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故事

时间:2024-03-27 14:24:1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禅宗的故事

禅宗的故事1

  1 、一杯茶

禅宗的故事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2、悟性如光

  xx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xxx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xx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禅宗的故事2

  达摩参禅的故事

  达摩是一位得道高僧,在南北朝时期来到了中土,据说达摩离开了金陵来到了永宁寺,见到九级浮屠非常的豪华壮丽,自称自己活了一百五十岁还从来没有见过像永宁寺这么壮丽、精美的寺院,于是达摩双手合十,口念佛号,对永宁寺赞美不停,这个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一颗心许给了嵩山,达摩参禅就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佛教故事。

  达摩离开永宁寺来到了几十里之外的少林寺,终日在山洞之内面壁参禅,既是对自己修习的佛法的总结,也是在等待时机弘扬佛法。

  这个时候有一个僧人叫做神光,听说达摩在嵩山于是前来拜谒,达摩面壁端坐,不理睬前来拜谒的神光,神光于是在风雪交加的冬天一站就是三天,最终积雪没过了神光的膝盖,达摩这个时候才转身问神光:“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于是满面泪水说:“只愿法师慈悲为怀,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不能持久,所以沉吟了,神光立刻明白了达摩的意思,立即取过利刃将自己的左臂砍下来,放在达摩的面前,达摩参禅就是为的这个结果,于是将神光留在身边,并且为其取名慧可,至今少林寺中还有立雪亭,为的就是纪念慧可的立雪断臂的`故事。慧可后来就成为了禅宗在中国的第二代祖师。

  达摩参禅可以说是为了将自己的佛学体系做一个彻底的梳理升华,同时也是对弘扬佛法的时机进行选择,最终达摩参禅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大弟子慧可,从此达摩的禅宗有了自己的传人,得以在中土弘扬开来。

禅宗的故事3

  达摩面壁的故事

  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禅宗的故事4

  趁着寒假,读完了一整套《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这套书用讲故事的趣味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将中国智慧运用于当下,我也能轻松读懂。而其中《禅宗故事》这本书中的“觉悟的故事”最引我入胜。

  故事中写道:一天晚上,德山宣鉴站在龙潭崇信身边。眼看时间很晚,崇信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德山宣鉴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走出法堂朝外一看,说:“天好黑呀。”此刻,崇信法师点燃一根纸烛,伸手递与德山宣鉴,意欲与他照路使用。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灭。此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

  “你见到了什么?”崇信问。

  “心中之灯。”德山宣鉴回答。

  故事很简短但包含深意。就像这个单元的引子写道:“心中一盏灯,天上万盏灯”。佛家认为佛法就像明灯,照亮黑暗,其实“灯”就在宣鉴心中,靠自己来“点”。

  我似懂非懂。但我明白此灯非彼灯。

  夜晚,闭上眼睛,照常床头点着一盏小夜灯,我却始终睡不着。前些天看的那场电影,稍有些血腥和恐怖的镜头画面总是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睁开眼,左瞧瞧,西看看,看着孤单的书桌和红色的转椅,看着在“滴滴答答”不停地走动的小秒针,看着天花板上的'小丑吸顶灯,毫无睡意。过了一会儿,听见有人开房门,我赶紧抬起头来,妈妈见状,俯下身子,凑在枕边,轻声地责备了一句:“很晚了,怎么还不睡呀?”我赶紧闭上眼睛,随后,感觉到妈妈的手摸了摸我的头,又重新帮我盖了盖被子,然后隔着被子在胸脯前拍着,很慢,很慢,很轻,很轻,轻到让你感觉不到。这感觉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睡,妈妈吟唱《摇篮曲》的温馨一幕。

  “吱---”听见房门再次响起,我知道妈妈走了。我没有再睁开眼睛,因为只有这样似乎还能感受到刚刚妈妈那双手还在有节奏地拍抚着我,只是很慢,很轻,很温暖。

  此时的我,闭着双眼,而在心中却亮起一盏灯,就像宣鉴心中的那盏灯一样,照亮黑暗,照亮孤独,妈妈的温柔充盈着我的脑海,渐渐地,我的睡意开始蔓延……

禅宗的故事5

  达摩渡江的故事

  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据说达摩在南北朝时期航海东渡来到了中国,之后在中国宣扬自己禅宗佛法,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始祖。

  达摩来到中国之后,首先到的地方是今天的广东省,梁武帝听说菩提达摩来到了中国,于是派人将菩提达摩迎接到了自己的都城建康,梁武帝与菩提达摩进行了沟通,但是梁武帝不能接受菩提达摩的佛法,菩提达摩看到在梁朝不能使得自己的禅宗发扬光大,于是达摩渡江前去北魏。

