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时间:2024-03-09 19:33:38 好文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必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必备】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它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

  所以说,在我们的七年级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叫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我们的学习形式产生兴趣,并能够很好的与老师达成和谐共进的默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出高效、自主的新路子!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2

  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对集体的评价为主

  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时抓不住关键问题

  2、有的小组人人都争着发言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有的小组死气沉沉,谁都不想说;

  3、有的小组只有某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表意见,一言堂,其他人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之等着听别人的讨论结果。

  5、接到一个需要讨论合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分解任务。他们只是漫无边际的东一句西一句。

  应对的策略:

  1、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学习中等生和学习特长生搭配在一组中,学习较困难但是还敢于发表自己间接的学生也可以搭配在期中,一个组基本上是一个学习特长生两个中等学生一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三、四人组成一组,这一组老师在讨论时参与进去,以老师的启发指导为主。其他小组则是学习特长得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这几个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探索。

  3、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很重要,以对集体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渐渐形成“集体好我才好,集体棒我才棒”地认识,会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近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近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习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习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平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习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习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近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4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

  在我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生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英语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设宽松、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

  三、教学中,注重交际活动

  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两人之间的交际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语言训练中应常开展二人活动。

  两人之间的对话活动是最常见的两人活动。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张图片、某一个人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也可要求学生发展一个发指令,另一个做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两人之间的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

  两人活动,很容易在课桌上开展,不需要学生离开课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提供更多与不同人进行训练的机会,可以让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的学生进行两人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带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合作学习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增加了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欠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冷漠。

  2、有些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虽然对对话很感兴趣,但由于词汇量及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乘老师不注意时干脆用中文进行讨论,最后请组内英语水平最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但效果是不理想的。

  3、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只注重讨论结果,不注重讨论进程及对个体的关注,使得讨论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5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那么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着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合作小组的调配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做到扬长补短,各尽其才,让每个学生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制定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合

  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制定明确的协作分工,小组合作的基础是小组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学习,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同时,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记时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缺乏动态机制,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五)及时展开交流评价。由于分工具体,学生的信息往往可能有些偏窄或者片面,研制的作品难得十全十美,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活动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的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方面,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上课每做完一次练习,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快,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6

  目前,孙祖中学正在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从小组合作学习推行之初到实践到收获微笑,期间,我彷徨过、犹豫过,但在实践中,我收获了微笑。

  彷徨:

  九年级了,再实行课改会不会晚了,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仅剩下3个多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学生都得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适应过来,学生不就毕业了么?一项新的改革,学生的成绩短期会不会下降。带着这些疑问,我徘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口。

  实践:

  看着同事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有点坐不住了,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魔力让同事们个个异常忙碌,课间谈论的话题除了课改,还是课改。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一试,我就感觉到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以前唯一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慢慢的我发现,不学习的学生少了,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趁着这股热情,我立即召开了小组长会:告诉他们如何让全组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在上黑板展示时,要注意难易题目合理分配;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交流,请外援等。同时,我及时对个别组的人员进行了调配,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微笑:

  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我问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好吗?大家知识都掌握了吗?我们再回到以前的授课方式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种方式好、都掌握了、绝不回到以前的课堂”,随后大家都笑了。从大家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的那种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对这种授课方式的认可。此时,我也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7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变学生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爱好和欲望。教师走入学生,参与其中,把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与生成,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在组织教学时,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别人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不管别人回答的如何。学生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要在本组内进行,不要影响到其他组,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畅所欲言。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向“文本”挑战。敢于质疑。假如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早上栽树,晚上乘凉的事,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与学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8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习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来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9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对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误解,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了,但仔细观察便发现这种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多大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探索了一些解决策略。

  低效现象一: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师生参与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一是组织不到位,师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的角色不明确,参与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1、合作学习时学生角色不明确

  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角色却不明确。当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长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及解决策略: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任何学习方法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合作学习也是这样。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首先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如小组意见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回答学习的结果时,应该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不是说“我认为……”“我觉得……”

  2、合作学习时教师角色不明确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做什么。不是在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就是进行毫无目的的行间巡视,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管不问,学生在下面只是叽叽喳喳,看似讨论问题实是抽空讲话,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几人一起说起了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师生间缺少及时的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很少,大大降低了合作效果。

  反思及解决策略: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成了游离于学生之外的局外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漠不关心,即使关注也只是看是否达到了教师想要得到的结果。这样做是错误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强调小组学习,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控制讨论的局面,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而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同时教师课前要对教材的把握上要有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的知识深度要讲到什么层次心中要有数,再深一些的要放到课外去学。这样才能做到适时调控课堂,收放有度。

  3、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反思及解决策略:分工合作,给每个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给小组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教学要面向全体。在合作学习中也是这样,给每个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让小组内学生轮流汇报,甚至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困难的学生和语言表达不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教学中应给学生困难的学生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低效现象二: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缺乏科学性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二是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科学,导致合作学习低效,主要表现在:

  1、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把合作学习混同于小组讨论,至于讨论的结果和讨论后应怎样做却不去管。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些问题过于简单,毫无合作学习的价值,却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好的的作用。问题课文上写的明明白白,读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必要;如果让学生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而有些问题难度太大时,大多数同学参与不了讨论,也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

  反思及解决策略: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设计有价值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下列几种情况:①当学习的知识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②当探究知识的方法不止一种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③当问题具有挑战性,有探究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让学生合作学习;④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⑤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不是预成性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存在的疑问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必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合作学习的时间不适宜

