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4-30 14:32:18 许清 好文 我要投稿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

  你知道《北冥有鱼》这篇文言文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冥有鱼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是一天。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

  注释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垂:同“陲”,边际。

  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徙:迁移。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以:凭借。息:风。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相:互相。

  吹:吹拂。

  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极:尽。

  下:向下。

  亦:也。

  是:这样。已:罢了。

  赏析

  《庄子内篇》共七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象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

  文章起笔气势非凡,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人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

  接着,作者又引用《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凭借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凭借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雾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名家点评

  晋·向秀、郭象《逍遥义》:“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芒芒,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晋·支遁《逍遥论》:“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干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亡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宋·楼钥《鲲化为鹏》:“鲲大几千里,扬髫气日增。一时俄化羽,万古记为鹏。鳞族畴能化,龙门不足登。天池将转徙,云翼快飞腾。怪矣齐谐志,壮哉庄叟称。鸢飞与鱼跃,曾不事夸矜。”

  元·程端礼《古意》:“大鹏飞南溟,抟风九万里。斥鷃无所适,翱翔蓬蒿里。为大既云乐,小者亦自喜。”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纩中线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断丝连。作是观者,许读此篇。”

  清·林云铭《庄子因》:“大字是一篇之纲。”“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此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清·宣颖《南华经解》:“无端叙起一鱼一鸟,以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也。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之断处,亦无不续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开手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三字立竿见影,摆脱一切理障语,烟波万状.几莫测其端倪,所谓洗洋自恣以适己也。老子论道德之精,却只在正文中推寻奥义;庄子辟逍遥之旨,便都从寓言内体会全神,同是历劫不磨文字,而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后世影响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政治家当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毛泽东。在现代文学家中,鲁迅倾心于庄子的哲学和文章,思想和文风上受到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闻一多、郭沫若等文学大家也受其影响很大。

  《逍遥游》不仅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对中国当代科学家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曾说过:“庄子的《逍遥游》上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简洁地代表了庄子时代的进化论。当时的几千里,对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近于无限大。庄子的鹏,可以代表了整个宇宙;鹏之飞象征了整个宇宙的开始,也代表BigBang(大膨胀)。”

  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但由于他只看到事物不断互相转化的相对性,忽视了事物性质的规定性,这就使他的辩证法观点沦为诡辩论。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原书52篇,现存33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依据2:单元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背诵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依据3:思考探究一、三题。

  依据4:《北冥有鱼》的核心内容

  《北冥有鱼》是一篇出自《庄子》的一篇文言文,想象丰富,语言极富道家一派特征,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需细细品味。

  依据5: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朗读、翻译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大部分学生懒惰,不记忆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因而在考试中也经常失分。对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浅薄。

  (二)学习目标陈述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三)课堂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针对目标2,设计三个活动:(1)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字词。(2)理解识记,自清互查。(3)展示竞赛,基础反馈。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问题,一个活动: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四)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二、学习过程

  (一)依据资料,梳理知识: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五)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问题预设:

  1.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2.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北冥有鱼教学反思

  这节课时有效的吗?算不算一节好课呢?我想按照常规的标准,肯定算不上以借好课。课堂效率不高,三节课才完成了一个课时该完成的量。课堂活动不丰富,甚至都没有朗读,更没有其他各种形式丰富的活动,连咬文嚼字都没有。学生能够理解庄子的思想吗?好像也是一个问题。庄子的思想太深奥了,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但是我偏偏把理解庄子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这的确很冒险。

  但是这堂课又是有亮点的。尽管我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庄子的思想,或者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了,但起码,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了几篇文本;起码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起码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大部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小组内讨论比较热烈;起码站起来发言的同学能够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的想法还有很多亮点;起码每一次分析我都是让学生回归了文本,结合文本,没有天马行空。立足于这些点,这三堂课就是有效的课堂。但是不足部分也是改进的方向,可以去了解更多有效的课堂活动,让这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新颖观点:

  大鹏为什么要飞去南冥,它得到了什么。曾凡骁说:“如果站在2楼往下看,那么你看到的可能时垃圾桶,如果站在20楼往下看,你看到的就可能时风景。所以一个人的高度就决定了他的视野和格局。鹏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格局。看来真的是读懂了庄子啊!

  在让大鹏为庄子丧妻却“鼓盆而歌”代言, 赵一鉴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他在为庄子代言的时候说:”惠子看到我开心,他只看到了表面,他真的看明白了我吗?就像天空那么高远,蓝只是它的表象,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天空的尽头。惠子他也没有办法看透庄子的境界,所以他看不透庄子“鼓盆而歌”背后的境界。“多精彩呀,太妙了。

  江韫伊:”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万事万物都要有所依托,而死就是超越这些依托,变得更自由了。”也是一种很棒的解说

  关于有用无用也有新的观点,蒋志强说:“当栎树发现在世俗面上没有办法成为有用之才就开始转而发挥自己的无用,把无用发挥到极致,这样无用就变成了有用,而且它时特意发挥自己的无用的。”杨覃皓说:“有用和无用,在不同人的眼中,标准是不一样的。匠人的有用就是能够为世人所利用,而树的有用就是能够活命,所以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有用和无用。”这两个观点也非常的精彩,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所以课堂就是妙在生成,妙在思维的碰撞。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03-11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合集3篇】03-04

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知识点12-19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子鱼论战原文翻译02-29

子鱼论战原文、翻译09-09

石鱼湖上醉歌原文及翻译02-29

《北史·长孙冀归传》原文及翻译03-04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翻译12-17