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的故事

时间:2024-06-08 03:58:17 赛赛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孝亲的故事(精选19篇)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孝亲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孝亲的故事(精选19篇)

  孝亲的故事 1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的故事 2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县,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着。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经过五天,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上虞县的县令度尚,专门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书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堂。曹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祭拜、敬重。

  孝亲的故事 3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亲的故事 4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孝亲的故事 5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孝亲的故事 6

  王祥早年丧母,一直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后母朱氏不慈,对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养育之恩,任凭后娘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对后娘仍然十分孝顺,有一天,王祥的后母染上了重病,为了给后娘治病,王祥与父亲四处求医,然而后娘的身体却始终未见好转。

  到了冬季,后娘病情日趋严重。老中医诊过后对王祥说:“你老娘外伤饮食,内患郁积,用药治疗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传秘方可以一试。只需用鲜活鲤鱼,加米醋,用文火烹出浓汁后,喝汤食肉即可。”王祥听后先是一喜,喜的是这些并非难求的名贵药材;后是一愁,愁的是这数九寒天,河面已结冰,哪里有鲜活的鲤鱼呢?

  王祥独自郁闷地来到屋后的.池塘边,望着结着厚厚冰的池塘发呆,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这不就可以捉到鲤鱼了吗?想到这里,王祥脱掉棉袄,光着膀子仰卧在冰面上……渐渐地,冰面开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他赶忙翻身一旁,奇迹出现了——一条三尺长的大鲤鱼从水中跃出跌落冰面,接着又是一条跃出。

  孝亲的故事 7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亲的故事 8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亲的故事 9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在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在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与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孝亲的故事 10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终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孝亲的`故事 11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孝亲的故事 12

  从前有个家庭,仅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过活。母亲做饭儿子种田,母亲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儿子上,做好饭等儿子来吃,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给儿子端饭,中午把做好的饭送到地头,晚上帮儿子洗脚,老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子,可是儿子并不满意,老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母亲有时候心里也有气,可就是舍不得骂儿子。

  有一次他耕田到地头休息时,看到地头一乌鸦窝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那老乌鸦和小乌鸦他都认识,可不知为什么那老乌鸦行动困难,小乌鸦正衔着一只虫子送老乌鸦的.嘴边,不明白为什么那老乌鸦没有接住虫子掉到地上,小乌鸦赶忙衔起来再送到老乌鸦的嘴边。这一幕布让这个儿子心惊了,想起母亲的好,再想想自我对母亲的不好,真是虫兽不如。

  从此番然醒悟,决心做个孝子。当他回到家把热水瑞到母亲前并把母亲的双脚放进水盆的时候,母亲泪水流下来了,儿子的泪水也流下来了。

  孝亲的故事 13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在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孝亲的故事 14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的人。他9岁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厌恶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跪在双亲面前求情,遭到斥责。

  次日清晨,父亲命原谷抬篓,把祖父丢弃荒野。在路上,原谷抬着篓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望祖父。风烛残年的祖父坐在篓子里,神情黯淡,表情呆滞,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抬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抛掉篓子回家。原谷不仅不抛掉篓子,反而把篓子紧紧地背在了身上。父亲不解地问:「要这个破篓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地回答:「等您年老了不能耕作时,我好用它把您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了当即怒道:「小孩子,怎么能跟大人说这种话?」

  原谷反驳道:「儿子应当听从父亲的教诲。您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您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求饶恕,带着愧色将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孝亲的故事 15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亲的故事 16

  我叫吕政蓉,今年8岁了,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清楚,感恩是一种美德。读起《游子吟》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让我懂得了感恩。是啊! 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血浓于水,感恩父母,它可以迸发出爱的火花。

  从古自今,尊师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老师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给予了我们,不求回报。我们要尊敬老师。记得有一次,老师正在帮我们讲评作文,他把佳作一篇篇地整理出来,一会儿指导我们赏评,一会儿又参与小组讨论。此时,时间已过去半个小时了,老师的声音早已沙哑了。看着老师专注地工作,我很是感动。老师为了我们,竟连喝水的`功夫也没有。突然,我计上心来,何不为老师加一杯水?于是,我趁老师在进行个别指导的空隙,拿起老师放在桌上的杯子,去加了一些热水。我双手端着杯子,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请喝口水吧!” 在家中,我孝敬父母。我忘不了那一次,妈妈做了糖醋排骨。我和爸爸还有哥哥先吃饭,于是我在开饭前,夹了几块最大的,悄悄地放进妈妈的碗里。爸爸望着我微笑地点了点头,我也欣喜地笑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我努力在做着感恩的事,争取做得更好。

  孝亲的故事 17

  有位先生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先生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女孩坐在路上哭,先生走到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母亲,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先生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先生牵着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先生向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母亲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母亲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先生开玩笑地说。

  先生照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先生将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母亲。

  孝亲的故事 18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结语:感恩父母,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义务,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回报。

  孝亲的故事 19

  一老太太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大老二家都开厂子,相当有钱,老三是个教书的,生活较差。老太轮流地在三家生活,老大老二家不用说吃的用的都是很好的,只是有几次老太无意中发现老大家把又大又好的水果留出来自己和孩子吃,只给老太吃有虫咬的,或有伤疤的`;老二家常常一家子去吃馆子,回来把剩菜带回来给老太太吃,老太太苦日子过贯了舍不得扔东西,往往上次拿来的还没吃完,下次又拿来了,这样在老二家都是吃剩饭菜。

  到了老三家,老三一年到也舍不得去下馆子,这一次来了个同学,家里又没有一样菜了。本来他家里准备的菜就很少,两口子一商量决定下回馆子,三女儿用自行车带着孩子,三女婿用自行车带着老太太和同学起来到一家小饭店。三女婿和同学恭恭敬敬请老太太坐在中间,老太太很少在外边吃饭,这阵仗还不太习惯,更让她不习惯的是,每上一个菜女婿都是先夹给岳母然后在和同学孩子一起吃。

  时间长了,老太太就只住在三女儿家,很到那两个这住了,过年了两个女儿和女婿都开着好车带着礼物来请老太太,可是老太太偏偏只愿意挤在三女儿家。老大和二家都说老太太偏心。

【孝亲的故事】相关文章:

孝亲敬老的故事03-09

(优)孝亲敬老的故事03-14

(必备)孝亲敬老的故事15篇03-14

孝亲的作文10-12

敬老孝亲作文07-18

孝亲敬老作文01-03

孝亲敬老作文04-06

孝亲敬老作文[热]07-29

孝亲敬老作文【必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