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阅读:85  2016-09-08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巨大雕塑,就坐落在邯郸市北部入口。到此,看着雕像,人们或许会问,这个离开我们2300多年的赵国君主,有哪些事值得后人记住?后人该怎么看他呢?其实,从赵武灵王在位27年的三件大事,就可知道这个风云人物的风采和命运。

  胡服骑射,一个奇特的改革思路

  赵武灵王的改革,与稍早的商鞅等人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不一样,而是从改变国人服饰、建设骑兵队伍开始的。赵武灵王被人赞誉并流传千古的事,不是别的,而是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什么从胡服骑射开始改革?战国初年,为国家强盛,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等等都进行了改革。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当年燕国进攻了赵国。赵武灵王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又屡次被秦打败,赵武灵王十四年韩、赵、魏三国,为削弱秦国,发动了对秦的战争,但失败了,仅赵国就被斩首8万人,次年又被秦打败;北部小国中山,在地理位置上,几乎将赵国南部与北方的代(今蔚县)一分为二,并与赵国争战。赵武灵王十九年,在与大臣楼缓谈话时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当时,东胡常袭扰代,林胡、楼烦常掳掠西部,在与他们的战争中,赵武灵王发现此三胡的骑兵,短衣、长裤、皮靴,携刀、箭,能骑善战,机动灵活,大大优于中原战车、步兵,遂与相国肥义商议,以胡服骑射教百姓,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兵制,建立自己的骑兵。

  采用胡服,军队可方便骑兵作战;百姓可方便生产生活。但赵武灵王时代的中原大地,上下习惯于宽衣博带,官兵则盔甲厚重,这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标志。采用胡服,各王公大臣及百姓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大问题。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国人皆不悦。赵武灵王叔公子成,称疾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做工作,公子成答复说,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总之,是说我们堂堂大中华,怎能学习蛮夷,使用他们的服装呢?无奈之下,赵武灵王不得不亲自登门,对其叔叔说,现在国家四邻皆强敌,今无骑射之备,怎能保卫国家呢?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鄗几乎守不住了,先君以为耻。故寡人欲变服骑射,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叔叔你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之丑,非寡人之望也。于是,公子成听命,才下发胡服令。自赵武灵王十九年推行胡服骑射,历十年,到惠文王继位后的公元前297年,自称主父的赵武灵王出代,巡视新获取的国土,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胡服骑射的改革才基本完成。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于建立骑兵,增强国家军事力量,的确功莫大焉,也是使赵国一时强盛的重要原因。胡服骑射,可以说是一种改革,从他耐心做通其叔叔公子成的工作看,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是非常勉强的。因为公子成认为中国所受乃圣贤之教,三胡之类不过蛮夷,学习胡服不得人心,事实上,公子成是胡服骑射的坚决反对派。赵武灵王是从强兵和雪先帝之耻入手,并以势压人,才取得公子成的同意。当然,这种改革,体现了赵武灵王的进取精神,但胡服骑射的所谓改革与稍早一点的商鞅变法相比,则有着天壤之别。商鞅等人的改革,是打击贵族豪强,废井田、重军功等等,上下受益,则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改革,的确也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坚实基础。赵武灵王的改革,从内容上看,不涉及经济、政治等,其胡服骑射,虽说算得上一种改革,充其量是一种学习、借鉴外敌技术的军事改革,不过是改革的皮毛而已。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思路奇特的片面改革。

  灭亡中山,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矛头所指不是胡林、楼烦、东胡,而是学习胡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胡服骑射的方式,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以达到灭亡中山,争霸中原的目的。于是,遂有后来林胡王献马,楼烦王致其兵的友好活动。林胡、楼烦归顺后,赵武灵王设置了楼烦县。随着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进和赵国骑兵队伍的建设,赵武灵王加快了灭亡中山国的进程。

  中山国疆域多大?源流如何?它几经生灭,先后有无源流联系?《左转》《史记》等正史均无专门记载。据《鲜虞国与中山国考辩》说,中山国至少在商末,已建方国,但后来又多次灭亡多次建国。《史记·赵世家》较早的记载是:(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公初立,这一记载,可与1978年在灵寿出土的中山国方壶铭印证。这一时期的中山国,都城在灵寿,大概疆域的南界为冀县到高邑;东界约在冀县到保定市;北界约在保定和满城向西;西界到太行深处井陉长城,占据了今天的石家庄和保定一部。中山国楔入赵国中间地带,大多与赵国接壤,所以赵武灵王必欲消灭之。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继位十五年后,出巡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并派人观察中山国国情,于公元前307年,召相国肥义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今高邑地),经朝议谋划,启动了对中山的战争。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北略中山地,至宁叚(石家庄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内蒙古东胜一带),会邯郸后派楼缓到秦,仇液到韩,王贲到楚,富丁到魏,赵爵到齐,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为进攻中山做准备。这一年,秦齐韩赵魏越等连续混战,对发动战争十分有利。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分兵两路,赵武灵王总领南路大军,公子章为中军,先后攻下高邑、石邑(元氏北)、封龙、东垣(正定南)四邑;北路由牛翦带领,先后攻取了丹丘(曲阳西北)、华阳(曲阳、涞源西南)牴之塞(唐县西北倒马关)。最后,中山国以割让四邑求和,失去了四分之一国土。公元前303年起,又不断进攻中山。经5年连续打击,公元前299年攻破中山国都灵寿,中山王逃亡齐国,中山国最终灭亡。

