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

时间:2024-03-12 15:55:38 好文 我要投稿

【集合】数学小故事15篇

数学小故事1

  趣味数学小故事:巧分家

【集合】数学小故事15篇

  从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临终时,三个儿子围在床前。

  他对儿子们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

  勉强说完这几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

  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

数学小故事2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数学小故事3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数学小故事4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成绩的取得,不仅要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要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没有经过筛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张某某,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张某某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黄某某同学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何某某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周某某得意的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黄某某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现在每堂课都是鲜活的,每堂课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职业。

数学小故事5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

  数字娃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

  数字娃娃 “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数学小故事6

  在1842年,剑桥数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在都灵大学做了一场关于他的解析机器(第一台计算机)的设想的讲座。此后,数学家路易吉蒙博将讲座笔记转录为法语。年轻的女伯爵阿达洛夫莱斯被查尔斯惠斯通(巴贝奇的一位朋友)委托把蒙博的笔记翻译成英语。由于其在记录时富有远见的记法,她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这份笔记在1843年被发表,洛夫莱斯在G部分增加了她个人的笔记,其中列出了一份计算伯努利数的算法。实际上,她利用了巴贝奇的'理论机器,将它变成了可计算的现实。阿达洛夫莱斯为那些想要探索计算奥秘的人提供了一条路,并持续地影响着科技的发展。

  尽管她们的贡献意义深远,这三位女性数学家的发现却经常被男性数学家的贡献所遮蔽。据20xx年联合国的估计,在世界上男人与女人的数量基本相同(101.8位男性对100位女性)。由此我们受到启发,工作在数学领域的女性应该和这一领域的男性有大致相同的数量。

  我们之所以没能看到这一点,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错误地认识了女性数学家的历史贡献。考虑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女性进入数学领域,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是大势所趋的。

数学小故事7

  瘸腿狐狸卖西瓜赔了本,没钱买吃的,饿得肚子“咕咕”叫,走路直打晃。

  老牛走过来,问:“狐狸,你这是怎么啦?”这是怎么啦?”

  狐狸看了老牛一眼说:“饿的,两三天没正经吃东西啦!”

  老牛一本正经地说:“要想有饭吃,就要参加劳动!”说完老牛干活去了。

  “哼,劳动?劳动多累呀!”狐狸眼珠一转说,“嗯,我有个好主意。”

  狐狸一瘸一拐地跑到野猪家。野猪家有个大筐,里面装着许多玉米,筐子上面盖着厚布。狐狸说:“野猪老兄,听说这筐 里有许多玉米,能告诉我一共有多少吗?”

  “保密!”野猪没好气地答了一声。

  “哈哈,在我聪明的狐狸面前,不可能有任何秘密!”狐狸很有把握地说,“我出道题,你算算,我不但能说出你筐里有 多少玉米,连你有多大岁数都能知道。”

  “真的!”野猪觉得不可思议。

  狐狸咳嗽了两声,说:“把你筐子里的玉米数乘以2,加上5,把所得的数再乘上50,加上你的年龄,再减去250,把得数告 诉我。”

  野猪趴在地上算了半天,最后说:“得1506。”

  狐狸立刻说:“你筐里有15个玉米,你今年6岁。”

  野猪一摸前脑想,对,筐里的玉米数是15个。野猪一摸后脑勺想,今年自己真是6岁。

  “神啦!”野猪从心里佩服狐狸。他问狐狸:“你怎么知道的?”

  “算的.呀!你算得结果是1506。最左边的两位数15,就是玉米数;最右边的一位数6,就是你的年龄。”

  “你太伟大啦!”野猪抱着狐狸亲了一下。

  “伟大不伟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弄顿饭吃,要有酒有肉啊!”狐狸显得十分得意。

  不一会儿,野猪给狐狸端上来红烧兔子肉、清蒸鸡、煮老玉米,外加两瓶好酒。狐狸猛吃猛喝,临走还拿走4个玉米棒。

  野猪到处宣传,说瘸腿狐狸神机妙算。小猴灵灵告诉野猪说,你上了狐狸的当啦!野猪不信。

  小猴说:“你看算式(2×15+5)×50+6-250=15×100+250+6-250=1500+6=1506。玉米数15是你自己写上去的,乘以 100后变成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而年龄6也是你自己写上去的,它变成了个位数。这样一做,把两个数分离开了,一眼就可以看 清楚。”

  “好个瘸腿狐狸!”野猪快速冲了出去,追上瘸腿狐狸,夺过玉米,用每根玉米棒在狐狸头上都狠敲了一下。这下可好, 瘸腿狐狸头上添了4个大包!

