女作,她的起点就如此雄奇瑰丽,真是闺中才俊!

(《点绛唇》)又有因郊游“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样无忧无虑、身心健美的;(《如梦令》)还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那样聪明奸巧、富于心计的(《减字木兰花》)。同是写满怀离愁别恨的思妇,既有“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杆,只是无情绪”那样的被离愁压得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点绛唇》);又有善于排解,见到春日美景就生出“多少游春意”的(《念奴娇》);既有“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那样深沉内向的(《凤凰台上忆吹萧》);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坦率外露的(《一剪梅》)既有欲将“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那样怨恨丈夫逾期不归的(《怨王孙》);又有“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那样暗暗为远方良人祝祷的(《鹧鸪天》);还有“新啼痕间旧啼痕”那样终日以泪洗面的(同上)。 这些风姿各具、仪态万千的妇女形象,都带着她们独自的性格特征从李清照作品中向我们走过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看到了她们的生活,窥见到她们的灵魂,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或同情,或哀怜,或喜爱的感情,同时也从这些艺术形象的欣赏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2.艺术形象折射着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烙印着自己一生的情感轨迹)

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折射出自我的人格精神。

如前期作品,闺房绣户是她生活的世界,美满的婚姻生活成为他主要的人生理想。词的内容主要写贵族少女、少妇的宁静闲雅的生活,歌咏自然,歌咏生活,表现美好理想。内容也较狭窄,无外是少女生活,夫妻情感,离愁别绪。表现的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略带苦涩的相思之感。词境:明朗而轻快。风格:清丽深婉。后期,面对靖康之变,及丈夫的暴病身亡,人生命运发生骤变,国破家亡,受尽劫难和折磨,性格由开朗而忧郁。心境引起了词境的变化。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灰冷凝重,词风:沉郁凄婉,感伤低沉。 从前轻盈妙丽的相思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了——情感里程的真实写照。(《声声慢》《永遇乐》等)

对两首《如梦令》作比较分析,看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前期词作的思想情趣、风格特点。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调子,仿佛夏日里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洋溢着少女的活泼和激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单纯无忧的少女形象,正值妙龄,涉世未深,人生的长卷刚刚展开,还未有风雨侵袭,因此,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能让她觉得有趣,喜笑颜开。

展开全文阅读

从这些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自然爱花惜春的纯朴天性,大自然在她身上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痕迹。

(二)李清照塑造形象能化虚为实,以情造景,将形象内心感受变为可见。

一般说来,人的内心情感活动是很难表达的,因为思绪本身无形物体,无声无色,无以名状。但是人的主观心境与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环境主宰着心境,心境反映着环境。李清照抓住了这种情与景、情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环境描写来映衬人物心境给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形体声色。感情便具体可见。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值重阳佳节,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愁闷难捱,不为别的,只为丈夫走后,自己一人去面对节日里的冷清和孤寂。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流露出主人公与丈夫离别后和淡淡哀愁:作者在这篇词中不去一般地抒写闺愁,而是通过离愁对闺人身心的折磨,写出这种离愁之深、之重。写他对离愁的感受,实际是一种心理活动。但作者还是通过形象表明心迹。它选取了重阳佳节夫妻不得团圆这个典型事件,又以景现情。首先以景渲染之,描写环境气氛——屋外是阴霾暗淡的“薄雾浓云”,无聊难遣的漫长“永昼,屋内——昼对瑞脑香,夜愁玉枕凉,从白天到夜晚,写出他的永昼难挨和凉夜难寐之心理感受。佳节以下,即写夜万之愁。寒夜独处,又逢佳节,这“凉”自然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主要是心灵所感知凄凉。以境写情,以“凉”烘托“愁”。下片特别着重敷演展示了黄昏之后思妇独自饮酒赏花的孤寂场面,最终托出了:思妇回肠欲断的形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枯萎憔悴的菊花形象加以衬托,把思妇的离情别恨转化为艺术形象,情感轨迹鲜明可感,形象而生动。世人看到了两个叠印的镜头。词中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黄花比照人的“瘦”可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首创,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女词人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再如,李清照晚年所写名作《声声慢》。这首一直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将李清照忧患余生、孤寂无依的凄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以凄凉、婉转的笔调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秋日里,从早晨到黄昏一整天孤寂、悲凉的心情。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起笔不凡,在众多词作中实属罕见。(1.十四个叠字皆是唇齿音,它们连在一起,正体现了女子那种“软语叮咛”的特有口吻;2.它又极为深切、细腻地表现了女性词人那种孤栖独居的痛苦心态。)她如何写抽象的感情世界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内蕴丰富。“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境界。(举动行为)从动态着墨,描绘主人公整日若有所思,东寻西觅,执著而急切地要把丢失掉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这里决不是一种动作的临摹,而是词人所受到精神创伤的一种形象的外在体现,即真切地剖露了词人的心境。在记忆的旧仓库中爬梳,期冀找回些什么。但是,词人在这场罹难中失去的一切——故乡、丈夫、金石文物、幸福生活,哪一样还能再回到她的身边呢?因此寻觅的结果必然是一片空幻,则更显孤身一人形影相吊的孤苦。