  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走过场,摆形式。学生刚读完课文,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有的合作学习时间太长,学生交流完了,没事干,浪费时间。

  反思及解决策略:教师要恰当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

  合作学习时间太短,小组之间刚开始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刚要开始碰撞,真挚的体验刚要开始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无法真正进行交流,没有时间触及或交流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交流结果只能是回答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回答不出问题,更不可能谈出创造性的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只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当然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这样也浪费时间。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的确定,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预测合作学习的时间;二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度,这样就能恰当地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合理调控课堂,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0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有很多流于形式,有效性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组长成为小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个别学生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其他或者洗耳恭听、或者似听非听,无所事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成了演讲者,一到合作学习的时候,他既要当好小组长组织大家开展活动,又要带头发言,还要作好记录,最后代表小组上台汇报“合作交流的成果”。而其他的学生就只是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完全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的复制品。“学优生讲,学困生听”这种不平等的、缺乏真正交流的合作形式,严重打击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主动性。我对八年级学生做了一项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

  一般情况下,在合作学习中你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A)每次都会26.2%;(B)有时会38.1%;(C)从来没有45.7%。

  可见,以上所描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也很难达到“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学优生”由于自己的观点总支配着小组的活动,缺乏认识的多样性,长此以往,他们的认识也会变得狭隘。

  2、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部分学生和一些教师的“课间休息”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们也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想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下面的`情景: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任凭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探究,教师不敢干预太多,只好暂时从课堂中游离出来。在热热闹闹的小组学习中,由于少了教师的监控与规范,有些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所事事,说说闲话,甚至会故意调皮捣蛋,制造事端来干扰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学生在集体学习或个别学习时,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很容易暴露出来,但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反而比较“安全”。因此,有些学生会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逃避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1

  几节课下来感触很多,近日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不要将外出学习的课堂照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呢?这是不是适合我们的.课、我们的学生呢?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在历史课任务分配、问题讨论及新授课讲课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想法。

  1、历史课任务分配实践。我们可以将一节课的历史内容分解成与小组数相同的几个问题,每组一个或两个问题,可以教师指派,也可抽签分派,看哪个组答得最快最准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问题列在黑板上,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后派代表到黑板上将答案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到黑板上修改补充,然后教师讲评;第二种是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看书、讨论,将答案整理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后教师讲评。

  2、合作学习的讨论实践。我们可以将每节课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一起讨论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或者小组自己选择;二是各组讨论归纳答案,一个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通过实践,前一种方式更容易操作,也容易腾出时间来讲评。

  3、(想法)合作学习中讲新授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可以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与小组数目相当的部分,让各组自由选择,或者抽签决定某组讲哪一部分内容。任务接受之后,各个小组成员首先要自主学习,然后讨论决定采用的讲课方式。讲课方式可以是推荐某一个人代表全组讲课,小组同学给讲课者提供自己的建议,讲课者在有任务时,可以让各小组同学分别去完成,讲完之后,学生分组进行评议,给出一个分数,并陈述理由,讲课者自行评价,最后老师总评。

  以上看法仅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2

  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我们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的课堂学生看上去非常活跃,但它只来自一部分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1、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2、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3、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完《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手抄报,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小组合作,他们有的画画,有的找资料,各显神通,完成速度快,质量高。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3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因为学生都有为小组争光的想法,所以帮者不遗余力,学者聚精会神。

  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利于宏扬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因为老师会对违纪的学生给小组扣分,该同学在组内便遭到集体舆论的压力,学生便有了对错观念。

  同时班级管理的散漫对学习小组的建设也非常的不利,班级对小组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合理的评价激励措施,只有任课老师的一腔热情可能小组合作学习也会不尽如人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让我们的班级更棒,学校更强,让有梦的学生都能美梦成真。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4

  1、“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误会了小组合作,认为小组合作只是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一个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到整个班级、整个学校的集体荣誉感。本人倒觉得课堂上其实只是整个小组学习的补充,更多的是在课外的友好积极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老师很好的指导。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每个成员都有主要职责,且职责具体到位,并适时调换。在合作中老师一定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及时指导合作学习的方向。

  2、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想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他们具有方向感、责任感。每个学习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合作学习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讨论、交流能够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小组学习要顾及弱势学生。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拉下任何一个同学。即使在一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种做法令人担忧。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4、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时时关注合作学习进度,并根据合作学习情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时间。千万不要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限时要求。与此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地加入到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学习,而且应要及时地指导:如在合作技巧的指导方面,应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合作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间的观点。

  特别是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方面,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必须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学法指导和人文关怀。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5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看到的景象出乎自己预料,教改似乎陷入误区。经过反复实践、反思,引发几点思考:

  1、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合作;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3、合作学习适应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4、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总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新课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亦可以在与同学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或完善自己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描述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思考

  面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被别人讥笑,怕被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于是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新课程应坚决摒弃这种教育的弊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将带来对传统的极大挑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角色”感也只有在无数次的有效训练中成就。

  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与极持久的恒心。

  三是这种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当然,如需要用这种学习方式,则应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具体实践时,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如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和习惯。另外也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比如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也看不见,这样就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此种行为,却是在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结果就会显现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努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切记: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由此,教师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那么,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相关文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03-09

我与内涵同成长--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12-18

学习小组评分细则03-07

学习小组评分细则(经典)03-08

学生学习反思03-04

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发展12-18

学习行为习惯反思03-25

初三学习反思01-07

霸气小组名称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