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3-16 10:35:3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翻译

  你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

  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心中的辛苦给谁说道?只能托燕传情。

  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杼:织布机的梭子。

  就算容颜芳华一下子就到了尽头,还有我对你的情意始终不会变。

  注释

  毡: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文练:有花纹的熟丝织品。

  綖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古通“延”,延缓;松懈。

  荆扬: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赏析

  这首诗一说吴迈远作,二说鲍令晖,此诗解说出处指的是鲍令晖的《玉台新咏》。

  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指想着对方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二句写自己,意思还是承上而来,因为寒在他身,忧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第一层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归。

  下面六句为第二层,荆州,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上一层先从对方落笔,由彼而己;这一层先从自己所处地写起,由己而彼。

  她说: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虽说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却“不见”。这里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荆扬”而来,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双关,地之“寒”,是明写;君去不归,音信渺然,“南心”不见,则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这是暗含;“南心”,一说“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这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是“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不过这里要结合“春早和”的背景来理解。

  冬去春来,时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风,杨柳如丝,春色撩人春心动,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归,春日偏能惹恨长,你可知道?说不尽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见”,何等伤心,自在言外。

  无怪沈德潜称赞:“北寒南心,巧于著词”(《古诗源》)。“巧”在它紧接上文,自然生发,翻出深意;“巧”在它借时借地,遣词造句,词简意丰,妙语传情。不过,心事万千,谁与共论,左思右想,还只有托燕传情,这种怨“君不见”盼君“见”的矛盾,真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回肠百转、痛苦而又执著的`心态。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发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形”指人之体,“颜”指人之貌;“杼煎丝,喻不休;风催电,喻甚速”(张玉谷《古诗赏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富贵貌难变,贫贱颜易衰”(吴迈远《长别离》)。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形迫”、“颜落”,用字灵活,形象鲜明,语意生动,既将上文“辛苦”二字补足,又自然地逗出容华虽尽,初衷不变的情意。细针密线,层折而下,最后再一次向对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复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无。余意萦怀,悠悠难尽。

  这是一首代思妇抒情写怀之作,然其突出之处在大量的叙事,妙在所叙之事皆孕满着浓郁的情意,这种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仅是抒情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影响则更是深远的。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诗简介

  《古意》由李颀创作。这首诗的题目叫“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翻译/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古意

  [唐代]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勐。磔(zhé):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猬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勐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猬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猬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唿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古意原文及赏析01-30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落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佳人原文翻译赏析12-17

野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