由寻觅的结果的“冷冷清清”(寻觅结果)即为第二层境界(环境)。作者以从过去折回到现实,碰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的风,淅淅沥沥的雨,因此一颗芳心只好坠入冷冷清清的“冰水”之中。又与上层起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扶衬的作用。将词人的身外之境与心内之情融合统一起来。

更为深刻的在于第三层境界:“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因为如若不动感情、不做会议则罢,而一动感情,在那客观存在的“冷清”气氛之上,更添上了一层主观心理的“悲戚”一种凄恻难言的心绪。这是内心深层得直剖。作者从“寻觅”往事开始,又被“冷清”的现实弹了回来,终于落进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的心境中去。这样一种极为抽象、极为幽微的心路历程,被他女性特有的笔触描绘得如闻如现。(内敛的手法,向深处发展)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是内心主观感受的总写。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奔迸表情法。例如以下词里有几层可伤之事,以景衬情,也可说是以情造景,其表述一层一层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于一层。接着,词人进一步将主、客观结合起来抒写外界特有的客观条件下自己独特的心理反映。

正是萧条的秋季,1.天气乍暖还寒,先写气候的恼人,让主人公无所适从,难以将息; 2.即使借酒消愁,“怎敌他,晚来风急?”再写酒力难敌风力,已显身心交瘁;3.有雁儿飞过,看见雁儿却更加伤心,想到如今是自己一个人凄凉地在这尘世漂泊,又引出她对旧时“云中寄书”的甜蜜回忆之事,心中的悲痛与酸楚有谁知晓!怆然四顾,4.只见秋风中菊花零落满地,如同她一样憔悴,不堪摘取。昔日曾与丈夫一同饮酒赏菊,而今却无人相伴,便觉孤独凄清,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5.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滴在梧桐树上,那点点滴滴的声音更映衬出她度日如年的难堪心情,以上五层相托这些富有形象性的生活细节,把词人的慨、叹、怅、惋等复杂的情绪融汇于景物、事物的形象之中表现出来。下片的思想感情更加隐蔽,形象更加鲜明。形象寄寓心境,这样才使守着窗儿,只怕漆黑夜晚降临的主人公形象更充实,更丰满。

6.于是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由景到情一一描写了凄惨伤感的缘由之后,终于在最后点出一个“愁”字,把整首词的意境又推到一个高处,其心情之痛楚,情怀之凄凉,完全力透纸背了。情感奔迸二处,一泻无余。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末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有无穷的余意。

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境,景物来烘托,作者通过铺叙,把多种表情方法(螺旋法、奔迸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见。简直像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性情原原本本地“烙”到纸上,在其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自己的血泪。

