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阅读:189  2016-09-18

 【教材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整体目标是通过作者的叙述与刻画体会人物的性情,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深沉情感,以获得时代精神与人生意义的熏陶。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鲁迅先生处于五四新白文交替时期,所以他的文章在语言上有一些艰涩的地方,而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有着深刻幽邃的思想,这些对于才开始高中学习不到两个月的高一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一、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饱含作者情感的关键文句。

      【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设计】 3课时。

      第一课时

      观看百家讲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讲鲁迅——《家变情仇》,了解教科书、教辅资料外不为学生所知的鲁迅先生,通过人生的三次重大转折,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布置预习。预习提示: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与同学先行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作者相关的资料。

      二、背景链接: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第十一集,“三一八”惨案》。

      三、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

      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君:敬辞,对人的尊称,可不译。

      四、检查预习,注意字音义:

      寥落( liáo lu?):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长歌当哭(dàng ):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菲薄( fěi b?):轻视,瞧不起

      桀骜(ji? ào ) :性情倔强不驯顺

      喋血( di?):流血满地

      殒身不恤(yǔn):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绯(fēi)红 踌躇(ch??u chú) 洗涤(dí) 噩(a)耗 尸骸(hái) 不惮(dàn) 浸渍(zì)

      五、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

      2. 分析人物刘和珍君。问题设计:找一找—— 作者记叙了关于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在她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和宝贵的品质?

      学生寻找相关句段,教师归纳总结:刘和珍其人:①毅然预定《莽原》——坚定追求进步思想;②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微笑 温和”-温和善良, 虑及母校“黯然泣下”-富有责任;③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爱国热忱。

      问题拓展1:文中除了刘和珍、杨德群这样的进步青年学生外,作者还提到三种人,他们分别是——所谓的学者文人、猛士、庸人。他们分别是怎样子的人? 明确:所谓的学者文人,实则是反动统治集团的走狗;猛士则是指真正的革命者,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性格的要求;庸人则是指那些麻木不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忘记痛的普通民众。

      问题拓展2:在写到刘和珍的时候,作者为何要反复提到“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温和善良而又爱国热忱的学生。但是,如此美好的生命被残杀,可见执政府是多么的残酷无情、惨无人道。

      3. 拓展深化感情:配乐朗诵小诗《记念刘和珍君》。三十秒钟酝酿情感,让个别学生进行朗诵。(配乐《英雄的黎明》)

      第三课时

      一、回顾上文,再次理清文章思路。

      二、研读课文,分析作者情感。问题设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记叙刘和珍

展开全文阅读

      君相关的事迹的?找一找你认为能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或者某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学习小组用15分钟进行讨论,讨论后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总结。

      学生有可能提到的关键文句分析举隅: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浓黑的悲凉”运用通感手法,突出表现极度的悲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地歉疚。

      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④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

      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⑥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

      明确: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b.:“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四、课文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附板书设计: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愤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悲 (3、4、5) 详写遇难经过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6、7) 激励奋然前行 激励

      五、课后作业布置:①背诵第2、第4节;②查阅有关“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结合文中刘和珍、杨德群的事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封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