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

时间:2024-03-27 18:15:2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1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曹操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猎的是刘备,实意在江东。刘备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如今又被曹操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生活素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原上草网 LLysc。cn)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军备)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

诸葛亮舌战群儒2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诸葛亮舌战群儒3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

诸葛亮舌战群儒4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说明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东吴群臣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孔明的机智。

  大战过后,曹军乘胜进逼东吴。是战是降,令孙权左右为难。此时刘备一行人投奔江夏,孙权命鲁肃去向刘备探听曹军虚实,鲁肃见了孔明,力劝孔明联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随鲁肃返回,去见孙权。此时东吴上下,都因曹兵进逼而惊慌失措,文官们都劝孙权投降,而武将们则力主抗曹。一群谋士见孔明来到东吴,料想是来游说孙权抗曹。于是众人故意为难孔明,想让他答不上来而放弃。可是他们的每一句刁难的话,孔明都对答如流,如张昭问孔明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地躲避曹兵,孔明却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战略格局。而应对虞翻拿刘备的失败为难孔明,孔明用围魏救赵之计,驳回了他的问题,同时让他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接着孔明又驳回了步骘的问话。薛综侮辱刘备,被孔明厉声遏住,路绩的问话被孔明以嘲笑的语气说得语塞。最后是严?和程德枢的问话,也被孔明一一破解。就这样,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着实令人叹服。说得众人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舌战群儒》一文我看了几遍,觉得孔明的论辩在文中尤为重要。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章显现出孔明的机智,更显现出了他的胆识和口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舌战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诸葛亮舌战群儒5

  建安13年,孙权见曹操的军队渐渐向南推进,势力一天天强盛起来,便很想联合刘备共同破曹。于是派谋臣鲁肃带上礼品,到江夏去见刘备。

  鲁肃的来意早已被诸葛孔明猜到,孔明正想与东吴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所以接受了鲁肃的邀请过江去见孙权。在去江东的船上,鲁肃对孔明说:“你见了孙将军,千万不可用曹操兵多将广的话吓他。”孔明让鲁肃放心,他自会应对。这时,孙权已收到曹操约他共伐刘备的书信,正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张昭等文官主张投降曹操,众谋士也都附和他的意见,只是孙权还拿不定主意。

  孙权在后堂询问鲁肃的意见,鲁肃说:“那些人的意见,都是因为贪生怕死,您可千万别听啊!我已约了诸葛亮来此,主公只要问他,便知曹操的虚实了。”

  第二天,鲁肃把孔明请到大厅。张昭知道孔明是来说服孙权的,就用话挑逗说:“听说刘备三次到草庐去拜访先生,请到先生后说是如同鱼儿得了水,可是现在荆州、襄阳却成了曹操的地盘,不知先生是怎么谋划的呢?”

  孔明心想:这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我如果不先把他驳倒,还怎么去说服孙权呢?于是他从容地说道:“依我看,夺取荆州、襄阳易如反掌,只是刘皇叔是个仁义的人,不忍心要刘表的地盘。”

  张昭说:“刘备在没有您的帮助之前,还能东征西讨,夺州占县;而得到您辅佐之后,被曹操稍稍攻击一下,就望风而逃,失掉了新野、樊城,在当阳县又被打得妻离子散,最后逃到夏口寄人篱下,弄得连个容身的地方都没有,这不是不如没得先生之前了吗?”

  孔明听了,笑笑说:“展翅飞行万里的大鹏,一般的鸟儿怎么能知道它的志向呢?刘皇叔汝南失败后,投靠刘表,兵不过一千,将也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而且新野是个荒僻小县,百姓不多,粮食也少,城墙更不坚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火烧夏侯惇、水淹曹仁,吓得他们心惊胆裂,这不是计谋吗?况且,寡不敌众,胜败是兵家常事。从前汉高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最后垓下一战取得成功,消灭了项羽,这不正是靠韩信的计谋吗?而韩信在跟随高祖期间,也不是每次都打胜仗的.。国家的方针、作战的部署,都有一个总的安排,这不是那些靠名望、地位吓人的人所能了解的。这种人夸夸其谈,谁也不如他;可是一旦叫他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什么本事也没有了,只能招来天下人的耻笑!”

  孔明这番话,把张昭说得一句也答不上来。这时,吴国谋士虞翻冷笑着说:“刘备在当阳县遭到惨败,现在被困在夏口,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能向人求救。先生还说曹操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真是说大话骗人了!”孔明说:“刘皇叔只不过几千人马,怎么能挡住上百万残暴的敌人呢?退守夏口,是在等待良好时机。现在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险,可是有些人不怕被耻笑,一心想让他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这样对比起来,刘皇叔倒真是个不怕曹操的英雄呢!”虞翻听了,红着脸无言以对。众谋士也羞愧得低下了头。

  正在这时,东吴大将黄盖闯进大厅,大声说:“曹操的大军已经逼近边境,大家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却只管在这里斗嘴!”又对孔明说:“先生是当世奇才,用不着和这些人辩论了,把您的高见跟我们孙将军说说吧。”于是,鲁肃、黄盖拉了诸葛亮,一同去见孙权。孔明见孙权气概非凡,便知只能用反话激他。孔明说曹兵有一百五十多万,大将谋士一两千人。孙权问孔明该如何行事,孔明说:“请主公考虑自己的力量,能力不及就投降。”孙权问孔明,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孔明说,刘备是皇帝的叔叔,当世英雄,即使时运不济,也不会投降曹操的。孙权觉得诸葛亮的意思是自己不如刘备,便生气地走进后堂去了。

  鲁肃埋怨诸葛亮说:“你太看不起我们的主公了。”诸葛亮哈哈大笑说:“我没有想到孙将军器量这样小,我自有破曹计策,他不问我,我又何必说呢?”

  鲁肃听了,到后堂去见孙权。孙权对鲁肃说:“孔明太小看我了!”鲁肃说:“我也这么责备孔明,他反倒笑主公器量小。破曹操的计策,孔明不愿意随便说,主公是不是亲自去问问他?”孙权一听,马上消了气,高兴地说:“原来孔明早就有了破曹之计,是故意用话来激我的。”孙权请诸葛亮到后堂,摆酒款待。众人继续谈论。孔明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以及孙、刘联合必能破曹的道理。孙权高兴极了,立即决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

【诸葛亮舌战群儒】相关文章:

舌战群儒的故事12-30

诸葛亮的作文07-20

诸葛亮拜师10-29

诸葛亮作文09-22

机智的诸葛亮作文05-07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07-24

我是诸葛亮作文09-20

【实用】诸葛亮作文12-14

关于诸葛亮的典故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