这首词把李清照流亡以后的不幸遭遇和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的深切感受完全概括出来,真是字字血泪,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不仅重视对一物、一景、一色的形象塑造,她更重视的是作品整体形象地塑造,追求整个画面的形象鲜明,和谐统一。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于景物形象互为映衬,细部形象与总体形象绝无忤逆。一篇作品中,每一形象的风格、基调都服从着总体画面的要求。例如《武陵春》一词就先后描绘了凋败落花化作尘的形象,(风住尘香花已尽)抒情主人公云鬓慵理,(日晚倦梳头)双泪垂面的形象(欲语泪先流)和游船形似蚱蜢、(只恐双溪舴蜢舟)轻小难载重愁的形象。这些形象有人、有景、有物,但它们都涂染着相同的愁色,流露着共同的愁情,组成了一幅情调和谐、风格统一的有机画面,集中、突出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物是人非、万事皆休的绝望与哀愁。

展开余文

李清照的抒情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其抒情词里表现的人物形象丰满、细腻,风格各异,从“却把青梅嗅”到“欲语泪先流”,她描写的抒情主人公其实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贯穿着她一生的情感轨迹,暗含着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凄清孤寂的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三)易安词情感具有女性的个性风韵 ——真、深、细、婉

李词在表现情感时,特别注意词与诗歌的不同本质区别,尤重词的细腻深婉,加之她出众的才华与文化素养,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复杂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真”抒情真挚,词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更不矫揉造作,爱、恨、喜、怒,都坦率真实地表现出来。“深”就是在感情的开掘上有深度,笔锋触及到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内心世界的最深处。“细”描写细腻,特别是隐秘的内心情感,并善于揭示瞬间心理变化。“婉”抒情曲折委婉,表达含蓄。

  李清照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其情感、生活与作品合为一体,具有浓烈的女性创作主体色彩。某些闺怨诗,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等 多客观镜头,缺乏作者主观真实的情感,所谓闺怨,是男性创作主体的越俎代庖,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憾,“终隔一层”。与清照真情作品之别不可以道里计。清照所写情词,写离别,寂寞,伤感,相思,都是真实的情感,女性成了抒情主体。李清照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身为女性的喜怒哀乐。其情感是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是女性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出女性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内省和感悟。她作品摆脱了女性作为世俗玩物和被观者的遭遇,摆脱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物化的倾向,女性成为有血有肉有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词中自我女性意识鲜明,塑造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灵魂。

既有天真无忧的少女形象,又有深为相思苦的闺妇形象,更有历尽人世沉浮与变幻的悲情主人公形象。李清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强烈真挚的感情写入词中,使各个抒情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女性艺术个性鲜明突出。

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折射出自我的人格精神。

1.李清照词中天真无忧而又情怀热烈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尽管当时处于封建时代,但她并不是那种足不出户的娇弱小姐,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少女,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她又是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少女,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用笔记下对生命的喜悦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下面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调子,仿佛夏日里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洋溢着少女的活泼和激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单纯无忧的少女形象,正值妙龄,涉世未深,人生的长卷刚刚展开,还未有风雨侵袭,因此,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能让她觉得有趣,喜笑颜开。

在李清照另一首少女时期的代表作《点绛唇》中,则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而又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憨模样。在春日慵懒的早晨,荡罢秋千,手都有点麻木了,却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看到花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这才发现刚才荡秋千时身上已出了一身薄汗,把衣衫都湿透了。下阕描写的是少女初见来客时的种种神态。看见有客人来了,觉得自己衣衫未整,便急忙回避。脚上还穿着袜子,头上的金钗也在急急忙忙中掉在了地上,含着羞躲开了。走到门后,又想再看看客人,就倚着门,装作去嗅一枝青梅。寥寥数笔,作者就把少女怕见又想见客人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的生动传神。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娇羞而又多情,她心里萌动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出于少女的羞涩,掩饰着内心的渴望,以一幅看似悠闲的样子示人。这首词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细腻的内心世界,虽是寻常的生活场景,朴素清新的语言,但意境深远,让人读后回味悠长。

