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公院五咏原文

时间:2024-03-10 01:15: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巽公院五咏原文

巽公院五咏原文1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注释

  ①苦竹:竹的一种。杆矮小,节较其它竹为长,四月中生笋,味苦。

  ②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

  ③迸:裂,开。箨(tuò):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

  ④ 筠(yún):竹皮。虚心:空心。

  ⑤瞰(kàn):望,俯视,向下看。

  ⑥聆:听。吟:成调的声音。

  ⑦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⑧嘲口哲(zhāo zhā):亦作“嘲哳”、“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⑨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赏析

  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巽公院五咏原文2

  柳宗元 唐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注释】:

  ①芙蓉:这里指木芙蓉。一种落叶灌木,茎高丈许,秋冬间开花,有红、白、黄等色。芙蓉亭:观赏芙蓉花的亭子。

  ②俯朱槛:俯倚着红色的栏杆。

  ③溽(rù):湿润。

  ④色空:“色即是空”的省悟,出自《多心经》。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

  ⑤留连:意即留恋。秋月晏:秋天的时光已经不多了。晏:晚,晚秋之意。

  ⑥迢递(tiáo dì)远处。

  【译文】:

  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留连这深秋的月光,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赏析】:

  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呢?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巽公院五咏原文3

  巽公院五咏

  唐代·柳宗元

  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