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阅读:150  2016-04-21

  李白

  海 客1 谈 瀛 洲,烟  涛 微   茫 信 2难 求。越 人语3天 姥,

  航海归来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州)的确难以寻求;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云

  云霞明灭 或4可 睹。天姥连天 向天 横,势 拔五岳 掩赤城。天 台

  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天姥山直插云霄横向天边,山势高出五岳遮掩了赤城。天台山虽高一万,

  一万八 千 丈,对 此 欲  倒 东 南 倾。

  八千丈,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

  (1海客:航海归来的人。2信:确实,的确。3语[yǔ]:说,谈话。4或:有时。)

  分析: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  欲1 因 之梦 吴 越,一 夜 飞 度 镜 湖 月。 湖月 照我

  我因这些神奇的地方的介绍梦游了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

  影,送 我至剡 溪。谢 公宿处今尚在,绿 水荡 漾清 猿啼脚 着2

  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公住宿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蹄声清亮。我脚穿

  谢公屐,身 登 青 云 梯。半 壁 见 海 日,空中 闻天 鸡。千岩3

  着谢公屐,身子登上直插青云的天梯。半山腰里能看见海上日出,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蹄,山岩重叠,

  万 转  4路  不 定5,迷 花 倚6石 忽 已 暝。熊 咆  龙 吟 殷7

  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花草倚石贪看,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的咆哮,龙的吟啸,像巨雷一样在

  岩泉,栗8深林兮惊9层 巅10,云青 青兮欲 雨11,水澹澹12兮生烟。

  山岩泉流间震响,使幽深的树林战栗,使层层的山峰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

  列缺霹雳,丘峦13崩14摧15。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雾。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洞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高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16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17

  日月照耀着金银装饰的楼台。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老虎弹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  悸18以19 魄动,恍惊 起而

  瑟啊鸾鸟驾车, 排列的仙人啊像麻一样难以数清!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惚中站起身来,

  长  嗟20。   惟 觉 时 之 枕 席,失 向 来 之 烟 霞 。

  醒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1欲:想要。2、着[zhuó]:穿。3、千岩: 重叠的山岩。4、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5、不定: 没有定向。6、倚[yǐ]:靠着。7、殷[yǐn]:这里作动词,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8、栗:使动用法,使……战栗。9、惊:使动用法,使……震惊。10、层巅: 重叠的山顶。11、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12、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13、丘峦: 山峦。14、崩: 倒塌。15、摧: 断裂。16、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17、鼓:名词用作动词,弹。18、悸: 心惊。19、以:并列,魂悸以魄动为互文,即魂魄悸动。)20、嗟: 叹词。

  分析: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 间行乐亦 如此,古 来   万 事 东 流 水。       别君1

  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像)向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还)。告别你

  去 兮  何  时 还 ?且2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3能

  们离去了啊,什么时候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要走时就骑上它遍访名山。哪能低

  摧眉折腰事4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

  头弯腰去侍奉权贵,       使我不能笑开颜!

  (1、指东鲁的朋友。2且: 将。青崖:青山。3、安:怎么。4、事:待奉。 5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质疑探讨:词句争议处辨析

  1、“别君去兮何时还”,此句的“君”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泛指,指李白的亲朋好友;一种认为指杜甫、高适二人。第一种认识较妥,因为文章标题还有一名为“别东鲁诸公”,而且李白在此诗中要是要向尽可能多的人表达他不与朝庭上的权势同流合污的心愿,如果只是杜甫和高适两人,则范围太窄,这是和李白的本意不相合的。因些这里的“君”为泛指,不是实指他的两位友人。

  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中的“云之君”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泛指云中的神仙;一种认为是特指传说中的云中君;一种认为是指云中的神仙,但仙人太多,不能一一指出,所以就只写云中君,以此来代指所有的神仙,相当于是借代的手法。第三种看法较妥,即为纷纷就不可只写一个神仙,但所有神仙又不能都称为是云中君,他毕竟是传说中的神仙的专有名词,所以认为以一个神仙名而代指所有神仙的说法比较好。