2.李清照词中的多愁善感、饱尝相思之苦的闺妇形象。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是美满幸福的。 虽如此,由于赵明诚时常外出游学、为官,夫妻之间难免有小别的时候,这就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了愁闷,思恋之中,她把心中缠绵徘侧的情意倾诉于笔端: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女词人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李清照是一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敏感又多思,内心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旧时代的女子活动范围是狭小的,常被限在闺阁内,李清照这类词中常常表达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值重阳佳节,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愁闷难捱,不为别的,只为丈夫走后,自己一人去面对节日里的冷清和孤寂。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流露出主人公与丈夫离别后和淡淡哀愁:阴沉沉的天气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十分阴郁,在重阳佳节里饮酒赏菊,面对良辰美景,想到夫妻不能团聚,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黄花比照人的“瘦”可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首创,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女词人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3.李清照词中的历经尘世的苦难与沧桑的悲情主人公形象。

公元1127年,在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她与丈夫先后南渡,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漂泊转徙的南渡生活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战乱带给百姓的沉重灾难,而赵明诚的客死异乡更是给她心灵上沉重的一击。繁华如梦,过往的优游岁月都成一场空,抚今追昔,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引发了她心中的万千感慨,这一切都饱蘸着李清照的滴滴血泪融入词中:

她晚年写的一首词作《永遇乐》中这样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又是一年的元宵节,虽是天气融合,但经历了国破家亡后颠沛流离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却并没有心情去陪友人出去游玩。外面的节日氛围是热闹的,而她的心情是凄苦的,因为,越是这样热闹的场面,越能勾起她对往日欢乐的回忆,而欢乐已不能重现了,所以心情更加痛苦。曾经,她也是这样爱热闹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样精心打扮,与朋友结伴观灯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她已是“风鬟雾鬓”,憔悴不堪,“怕见夜间出去”。而“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更让人读后有一种酸楚落泪的感觉。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把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异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哀伤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

在李清照晚年所写的众多词作中,标志着她的艺术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是她的名作《声声慢》。这首一直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将李清照忧患余生、孤寂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以凄凉、婉转的笔调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秋日里,从早晨到黄昏一整天孤寂、悲凉的心情。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起笔就不凡,在众多词作中实属罕见。(1.十四个叠字皆是唇齿音,它们连在一起,正体现了女子那种“软语叮咛”的特有口吻;2.它又极为深切、细腻地表现了女性词人那种孤栖独居的痛苦心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内蕴丰富。“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境界。(举动行为)写主人公正在搜肠刮肚,十分吃力地在脑海中寻找某种东西——这里没明讲,很含蓄,让人联想-----包括中州的观灯,包括归来堂的赌茶,包括夫妻之间的诗词酬唱------总之,他尽力在“回忆”的“旧仓库”里爬梳,期冀寻觅那早已失落了的美好世界。但结果呢,却只是“冷冷清清”(寻觅结果)即为第二层境界。作者以从过去折回到现实,碰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的风,淅淅沥沥的雨,因此一颗芳心只好坠入冷冷清清的“冰水”之中。更为深刻的在于第三层境界:“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因为如若不动感情、不做会议则罢,而一动感情,在那客观存在的“冷清”气氛之上,更添上了一层主观心理的“悲戚”一种凄恻难言的心绪。作者从“寻觅”王室开始,又被“冷清”的现实弹了回来,终于落进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的心境中去。这样一种极为抽象、极为幽微的心路历程,被他女性特有的笔触描绘得如闻如现。(内敛的手法)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奔迸表情法。例如以上词里有几层可伤之事,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而开篇的七对叠字,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时又层层深入。