数学小故事8

  数学小故事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趣味数学小故事: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数学天才高斯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趣味数学小故事: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小故事9

  双休日,我和爸爸一起来到正在装修的新房。装修师傅对爸爸说:“老板,我们的前期工程完成的差不多了,要准备铺地砖了,请您购买好”。“你告诉我面积多大?我去准备好”;听着爸爸和装修师傅的对话,我兴高采烈地要求:“爸爸,我已经会算面积了,我来帮你们算。”

  我用尺子测量了客厅地面的长是6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应该是6X4.5=27(平方米)。我自豪地告诉爸爸买27平方米的地砖就够了。爸爸笑着问我:“我买的是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你能告诉妈妈大约要买多少块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思考了一会儿,我想到:要先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再用客厅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于是我用小石块在地面上先算出每块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面积是:6x6=36(平方分米)=0.36(平方米);再用27平方米除以0.36平方米约等于75,应该买75块就够了。于是我大声地告诉爸爸“爸,75块就可以了”。

  爸爸夸奖我知道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了。随后,爸爸带着我在店里买了80块地砖。我奇怪地问:“不是75块吗?为什么要多买5块?”爸爸告诉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耗损,如果不小心在切割时尺寸不合适,那就需要重切,所以购买时要比实际数量多一些。

  哦,我明白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多想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贴近我们的生活。

数学小故事10

  数学故事与爱丽丝同游数学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读过《爱丽丝漫游数学奇境》吗?爱丽丝是一个活泼、开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喜欢听路易斯老师讲故事,也喜欢跟路易斯老师学习数学。你瞧,他们又开始探讨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呢!

  晚饭后,路易斯老师和爱丽丝在花园里散步,路易斯老师给爱丽丝讲分数的产生,其实很早已有分数的产生,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古中国等各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都记载了有关分数的知识。世上最早的分数研究出现于中国的《九章算术》,系统地讨论了分数及其运算。路易斯老师一边讲,一边在花园的沙地上用树枝写了几个分数的加法:

  然后问爱丽丝:你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爱丽丝拿起树枝在地上认真的算着,她忽然叫起来,啊!知道了,我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母如果是连续的两个自然数,分子都是1,那么计算结果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加数的分母的乘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加数的.分母的和。路易斯老师,如果分母不是连续的两个自然数,还有这个规律吗?如果这些计算换成减法是不是也有规律呢?爱丽丝一连串问了两个问题。路易斯老师高兴地说:那你举几个例子看看。爱丽丝在沙地上写下了

  小学生数学故事与爱丽丝同游数学世界:我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母如果是互质数,分子是1,他们相加的和的分母是两个加数分母相乘,分子是两个加数分母相加,那减法也同样,差的分母是被减数、减数分母相乘的积,分子是被减数和减数的分母相减的差。路易斯抚摸着爱丽丝,微笑地点点头。

数学小故事11

  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块钱1斤。 这里一共是100斤,要卖100元 。

  买葱的人又问 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

  卖葱的'人说:卖 !葱白7毛 葱绿3毛

  买葱的人全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50斤 葱绿50斤

  最后一算:葱白50*7毛等于35元 葱绿50*3毛等于15元

  35+15等于50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50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100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给50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数学小故事12

  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数学小故事13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心灵充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明辨是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有爱心,知礼仪。"让我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从读书中获得快乐与幸福。这是我们第二实验小学师生们不断的追求。

  我最近读了《数学故事》这本书。本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以课本为依据,贯彻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从数字,运用,计算,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逻辑推理等方面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这里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

  这里的数学不在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的小板块也为它增色不少。

  就说神秘的数字1吧,先讲小故事,数字王国召开大会,主要是讲讲各个数字成员的用途。再说,1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数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排序的时候,1就意味着第一位。而所谓第一位,就是大王或者头目,甚至班长,队长什么的。可是在衡量物品的数量或大小的时候,1也被用作代表"很小","少"的意思。这时的1,和刚才所说的代表顺序的1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地方,1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大家听过"一字值千金"这句话吧这里把"一"和"千"放在一起比较,更突出了"一"的力量。还有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一推十"这类的名句也足以证明1的神奇之处。

  之所以数学里面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了活了的东西,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字是蕴藏智慧的精灵,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有趣的故事。0是由谁创造的呢?无穷无尽的数字都有怎样的分类呢?数字之间会发生一些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数字王国的秩序如何维持?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有讲述。每一个平凡的数字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完整不同的数学世界。在这里,数学不再枯燥,数字成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精灵。有趣的数学问题,灵活的解题思路。它不要求你一定解出答案,而是希望你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

  奇数,偶数隐藏的秘密这个故事的后面考考你,韩信率部队屡克敌兵,于是赏三军,并且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左边的参赛人员是3个小兵和2个大兵,右边参赛人员是4个大兵和1个小兵。比赛之前人们都知道4个大兵的力气和5个小兵的力气相当,但左边那2个大兵是孪生兄弟,力气特别大,他们的力气是2个小兵加1个大兵的力气之和。还没比赛,韩信就说出了胜败,赛后结果正是韩信所说的。

  那么韩信到底是说哪边胜利呢?

  象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在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还有休闲吧,思维拓展训练营,问题直通车等帮助理解数学知识。相信这本书将激励孩子告别普通与平庸,在轻松的故事中变得更加优秀。

  合上书本,我想,我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好好努力吧,我对自己说。

数学小故事14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就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就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就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就是怎样做的呢?

数学小故事15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小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小故事03-11

趣味数学小故事12-18

【热】数学小故事03-12

(实用)数学小故事15篇03-12

数学小故事15篇(优秀)03-12

(优)数学小故事15篇03-11

趣味数学小故事15篇(通用)03-12

数学小故事锦集(15篇)03-12

道德小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