展开全文阅读

  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诗,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是李白想要去求仙访道,对现实失望便想寻求仙人的自由和超脱;一种认为这是李白对现实失望后,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第一种认识较好,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写的仙人世界,一开始他是充满了向往去寻找的,但是最后发现神仙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美丽,所以他在自己虚构的白日梦中惊醒过来,他清楚地认识到了神仙的生活不是他能拥有的,所以他在文末也只是提访名山,并没有再提访仙之说,因此第一种认识更好。

  文言基础重点

  (一)   实词特点归类

  通假字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通“裂”,分裂。                 y

  词类活用

  云青青兮欲雨:雨yù,名作动,下雨。

 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名作动,弹奏。

  古来万事东流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流。

 訇然中开:中,名词作状语。

  栗深林兮惊层颠:栗,使动,使……战栗

  一词多义

  天姥连天向天横。(héng,动词,遮断)

  横无际涯。(héng,形容词,广远,辽阔  )

  横  老夫壮气横九州。(héng,动词,充溢)

  横暴不法。(hèng,粗暴,凶暴)

  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动词,震动)

  民殷国富(yīn,富足富裕)

  殷  期望甚殷(yīn,深厚 )

  殷红的花朵(yān,赤黑色)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拔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取)

  项庄拔剑起舞。(抽出)

  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图之(使者;送信的人)

  惟觉时之烟霞(只;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是)

  惟   惟先生速图(助词,表希望,祈求语气)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愚不惟道之险夷(动词,思考;想)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拉出;抽出)

  拔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取)

  立大事者,有坚韧不拔之志(动摇)

  (二)、虚词归类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依照;根据)

  因    因得乘便,宰割山河,分裂天下。(趁着;趁机)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于是)

  霓为衣兮风为马。(当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制作)

  为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宁国笑。(表被动)

  君家妇难为。(做;干;当)

  亡羊补牢,未为难也。(算作)

  云霞明来或可睹。(有时)

  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

  或曰:曲为美。(有的人)

  (三)、句式归类

  省略句:且放白鹿(于)青崖间: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须行即骑(之)访名山:要走时就骑上它遍访名山

  古来万事(如)东流水:自古以来许多事(像)向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还)。

  局部理解参考二

  写作背景:

  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一生的愿望便是“安世济民”、“功成身退”。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等他到了长安,得到的却只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他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入梁宋,再入齐鲁,然后南下吴越。短暂的在朝为官让他看清了当权显贵的 真面目。居身翰林供奉而成为从幸词客也与 他早年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济世理想相距天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和残酷,深深地刺伤了李白,也冷却了他原来不可遏止的少年意气和青春激情。怀着极端郁闷、深痛和失落的心情,他不得不再次清醒地估计自己的人生之态、命运之数、现实之境。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朝廷经历仍在李白心理上发生着强烈影响,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的他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二、内容赏析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随后,二人又同游梁宋等地。这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展开余文

  然而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却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这些声音不再如天鸡声那般让人觉得清朗美丽,山石,泉水,深林都在这种恐怖阴森的声音中发抖,在美丽的仙境也会有这些威慑,何尝不似人间?天气急剧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了,蒙蒙的水面烟雾缭绕,仙境也不是永远的晴空如洗,一样有阴晴,作者不希望梦中的仙境会是这样,因此,梦境又在作者的笔下发生了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看到这种壮丽的景象,诗人心中无疑是喜悦和兴奋的,他在等待着将要出现的场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诗人在这种繁华之前,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热闹与他无关,仙人众多,华衣彩服,但是,却只是一个梦幻,看到这种繁华又能怎么样,面对这种美景,诗人只能旁观,无从参与。对神仙世界,对理想的憧憬转眼间便化为乌有。这和诗人朝中做官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相似,满朝百官,唐皇贵妃需要的,不是他来治国安邦,不要他的理政才华,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记录太平盛世,能为他们唱吟风月的御用文人。朝中一载,诗人恍然惊觉,他不属于那个看上去繁华昌盛的朝庭。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梦境中,看到了仙家盛景,诗人没有像在别的诗作中那样,极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所作所为。紧接下来就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那个神仙的美好世界,朝中一载的富贵生活,不过是一场求仙访道的梦幻。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黄丹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