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时间:2024-03-15 21:04: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相关文章:

化石之一的讲课稿04-26

时差又二分之一作文07-25

西澳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04-25

传统中式婚宴05-06

中华传统故事03-09

传统民俗节日02-29

中国传统礼仪11-21

传统的丧葬礼俗05-02

传统婚礼新人誓言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