  赵武灵王灭亡中山国,可以说是赵国历史和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的确对于当时赵国地域扩张、沟通南北交通很有效。但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从战争的时机选择看,利用了各国连续混战;从外交方面看,主动争取齐、燕参战,其他国家至少中立或不干预,这对孤立中山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取得了灭亡中山国的胜利。如果从战争的性质看,这不过是一场侵略战争,因为一则所有的战争应该师出有名,而赵武灵王对中山国的战争,几乎没有任何借口,仅仅说以前曾被中山国进攻,鄗几乎被攻陷。但一个从疆土面积、综合国力均不是对手的小国中山来看,它既没有侵略赵国的理由,也没有战胜赵国的实力;二则没有看到中山国内部如何危机,也没有谁欢迎赵武灵王去解救他们,看到的反而是中山国军民上下的殊死反抗。可寻求的两国战争的理由,应属中山国是赵国交通的障碍,也是赵国必欲吞下的一块肥肉。所以,灭亡中山国,不仅不算赵武灵王的什么伟大功绩,却是赵武灵王以大欺小的一个不可抹掉的耻辱,因此,可以说,这一战争,是赵武灵王妄灭中山国。

展开全文阅读

  饿死沙丘,一个大局失控的悲惨结局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自称主父,类似于太上皇,传位于幼子何,并由胡服骑射的支持者肥义担任相国予以辅佐。封长子章于代(蔚县),号曰安阳君,由田不礼为相。到公元前296年,赵国与齐国、燕国共灭中山国。灭中山之后,庆功,行赏,大赦,饮酒五日。赵武灵王此时欲培养幼子何未来执政,但又怜悯曾被废黜的太子长子章,打算分立两王,幼子何,王赵;长子章,王代。史载长子章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为赵王。大臣李兑在沙丘之乱前,曾对少子相国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其相国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沆瀣一气,必有阴谋。希望你把权力转给公子成以避乱,不要成为祸梯。其实,即使作为赵武灵王改革的支持者,肥义自己之前也认为公子章不子、不臣,品质不好。但他遵守对赵武灵王辅佐少子的承诺;没有听从李兑的意见,但对公子章还是存有戒心的。

  一日,赵主父与少子何游沙丘时,公子章与田不礼借机作乱。到沙丘后,称主父召王。相国知道有诈,按原来安排,先进入探虚实,果然被公子章杀死。时在国都的公子成与大臣李兑遂带四邑之兵到沙丘拒难。当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为相,李兑为司寇,二人专政,欲杀公子章、田不礼。公子章败后,逃往主父处。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与李兑商量,因为公子章作乱,带兵围困主父。如撤兵,主父活着出来,必然会把我们夷族!于是,继续围主父宫,并说,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皆出来,唯独主父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余,主父饿死沙丘宫。等主父死后,公子成与李兑才向诸侯发丧。于此,赵武灵王,这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灭亡中山的胜利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赵武灵王灭亡中山国,标志着赵国走到了发展的巅峰,就在此时,竟发生沙丘之乱,赵武灵王困饿而死,岂不哀哉?司马迁曾说: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致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欲两王之,确是沙丘之乱的直接原因,但也反映了赵武灵王对大局的失控。其一,公子章原为太子,本不满被废,且在灭亡中山国时作为中军统帅,自有其功,臣服幼主,难能甘心,实为动乱祸首;其二,赵武灵王自居主父,留下了谁来主政的空间。少子何尚幼,不情愿胡服骑射的叔叔公子成及早就期望相国肥义退出执政的李兑,肯定不愿意公子章上位。章、何两股力量就成了沙丘事件的博弈主力。其三,带少子出游,竟不见依靠胡服骑射建立的嫡系部队,公子成、李兑围困沙丘三月有余,更不见解救赵武灵王的厮杀,以此推断赵武灵王已失兵权;其四,自己最信任的改革同路人相国肥义在与公子章的较量中犯自投罗网的低级错误。同时自己的叔叔公子成和司寇李兑为了获得赵国的领导权,至少避免被赵武灵王夷灭,竟然毫无人性,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如此等等,都说明赵武灵王在其末年,已经失控大局。

  读史,看赵武灵王的片面改革、妄灭中山、大局失控,想给他一个较高的评价,难矣。但他善于师人之长技,并流传千古的胡服骑射的做法, 还是值得赞许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