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反思

时间:2024-04-21 17:35:34 好文 我要投稿

[荐]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5篇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

  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2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3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

  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4

  今天讲了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其中《“打扫”森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堂课整体来说准备前感觉还算可以,但是真正讲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错,上课后才意识到教案中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首先,板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大自然应该用黄色,这一点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是细节之一,这个地方没有做好。

  其次,我写教案时考虑不够全面,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为什么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里的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讲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时顺便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去读感受深刻的句子、重点句子,去体会这个句子。这个地方安排不够合理。在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还是老师之前提过的让学生多读的问题,这个地方我理解错误,理解成多读课文,应该是多读重点句子。所以因为读课文比较多,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于重点句子读的次数比较少,这个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减少读课文的时间,增加读重点句子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感觉这堂课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然后课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个部分,没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新知识。在以后课前准备教案时,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讲完就可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在上课前自己应该多试讲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讲,这样才能够熟练,而且察觉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只有课前准备充足,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才能上好一堂课。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5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闻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天性——爱问为什么。可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学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来,课堂上我反复让学生去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去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他们内心地感受,正堂课下来,学生你问我答,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职在关键初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但学生却懂得了好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农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6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稿”———————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课后,在百度搜索中查找到一份本课的说课稿,引起了我对课文另一角度的反思。该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生快速跳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写法值得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段,探究课文第二段的写作顺序和特点,模仿第二段写法改写课文第一段。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注意到,但对学生的习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后继的教学中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可见,语文教学有着多重的角度和丰富的内涵,需要不断的开拓视野,学习反思,这是本课给我更有价值的启发。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7

  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但课后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不足:

  1、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2、教学灵活度还不够。比如,在学习“打扫”森林这篇小文章,在集体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我却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只是稍做点拨,没有深入的交流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8

  1.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学习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9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0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 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生气勃勃····· 萧条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

  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1

  我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

  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2

  在忐忑与自我安慰中终于上完了这节公开课,仔细算算,这应该是我所上的第三节公开课,感慨良多。从备课一直到上课,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细思考的问题。

  先说备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反而促成了我的懒惰,认为备课反正就是找出课文中的线索,修辞等知识点,在课堂给学生呈现出来就行了。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所想的就是它内容比较简单,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使得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备好课,甚至没有认真地读这篇文章,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人生阅历较浅的学生们不知如何去联想、概括人生哲理时,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引导,而在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我又该如何去做整合。我认为,这是这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关于学教案的编写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其实我有些淡化学教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课堂教学进度有些跟不上。而在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我发现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对。

  学教案的编写,最重要的要确定比较集中的教学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学案的环节、问题,去组织课堂,并按照它来进行课堂教学,就如王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一样,必须确保教学目标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这样的学教案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所缺乏的是细节指导,或者说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小组学习的步骤。我自己班上学生的.能力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整体来说应该是不错的,而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去培训他们,导致小组学习成为空谈,总是那么几个组或者几个人在学习、发言,更多的则是在“隔岸观火”或者干脆聊天。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低下,而卧也就干脆忽略了这一环节,如此便进入“不良”循环之中。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才深知小组学习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纪律也大为提升,很少人走神、讲小话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会知识点,更应该是学会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次课堂教学虽然失败了,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从别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不足很难,但现在我发现了,真的很好。我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让自己更进步。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3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第三组课文,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读题,大自然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翻看一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关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谁来说说难读的词句。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老师归纳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读课文《打扫森林》,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可以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在旁边批注。

  4、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5、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必要时出示食物链。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学法迁移,巩固运用

  1、用学习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读《人类的老师》,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3、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很多,谁还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课文上所说的这些,同学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请说说你从某种动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3、同学们都很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吗?推荐阅读课外读物。

  《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我们还知道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互相联系保持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15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03-26

大自然的启示反思(热)04-21

大自然的启示03-08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05-09

【合集】大自然的启示03-08

大自然中的启示03-02

大自然给我的启示03-02

大自然的启示400字05-05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