  当梁武帝听说达摩渡江要去北魏的时候后悔让达摩离开了,于是派人前去追赶,追赶的.人追到幕府山中段的时候马上就要追上达摩了,忽然两边的山峰闭合起来,夹住了追赶的骡马,所以这一带的山峰至今还被叫做夹骡山。达摩看到追兵赶到了,于是折下一支芦苇抛入江水中,自己踩在芦苇上飘然而去。

  达摩渡江之后积极的弘扬佛法,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大力的弘扬自己的禅宗佛法,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曾经在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弘扬佛法五年,后来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定林寺。但是有人说达摩去世之后又在西域见过达摩,据说后来人们挖开达摩的墓葬,棺材之中只见到了一只鞋子,所以定林寺就被改名为“空相寺”。

禅宗的故事6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智慧。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甚至将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也正是如此,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程度。从禅宗的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论以及道家老庄一派的崇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两宗的思想。禅宗以禅命名,容易给人误解,仿佛它只是突显了戒定慧中的禅定。事实上,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相关,但并非就是禅定之禅。

  首先,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说明禅宗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它只是通过心灵的实践,而不是身体的实践来实现。一般所说的禅定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身体的静坐行为。虽然身体的修炼为心灵的觉悟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正如慧能所质疑的:“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其次,禅宗当然也肯定禅定对于佛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认为禅定就等同于坐禅或者静坐,而是认为它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为、思想和言说之中。“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三,慧能将禅定解释为心地法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因为它是心灵本性的呈现,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无相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对于禅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绝对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而就是人自身的自性。

  但何谓自性?一般而言,所谓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规定。而所谓自性则更突出了存在自身的规定。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特性。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自身区别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成为其自身。但在在世界整体中,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

  禅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将佛的佛性理解为自性,而且将人的自性解释为本心。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自身就具有佛性。于是成佛的问题便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个人此时此地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心灵的问题。

  慧能将佛性完全理解为人的自性,因此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点。他曾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自性本自清净,是指它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痛苦,而是纯洁的、透明的。对于自性,神秀的偈语尚未体悟其自身。他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性把握为有,而没有理解为空。同时,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没有能体悟清净。与此完全不同,慧能说出了自己另外的心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禅宗的故事7

  中国人有很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禅宗。

  曾经有一个公差押着一个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个和尚,犯了清规诫律,所以这个公差就押着他,要走漫漫里程。一路上负责的公差总要找身边带着的几样东西,每天都不能丢掉,这样才能够完成任务。

  什么东西呢?第一是一个大包袱,这里背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寒衣还有盘缠,那当然不能丢;第二是一份公文,要拿着公文到京城才算最后结案能够交差;第三当然是押的这个和尚,要把和尚押到才算完成任务;第四样呢,是每天还得清点我自己在不在,只有我在才能背着包袱带着公文押着和尚上路。

  这个负责任的公差就日复一日早晨起来清点这四样东西,看看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也还在,然后上路。日子长了两个人就像朋友一样,因为寂寞,路上要聊天互相还要照顾。公差的警惕性就越来越低。

  终于有一天他们俩饥寒交迫到了一个破庙里面躲避风雨,和尚说你每天押着我也挺累的,附近有个集市我去給你买点酒买点肉,我虽然不能吃喝但是我可以让你好好歇歇呀。公差就打开了他的枷锁僚铸放他去了,和尚很殷勤地把酒肉买回来了,伺候着公差吃着喝着,一会儿酩酊大醉就睡过去了。

  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的剃刀,嗖嗖嗖把公差的头发都给剃光了,把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把自己的架装脱下来给公差裹上,和尚连夜就逃跑了。

  这个被调包的公差浑然不觉呀,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沉沉地醒来,伸个懒腰舒舒服服地清点东西。包袱还在,公文也在,再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庙里找,庙外找,哪儿都找不着和尚,急得直挠头,哎呀,忽然发现自己头是光的,低头一看身上穿着袈装,恍然大悟,着什么急呢,和尚也在这儿。

  和尚还在,那什么没了?自己没了,和尚还在,我哪儿去了?

  这个公差可发愁了。这第四样东西怎么都找不着了。最后他没再出发,因为实在找不到自己了。

  大家看这是一个中国很经典的禅宗故事,您觉得它意味深长吗?

  这里的这四个意象到底是什么呢?首先说包袱,包袱就是咱们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这件事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会丢掉的.。第二样东西是什么呢?是公文。公文就是咱们安身立命的职业。第三就是和尚,和尚的意象是个囚徒。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忙碌无数的事,但是忙来忙去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

  表面看起来和尚还在,我们忙的事一点没少,但是唯独自己已经不见了,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就丢了。所以物质生活还在,职业的社会标准还在,自己手中的忙碌还在,但只有自我已经丢失了。

【禅宗的故事】相关文章: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5-14

成长的故事09-13

鲸鱼的故事09-15

感觉的故事09-17

岳飞的故事12-18

我家的故事04-11

家风的故事04-12

春天的故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