展开余文

正是萧条的秋季,天气乍暖还寒,让主人公无所适从,难以将息。即使借酒消愁,“怎敌他,晚来风急?”有雁儿飞过,看见雁儿却更加伤心,想到如今是自己一个人凄凉地在这尘世漂泊,无法再让雁儿捎信给先以离去的丈夫,更何况这雁儿还是“旧时相识”,心中的悲痛与酸楚有谁知晓!怆然四顾,只见秋风中菊花零落满地,如同她一样憔悴,不堪摘取。昔日曾与丈夫一同饮酒赏菊,而今却无人相伴,便觉孤独凄清,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滴在梧桐树上,那点点滴滴的声音更映衬出她的孤寂与烦闷,于是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由景到情一一描写了凄惨伤感的缘由之后,终于在最后点出一个“愁”字,把整首词的意境又推到一个高处,其心情之痛楚,情怀之凄凉,完全力透纸背了。 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末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境,景物来烘托,作者通过铺叙,把多种表情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简直像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性情原原本本地“烙”到纸上,在其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自己的血泪。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词把李清照流亡以后的不幸遭遇和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的深切感受完全概括出来,真是字字血泪,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的抒情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其抒情词里表现的人物形象丰满、细腻,风格各异,从“却把青梅嗅”到“欲语泪先流”,她描写的抒情主人公其实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贯穿着她一生的情感轨迹,暗含着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凄清孤寂的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二、李清照的“情词”突出女性创作色彩,彰显女性个性意识。

爱情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既是生活的全部又是一种奢侈。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从事社会活动的权利,“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决定了女性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生存空间都被局限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 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她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在有限的古代女性创作中,真正涉及爱情的并不多。而李清照从女性作家的“艺术感觉”表现爱情题材,情感丰富细腻,描写层次深细,以自身独特的体验熔铸其中,所表现模式与前人迥异。

1.易安以独特的情感模式写——伉俪词

前代的“情词”,大多是“畸形爱情”的产物,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同歌既舞女之间的爱情,反映的是“婚外情”。前代的爱情词大多是“代言体”,作者以男性为主,以女性口吻言情,即“男子作闺音”,纵使逼真,其实质还是为文造情而已。而李清照表现的则是自身体验的女子真情,是以女性特有的柔肠和细腻,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写爱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而又奇妙的内心世界。她用生花妙笔,把夫妻间人人都有却未必人人敢言、人人能言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昭示出来,而且真挚感人。同时,把这种炽烈的情感,进行了理性的高纯度的净化,把对爱情的追求升华为对爱情的审美,所以她表现的爱情高尚纯洁,境界高雅。

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毫无顾忌地大胆热情地书写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生活的种种体验。她写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写初恋的矜持羞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她写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写爱侣早逝的悲凉凄绝:“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这些词作,连篇痴语,满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

2.易安词具有女性的个性风韵 ——真、深、细、婉

李词在表现情感时,特别注意词与诗歌的不同本质区别,尤重词的细腻深婉,加之她出众的才华与文化素养,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复杂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真”抒情真挚,词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更不矫揉造作,爱、恨、喜、怒,都坦率真实地表现出来。“深”就是在感情的开掘上有深度,笔锋触及到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内心世界的最深处。“细”描写细腻,特别是隐秘的内心情感,并善于揭示瞬间心理变化。“婉”抒情曲折委婉,表达含蓄。

  李清照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其情感、生活与作品合为一体,具有浓烈的女性创作主体色彩。某些闺怨诗,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等 多客观镜头,缺乏作者主观真实的情感,所谓闺怨,是男性创作主体的越俎代庖,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憾,“终隔一层”。与清照真情作品之别不可以道里计。清照所写情词,写离别,寂寞,伤感,相思,都是真实的情感,女性成了抒情主体。李清照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身为女性的喜怒哀乐。其情感是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是女性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出女性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内省和感悟。她作品摆脱了女性作为世俗玩物和被观者的遭遇,摆脱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物化的倾向,女性成为有血有肉有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词中自我女性意识鲜明,塑造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